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6神剑广场
0895神剑园,大国长剑
0924张爱萍故居大门
0931故居全景
0926故居院落
0927堂屋
0929张爱萍住室
0960达州州河廊桥
0961达州美食街
高关中,高平原,11月24日星期日
神剑园战史馆,张爱萍故居展
今早离开忠县,前往四川达州,参观神剑园。车程180多公里。神剑园景区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包括神剑馆、战史馆、张爱萍故居和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
我们先参观神剑馆。张爱萍将军曾长期负责领导国防科技事业。他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该馆用一系列相片和模型向我们展出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和成就。其中一弹是指原子弹加氢弹的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响声,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花了了两年半时间,1967年又成功进行了氢弹试验,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和核讹诈,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在核能发电等和平应用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此期间,我国还研制成功导弹,这些导弹被誉为“卫国长剑”。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地对地导弹,高17.68米,弹头重1.3吨,最大射程590公里。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打造出神剑劲旅——二炮,现称火箭军。如今我国已拥有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导弹,有力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馆中陈列者一系列导弹的模型,其中,东风41导弹射程可达12000-14000公里。给人的印象深刻。
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生第一颗人造卫星。“两弹一星”像一声巨雷,震惊了世界,年轻的共和国从此更加强大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今天中国已是航天大国。
馆前的神剑广场上,竖立着解放军火箭军某部赠送的退役“东风-3”导弹作为“镇园之宝”。神剑园景区内还放置有大炮、坦克、战斗机、火箭等实物或模型,且设有介绍牌,详细介绍每种军事武器的名称和在战斗中的威力,让我们涨知识啦。
战史馆即川陕根据地战史馆,馆舍分三层,通过雕塑和图片向我们讲述了1932年至1935年期间红军从创建根据地—扩建根据地—保卫根据地—撤离根据地的时间脉络!以及在此期间红四方面军在达州地区的几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建立了23个县市的苏维埃政权。同时军队也迅速得到了壮大!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墙上的照片展示,在川陕苏区奋勇作战的红四方面军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王树声)和10位开国上将,即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谢富治、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傅钟、许世友、陈再道。这里怎么没有张爱萍呢,这是因为他很早就到了中央苏区,在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作战。
战史馆的第三楼连接着一个平台,走过平台,再穿过两旁都写满革命友人对张爱萍高度评价的“神剑园书艺廊”后便到了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始建于清朝末年,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顺着石阶拾级而上,进大门,步入院落,可看到这是一个由正房、两面厢房、院坝和大门形成一个典型的川东四合院,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正房和厢房分别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向外倾斜的四坡屋组成。为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全木质结构楼房。板壁深褐色,显然已经年代久远。房屋共计29间。19岁以前,张爱萍在此居住、生活、学习,1929年6月离家。这座建筑,见证了张爱萍早年学习、成长并投身革命的经历。故居中,摆放着张爱萍曾经使用过的书桌椅等,古朴简洁,似乎让人看见一位年轻人,在这里挑灯苦读、埋头学习,苦苦追寻一条救国之路的身影。
张爱萍故居展陈内容,包括他从热血少年到红军将领,建立敌后根据地,创建人民海军,指挥—江山岛战斗,组织“两弹一星”试验和发射,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等等。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介绍这位开国上将的革命历程和光辉一生。
张爱萍先祖为当地望族。堂屋挂着“祖德流芳”的匾额,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张爱萍出生于1910年1月9日,原名张端绪。从小读《三字经》《千字文》和其他古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写一手好诗。15岁的张爱萍用铿锵笔调写下了“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的铮铮誓言,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初中期间,他接受了进步老师的指导,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当小学教员,传播革命真理。
1929年他改名张爱萍,来到上海,成为地下党。改名其意,一为志在四方,二为钟爱“青萍剑”(《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宝剑)以寄托杀敌报国壮志。可是不久就被捕。幸运的是敌人没有掌握什么证据,两个月后释放了他。他曾写诗《狱中有感》:
逐浪三峡走申江,南京路上少年狂。泥城桥前洋奴棍,西牢楼中好汉强。
残更陋巷传叫卖,涎水画饼充饥肠。牢笼砸开铁锁链,刀枪杀回斩豺狼。
1930年张爱萍来到中央苏区,加入红军。后来参加长征,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参加抗日战争,担任新四军4师师长,指挥领导了许多战斗,立下赫赫战功。1945年底作战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1948年底伤愈回国。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同一天,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海军在江苏泰州诞生。张爱萍受命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他在泰州白马庙主持召开了“海军成立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只有13人,其中5名干部,8名战士。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张爱萍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创办了第一所海军学校,从接管国民党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迅速组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他写下《华东海军战舰命名典礼》:
碧波涛涛漫大江,
战舰列阵,彩旗迎风扬。
官兵受命意气昂,鸣笛一声喜若狂。
海上侵凌任列强,
百年屈辱,有国无国防。
人民海军庆首创,矫龙神威固国疆。
