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叉:架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jl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长沙非线性特别动力工作室

博文

孤波在喉:非线性声波的秘密与歌者的爆发力

已有 609 次阅读 2025-8-9 21:55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歌唱的解》——声音背后的科学与艺术系列连载

孤波在喉:非线性声波的秘密与歌者的爆发力

 

马金龙

(中国科学院,长沙市老干部大学艺术团)

 

有些声音,如雷鸣乍响,穿透胸腔与空间;

有些歌声,哪怕音量不大,却仿佛子弹破空,直击人心。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物理底色:非线性能量集中型声波

今天,我们来谈谈“喉中的孤波”。

 

一、听见孤波:从一次爆发音说起

一位老京剧演员曾这样描述他的“甩腔”:

不是喊出来,是从咽里‘冲’出来,那一口气、那个音,能直接飞到戏台最远处。”

又比如,蒙古呼麦中那种低频共鸣与高频尖啸的分离态,往往被观众形容为“如风穿颅”,穿透而不刺耳,结实而不沉重。

这些声音现象常被歌者归因于“状态对了”“气脉通了”——但在物理学里,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描述它们:

这是一种非线性激发、局部能量集中、不扩散衰减的声波结构

换句话说:它具有 “声学孤波”(acoustic soliton的若干特征。

 

二、什么是“孤波”?它真的能在喉中存在吗?

孤波”(soliton)原指水波中一种特殊结构,19世纪的 Russell 发现:一股浪涌沿水渠滑行,波形不变、速度恒定、传播稳定,与普通波相比,不扩散、不减弱。

在物理学上,孤波是一类非线性–色散平衡下的特殊解,其波动行为满足如 KdV 方程(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等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形式解。

那我们能否说:“在人体声道中,也存在类似的孤波现象”?

科学上,我们不能轻率断言“存在”,但已有不少研究提供了合理的模型依据

来源

发现或启示

应用于人声的类比

Sugimoto1992–1999

管道中带有亥姆霍兹共鸣器的空气系统能激发声孤波

鼻咽部结构类似于复杂调谐的多腔系统

Titze1994–1999

声门可进入非线性爆发态,输出局部高能脉冲

声门的非线性振动可能是“孤波激发器”

本书构拟模型

声门激发 + 咽穹–鼻穹调谐 + 反馈调控”三元机制

喉咽系统具备孤波传播的物理潜力

因此,我们提出“孤波在喉”这一概念,并非意味着“喉中存在数学意义上的孤子”,而是:

一种非线性声波在咽–喉–鼻系统中被激发与保持稳定传播的状态,它具备类孤波的物理行为与声学表现。

 

三、如何“调谐孤波”?——激发机制三要素

在系统性训练中,如果希望产生“孤波型”声音,需满足以下三大机制耦合:

1. 非线性激发:声门的短促爆发

  • 声门必须快速、干净、闭合力强地开启气流;

  • 如使用“glottal burst(声门爆发)策略,或“半声带振动”调制脉冲宽度;

  • 目标是产生高能、集中的脉冲信号——“波源”。

2. 带通调谐:咽穹–鼻穹的频率选择性共振

  • 咽穹弯曲构型形成一级共振;

  • 鼻穹调节鼻腔阻抗与反射窗;

  • 联合构成“准带通滤波器”,使孤波维持能量不扩散。

3. 边界反馈:骨导、感知与动作策略形成的闭环

  • 歌者需能“感知”波峰是否完整发出;

  • 实时微调喉位、软腭、舌根结构;

  • 构成听觉–动作–反馈三角系统,稳定输出状态。

4. 孤波激发三要素

图3-1  孤波激发三要素模型图.png 

图3-1  孤波激发三要素模型图

图3-1《孤波激发三要素模型图》中,构成声学孤波(soliton)激发的三大关键要素,具体名称如下:

1)  气息(Breath) 对应模型顶点,表示持续而有力的亚声门气流驱动,是孤波生成的能量源泉。

2)  声门的非线性控制(Nonlinear control of the glottis 位于模型左下角,指通过声门的动态张闭、紧闭度与周期变化,实现局部压力增强与调节机制,是触发孤波形成的非线性核心机制。

