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关于工作狂

已有 2870 次阅读 2007-8-3 13:37 |个人分类:闲聊

现在我在电脑屏幕上打开一个窗口,看今天下载的阿森纳/曼联的比赛-今天凌晨4点的,本来想看,一不小心睡着了;同时,我打开另一个窗口,开始写今天的博客。我有时喜欢同时做两件事,甚至三件事。

工作狂这个话题在现时的中国怎么也不该是一个话题,当然民工除外。在我的同事和朋友中我没有见着一个真正的工作狂。是的,有人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比我长,也有人早上起得比我早,甚至也有人晚上待在办公室,却没有一个是工作狂。

我到底想谈这个话题,是因为看了过去的一个老朋友Mark Trodden在他自己的博客中谈了这个话题,并引来不小的反响。Mark是个英国人,所以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欧洲人的传统,那就是享受生活。在美国享受生活实在不容易,因为美国是个工作狂的国度。Mark写那个博客是希望他的学生学会休息,学会享受生活,不要一味地工作。他说,英国人整天想表现出来的是无所事事,虽然其实背地里也用功得要命;而美国人以整天工作为荣。同样是用功,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文化。

Mark招来很多人的反对,少工作,在美国文化中简直不可容忍。Juan(是Maldacena吗?)说,美国之所以现在甚至将来是科学的领导者,就是因为工作狂的文化,怎么能教年轻人少工作呢?我是同意Mark而反对Juan的。不过,科学上卓有成就的人的确都是工作狂。Pais在《Niels Bohr’s Times》比较爱因斯坦和玻尔时写道:……两位的最重要的工作都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两位有时工作到生病为止,在爱因斯坦则更甚……,由此可见,不做工作狂不行。

但美国式的工作狂有时纯粹来自于压力:学生不写出好文章来找不到博士后位置,博士后不高产找不到教职,助理教授不出好工作拿不到tenure,教授停止工作轻则同行看不起,重则拿不到经费……总之压力来自于生存,而不是像爱因斯坦和玻尔那样来自于inner drive。

我在反对美式的工作狂同时,却提倡工作狂,一是我本人早就不是工作狂了,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少得可怜,二是我们的学生看来还是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美国的学生比,他们绝对是在“享受”生活。不过,我不能对他们要求太多,毕竟他们的老师们没有做出什么好的榜样来(当然,我的少数同事还是比我用功的),在中国,稍微做点事,是很容易混的。最近我们这里从美国来了两个客人,其中一个告诉我,他在机场还在写文章。我拼命回忆,好像我这辈子在机场只有两次做了计算。看来我早就跟美国文化说再见了。

记得曾经有人跟我说,你知道Seiberg是怎么用功的么?你知道Strominger是怎么用功的么?我只有苦笑,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需要压力。

我希望中国研究科学的人将来能像欧洲的同行一样,虽然背后拼命工作,表面还装作轻松的样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47-5260.html

上一篇:引力是最弱的力
下一篇:大家都来吃快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