1955年,在张爱萍直接指挥下,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浙东沿海发起大陈列岛战役,首战直取国民党军据守的一江山岛,迫使敌军退出大陈岛。这场战役是解放军首次海陆空联合作战。是军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张爱萍为此赋词一首,题为《沁园春·一江山渡海登陆战即景》: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需鼓簧。陡崖峭壁,钢铁堡垒,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70多年来,人民海军在战火中成长壮大,已经拥有航母、核潜艇、万吨大驱,成为一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钢铁长城。有谁想到,人民海军是从十几个开始的呢。
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等工作。1959年起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主任聂荣臻),实际主持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工作。
那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让新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挺得起腰杆不再挨打,尽快独立研制“两弹一星”成为国防重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大批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纷纷放弃优渥的生活回国,投身大漠,潜心研究,为祖国和人民发奋图强,钱学森、邓稼先等,都为这份伟大的事业奉献了一生。而这背后,张爱萍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发射,这就是东风一号。1964年6月,又成功组织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并创造了“连中三元”的佳绩。他高兴地写下《东风赞,我国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红日初升弱水寒,东风扫雾冲云天。
琼楼玉宇结灯彩,广寒宫中鼓乐喧。
万众欢呼山河动,群鸦鼓噪空悲咽。
不畏艰险攀绝顶,乘龙遨游宇宙间。
1961年,张爱萍受聂荣臻委托,深入第一线调研,向中央提交了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只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力量攻关,就能够在1964年实现原子弹爆炸。在中央领导下,张爱萍勇挑重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组织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在张爱萍故居中,保存着一张张爱萍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毒面罩在戈壁滩上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张爱萍秘密领导组织中国核武器研制期间,一位《解放军画报》记者所拍下的。从照片上很难看出,这位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物,是当时一位高级将领。那时,张爱萍作为前线总指挥,与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部队官兵们一起吃住在戈壁荒漠上,不仅要负责整个工程的运营管理,还常常深入一线了解工作进度,以严谨治军的态度关注每一个细节,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就在原子弹首爆当天(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在戈壁滩写下《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
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
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1965年初,张爱萍受聂荣臻元帅委托,对中国科学院和钱学森提出的卫星研制建议,组织了研究认证,认为技术基础已经具备。随后,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组织领导,但当1970年4月东方红卫星上天时,他却身陷囹圄,只能通过诗词《清平乐,人造卫星上天》抒发自己的神往和牵挂:
闷雷骤响,漫天弥雾障。
火箭冲天心神往,环球高歌嘹亮。
犹念鏖战黄沙,何来恶梦囚枷。
莫道流年空逝,来日遨游天涯。
1975年3月张爱萍复出,担任国防科委主任,连续组织实施了多次卫星发射,特别是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回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项高新技术的国家。1977年,张爱萍提出务必要在80年代前期抓好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讯卫星三项重大任务,史称“三抓”。这三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使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1980年5月18日,一枚东风5号导弹喷着烈焰冉冉升起,飞越赤道,弹头准确溅落在南纬7.7度,东经172.2度的预定海域。这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表明,中国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已能覆盖全球。张爱萍写下《清平乐,颂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
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
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
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1982年,“奇鲸龙宫潜,红火凌烟,虎啸腾飞破云山”,我国潜艇导弹水下发射成功;1984年,“莫问巡天几回转,好去乘风遨苍穹”,我国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发射。这些惊震寰宇的尖端科技,为我国步入航天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张爱萍升任副总理,1982年担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积极推动大国军事外交,提高了我国我军的国际威望。1987年离休,2003年7月5日逝世,享年93岁。
展厅依据年代排列,使张将军的事迹非常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有趣的是,介绍每一年代时都有张将军自己所写的诗词作为佐证。他的诗晓畅易懂,大气磅礴。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也有这样的文笔。这应当与他从小坚实的古文素养分不开。
张爱萍将军曾写有《登山歌》一首,恰似他光辉一生的精彩写照,“人生如登山,年少举步攀。羊肠崎岖道,荆棘陡崖弯。上坡复下坎,过沟又跨涧。越过千山与万壑,不达顶峰心不甘。” 将军一生留下诗词两百多首,收录在诗集《神剑之歌》之中。还出版有《张爱萍军事文选》。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神剑将军”。
在张爱萍故居附近还有一座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
满怀对张爱萍将军的敬仰,我们离开故居,南下十多公里在达州市内找一家旅馆住下。达州是个地级市,因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有“中国气都”之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站。市内以州河为界,河北的老城区属通川区,有三圣宫美食文化街;河南属达川区。南门口河上架起一座州河廊桥沟通两岸。这座廊桥堪称城市地标,长约172米,腾空在青山绿水间,造型现代,象征达州市的蓬勃发展和繁荣景象;廊桥夜晚华灯璀璨,人流川流不息,是人们购物、休闲、赏景的绝佳去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7010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