3)  声道阻抗(Vocal tract impedance 位于模型右下角,强调声道几何结构与声阻抗分布对声波反射与共鸣的调谐作用,是孤波得以维持传播形态的必要边界条件。这三者的协同耦合,就是“孤波歌唱状态”的形成条件,并构成一个具有能量聚焦(focusing)、非线性激发(nonlinear excitation)与结构调谐(structural tuning特征的动力系统,从而使孤波在歌者喉部系统中得以产生并传播。

5.喉部声孤波传

喉部声孤波传播结构(图3-2)要素说明如下:

1)  气道:其功能是提供亚声门气流,即从肺部和气管上来的空气流,是孤波激发的能量源泉。这个气流不仅推动声门振动,也为形成非线性声学现象(如孤波)提供动力输入。

2)  声门,位于图中中部的狭窄通道。图中描绘为一个突起处,气流通过这个狭窄“门槛”后,形成强非线性扰动。声门是声带所在部位,当紧闭和突然打开时,会产生非线性压力激发,这是形成孤波的关键。

3)  孤波(soliton)这是一种局部集中的、稳定传播的非线性波动。代表了一个非扩散、稳定的高能声压团块;在特定条件下(如气流充足、声门瞬时压强集中、声道几何匹配),这种孤波可以沿声道前向传播而不被扩散;可视为歌唱者在高爆发力唱法(如吼声、民族唱法)中发出的“声弹”。

图3-2 喉部声孤波传播结构图.png

图3-2  喉部声孤波传播结构图

该图的结构逻辑从上至下的闭环路径为:

气道气流 → 穿越声门形成非线性扰动 → 孤波被激发 → 孤波沿喉道传播并影响上腔共鸣

这个路径也体现出歌唱发声系统中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链条,其关键是:

  • 气流驱动(输入)

  • 非线性激发(中枢)

  • 声道调控与传播(输出)

基于物理与声学视角,孤波(Soliton)是非线性动力学中的一种解,具有:保持形状稳定传播的能力;在声门激发后,不像普通声波那样快速扩散,而是持续维持峰值结构传播;一般需要满足非线性与色散效应之间的平衡

在喉部,孤波可能被看作一种具有生物物理约束的“自组织结构”,尤其在爆发型歌唱或某些特定技术中尤为重要。

总之,这张图意在以简洁的结构表达喉部声孤波的产生与传播路径,并强调三个要点:

1)  声门非线性激发是关键触发器

2)  孤波代表了能量集中、稳定传播的声学结构

3)  整个系统体现出生理-气动-声学三位一体的协同系统行为

 

四、孤波歌唱的艺术表现:穿透力与节制感的统一

孤波式歌声并不等于“大声”或“喊叫”,它恰恰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美学特征

描述

对应科学解释

集中而不刺耳

音色紧密凝聚、传播远

能量集中传播,频谱可控

饱满而不沉重

发声稳定、动态可控

波形稳定性带来声压控制感

清晰而有张力

细节清楚,带有内在驱动感

波峰清晰度+时域紧凑性

例如,金龙吟唱@SOLITON的作品中,即展示出以鼻穹与咽穹共振为主导的“孤波样声音”,其音色独特、传播远、表达力强。《孤波咽唱·鼻穹共振》实验录音链接https://space.bilibili.com/408361496?spm_id_from=333.1007.0.0

 

五、结语:孤波,是声音的科学,也是灵魂的结构

孤波在喉”,不仅是物理建模的命题,也是歌者对声音深度控制与风格创造的境界体现。

它告诉我们:

  • 歌唱不是气息叠加、技巧堆砌,而是系统协同的结构调谐;

  • 声音不是模仿来的,而是由结构–非线性–反馈构成的表达方式;

  • 人体,不仅是器官的集合,也是活体非线性滤波器

当我们理解了“孤波”,我们或许就理解了歌唱中最深层的那种“爆发中的秩序”“穿透中的柔和”

那是声音的真,那是艺术的“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2-1497081.html

上一篇:歌唱的“解”存在吗?——从艺术行为到系统建模的思维转向
收藏 IP: 120.227.43.*| 热度|

2 王涛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1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