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瘟疫源自中国?
最近在研究气候对文明的影响,看到一篇5年前的文章《欧洲瘟疫源自中国》,我深有同感,这里说一说一个外行(工程师)对流行病学、人类学某些观念的看法。
戴蒙德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类发展的进化程度,与挑战复杂程度有关。大约10万年前,非洲生活的一批智人(HomoSapien),开始走出非洲,从南向北征服欧亚大陆的过程中,不得不改进技术、驯化动物,发展出今天的文明。可是有一批越过白令海峡的智人,发现美洲大型动物极其丰富,在短短不到一千年,消灭了所有的动物,以至于气候条件变化之后,美洲没有可以驯服的大型动物,所以文明发展一直保持无力推进的状态。靠自己的体力,是难以和牛马的畜力相比的,所以美洲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打得大败亏输,万世不得翻身。而原来留在非洲的一部分人,根本遇不到挑战,也就保持了部落停滞状态,比印第安人的发展还要落后了。
现在拿这一个例子来比照鼠疫,我们发现,鼠疫在中国是毛毛雨(地方病),在欧洲是困扰1000多年的大敌人(流行病),在美洲是根本来不及发挥作用,印第安人就已经被天花扫光了。对比下来,中国人对鼠疫而言类似于缺乏挑战的非洲人,欧洲人是类似于接受挑战的欧亚人,而美洲人还是美洲人。就此(中国人对鼠疫的免疫能力)而论,横扫欧洲的鼠疫源自中国。
世界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鼠疫发生。第三次,公认的发源地是中国云南,早在1792年就曾经爆发,但没有扩散。1855年满清前往云南平叛(好像是穆斯林暴动)期间,就有邸报向中央汇报了当地的鼠疫病情。1894年,鼠疫正式在云南爆发,经过越南,转向广东、福建、台湾、上海、旧金山、印度,据说有数百万的伤亡(中国只有6万死亡)。不过,在中医历史上,鼠疫专著第一次出现在1891年,在此之前,中医根本不在乎老鼠和鼠疫杆菌,这说明中国人对鼠疫有极高的免疫力。
第二次,欧洲的黑死病源于来自克里米亚卡法的意大利商船,意大利人与蒙古人在1346年的冲突,曾经使用了生化武器(鼠疫死者),双方互有伤亡。可是欧洲更缺乏免疫力,所以在接下来的6到8年里,鼠疫横扫欧洲,消灭了25~30%的人口,间接导致欧洲脱离教会思想的束缚,在科技上突飞猛进。荷兰的技术优势,就始于欧洲人口陡降的1350年。 为什么这一次鼠疫是源自中国?因为1338年,在丝绸之路上的伊兹库尔(IssykKul)也曾发生鼠疫,而1331年(元至顺二年)河北“疫疠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纪》,被认为是鼠疫的源头。那么这一轮鼠疫是从哪里来呢?1252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在1259年死于四川钓鱼城之役之前,有一支蒙古军队深入云南大理,被认为是从云贵高原上采集了鼠疫杆菌,距离第一次欧洲瘟疫的最后一次出现(767年)近500年了。
第一次在541年,欧洲瘟疫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皇帝是查士丁尼,所以被称作查士丁尼瘟疫。这一次瘟疫消灭了大量的人口,挫败了东罗马帝国统一西部的努力,也从人口基础上无法应对穆斯林势力的崛起,因此是影响全球文明发展的一件大事。这一次瘟疫,据说是从埃及靠近苏伊士运河附近的地方传过来。不过,2010年的《自然遗传学》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三次鼠疫杆菌的基因很相近,很可能是同源同宗,来自同一个源头,即喜马拉雅山脉顶端的云南(高原)。顺便说一下,在612年和642年,中国出版的中医理论专著上,有对南方发生(广州,阿拉伯商船带来)的鼠疫症状的描述,提到了腺鼠疫的典型特征,即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所以中医取名为核子瘟(又称核瘟、疙瘩瘟、蛤蟆瘟)。不过,在1792年云南爆发鼠疫之前,是中国医学史上找不到大规模鼠疫爆发历史记录的。所以,中国人对鼠疫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这不是中医的功劳,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鼠疫不敏感而欧洲人畏之如虎呢?从地理条件上说,鼠疫的蔓延需要老鼠的合作,可是中国环境的高温和湿度不适合那种携菌黑鼠的繁衍,所以中国鼠疫零星的发生,总是与土拨鼠或旱獭有关(近代中国发生的鼠疫通常是在冷相气候周期才会爆发,就是因为缺乏改变老鼠习性的气候条件)。从生活习惯上说,老鼠的近亲竹鼠曾经是中国人的美食,竹鼠(学名:Rhizomyidae)属严形鼠科、竹鼠属。以竹的地下茎、根、嫩枝和茎为食。全世界共计有3属6种:非洲竹鼠属2种(东非的特有种)、竹鼠属3种、小竹鼠属1种(亚洲特有,见于中国中南部,如湖南省郴州地区),在中国有1属3种。竹鼠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等地,注意云南就是这些地区的中心地带。中国具体省份如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湖南、贵州、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西部、重庆、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北部等。中华竹鼠(Chinese Bamboo Rat,Rhizomyssinensis)在我国的竹鼠种类中分布最广,故有“普通竹鼠”之称。成年个体体长25~35厘米,体重1~1.7千克。体色从年龄增 长从深色到浅色幼年周身深灰黑色,成年个体背部毛色棕灰色,老年背毛成棕黄色。竺可桢提到,西安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出土发掘的动物骨骼遗迹表明,当时的原住民曾经狩猎(或驯养)竹鼠。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就是说,中原人口的对鼠疫的抵抗力,来自早期先民的饲养竹鼠的经历。所以鼠疫是中国的地方病(endemic),而难以成为流行病(pandemic)。欧洲历史上爆发的鼠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远东地区保存了鼠疫杆菌,而欧洲居民缺乏吃竹鼠的经历,因此对鼠疫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云南会保存鼠疫杆菌、爆发鼠疫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云南的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原移民,而是南方移民(越人、粤人、苗人、瑶人、夷/彝人、傣人、景人),他们是喜欢放火的炎帝子孙,与喜欢吃鼠的黄帝子孙是有差别的。所以,鼠疫是有选择地杀死世界人口,让汉族(黄帝子孙)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族群,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老(竹)鼠大快朵颐,吃多了,抵抗力也就来了。
顺便说一下,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上百次瘟疫,可是中国的瘟疫主要是两大类,伤寒与温病,鼠疫的典型特征是老鼠异常死亡,鼠类跳蚤不得已反噬人类,反而在中国史籍中很少发现,所以中国人在鼠疫面前实在是太幸运了。有不少中国医学史研究者认为,明末发生的瘟疫也是鼠疫。问题在于,鼠疫具有周期性爆发的倾向,如果是一场孤立的瘟疫流行,不会是鼠疫的结果。也就是说,明末瘟疫如果是鼠疫,应当在1690年前后再次出现,这没有发生,所以明末瘟疫很难是鼠疫。事实上,公元1642年,明末中医大师吴有性总结了一本《温病学》,把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当时的瘟疫是暖相气候造成的,比如寄生虫病和痢疾等病,而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鼠疫,最早发生在150年之后的云南。
所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但有四大发明,还有鼠疫杆菌。鼠疫的威胁,一直到1942年发明了链霉素,才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这是受害者欧洲人的贡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麻庭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9087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