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三、神

已有 3628 次阅读 2007-12-5 17:04 |个人分类:中医科学

三、神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是脑物质细微精深的结构和脑的功能活动。狭义的神为心神,藏于心;广义的神,藏于脑。广义的神既包括心神,还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脑神是各神之首,精神、意识、思维、知觉都是在脑神的作用下产生的;心神、肝魂、肺魄、肾志、脾意亦在脑神的作用下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关节的活动,皮肤的感觉,眼、耳、鼻、舌的作用同样都离不开脑神。

从中医对“神”的论述看,“神”显然就是现代医学及生理学中的神经系统。“脑神”即是中枢神经系统,是知觉、意识、思维产生的地方,这正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其余如心神、肝魂、肺魄、肾志、脾意、关节的活动、皮肤的感觉、眼、耳、鼻、舌的功用等都受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这是外周神经系统。中医没有解剖学基础,因此,中医对神经的作用与分布只能做出概略性的说明与推测。比如中医认为“神”可以调节人体形体的动与静,精神的兴奋与抑制,情绪的喜、怒、哀、乐、爱、恶,个性的刚与柔、静与噪,身体的屈与伸等等。这都是“神”的调节与控制功能。此外中医还认为神可调节阴阳,而阴、阳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被看做是生命物质运动对最佳有序状态的偏离。调节阴阳,即调节生命物质运动对最佳有序状态的偏离,这刚好也正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气功中的“调神”即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让生命物质运动处于最佳自稳态,保证身体健康。所以气功家认为养神才能养形,调神是练功的核心。

关于神的物质结构,中医传统基础理论认为脑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精”是我们定义的生命物质,而生命物质当然包括构成神经细胞的各种物质与营养成分,故脑神的物质基础是精。传统中医还认为,“神由先天之精生成,当胚胎形成之际,脑髓随之生成,生命之神即已产生和存在。”这正是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医认为,形体生成之后,神赖后天水谷精微营养而成长,神的生长发育源于后天水谷精微。这里只是表达较为笼统,没有解剖学依据而已。中医本来就是通过宏观整体观察并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缺乏解剖学的依据本身就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缺少现代科学与现代生理解剖学依据的模糊论述从运动观视角用现代科学知识调整过来。在比较研究中,中医的“神”其构成和功能显然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有本质内在联系,或者说中医的“神”主要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中医有时也把“神”理解为“精神状态”因为它与生命的活力有关,因此可归结为“气”的范畴。本来,中医的气与神就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

中医理论中有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争论,“心想事成”,好像心脏有思维功能。我们知道,广义的神既包括脑神,也包括心神,脑神和心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一方面,大脑需要心脏供血,没有血液供应,大脑死亡,思维和记忆均不存在,大脑对心脏的供血程式既有适应也有认知;另一方面,大脑对心脏的工作又有调控作用,没有神经系统的调控,心脏工作也会失常,心脏对大脑的调控也是既有适应也有认知。显然,心脏影响大脑,大脑也影响心脏。心主神明,既是大脑对心脏供血程式的一种适应与认知(记忆),也是心脏对大脑调控的适应与认知(记忆)。综合起来,这种双向的互动“联想”(记忆),很可能对人的举止言行、精神状态或个性产生影响。国外有报道说,人换了猪的心脏后,便带有猪的习惯,爱拱垃圾,大概就是“心主神明”的反映,说明心脏确对人的思维有影响。

精、气、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前面对精、气、神的现代科学剖析只是引玉之砖,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推敲,尤其是与基因遗传物质相联系,还会有更广阔的认识天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精、气、神的现代科学的基本界定。“精”是生命物质,“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神”主要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于中医是一门用朴素自然哲学指导的应用科学,因此在其理论体系中有许多是由行医经验推测出来的东西,有些完全是猜测。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以调整。此外,中医治病的神秘性与人的思维活动极其相关,思维过程物质本质的揭示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建构,将为揭开中医与气功医疗的神秘面纱扫清道路;也给巫医神汉、江湖骗子等利用中医、气功治病的神秘性,装神弄鬼,宣传迷信设置不可逾越的科学障碍。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12114.html

上一篇:自在实体(本体)/物理实体/现象实体与观测信号
下一篇:登武夷山天游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