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知识)

已有 2398 次阅读 2016-5-30 22:17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全部の系列]

       经常看到人们反对“奥数”,但也有人支持这件事。以前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奥数中的那些难题是如何构造出来的呢?其实也就那么一想,没有深究过。但我猜测,那些题很可能是从更高等的数学中转化过来的。比如,从数论、图论、实变函数、群论这类数学科目的定理中推演而来。中学时代曾经买过两本奥数方面的书,其中一本很薄,收录了一些题目和解答。
       大致记得其中一道题目,看上去有点像一个棋盘,上面是黑白方块拼成的图案。当你看着这类图案时,会感到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问题的内容忘记了,但记得它的解答是一堆“字儿”。那时候我一看这种文字,就感到头大。到了大一,学习高等代数,一看里面怎么全都是“字儿”,很不喜欢。现在我仍然认为那书写得很“臭”,不就是看了国外的教材,弄成一个讲义。很多国产教材从来不去讲那些知识的来源,就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
       前几年看到Tao写的《实分析》,中译者很推崇这本书。但他写的这本书也没有文献,我曾在他的博客上留言,就此提出“意见”。我有一个观点,读教材的,多数都去写教材了。以前听说有位老师,写了一套数学分析的教材(分三册),结果把自己给累死了。在我看来,写教材就是一宗罪。记得这么一件事,钱德拉退休后钻研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了一些笔记,但是他不大愿意出版那些笔记。我很欣赏他的这种顾虑,尽管最终还是出版了。
       原 始文献有可能包含知识发生的现场信息,以及相应的上下文,整理到教科书中以后往往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这就好像大海中的鱼儿,打捞上来,运送到集市上,就失去了很多原始信息。跳进大海去扑捉各色鱼类,要比吃它们的“尸体”会有趣的多,不是吗?假如从来都没有人写教材,人们就能更早地接触那些原始文献,也就能更早地走上研究的正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981326.html

上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文化)
下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終わり)
收藏 IP: 110.178.61.*| 热度|

1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