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也说电厂大火背后的老问题 精选

已有 4037 次阅读 2015-3-17 08:05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安全, 协会, 经济杠杆

也说电厂大火背后的老问题


看了科学网铁杆安全工作者李工的博文,我也想说一说老问题,不过我谈不了技术,只能从制度角度来认识工厂的火灾安全。

我们消防工程专业,研究防火材料的课程只有一门课的一小部分,即消防试验的阻燃参数实验测定方法。一旦搞定了阻燃时间,比如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这是最常见的阻燃效果参数),我们只需要到市场上选型即可,根本不在乎是什么材料,外观如何,效果如何。后者是制定消防标准的消防协会阻燃分会早就在他们的会议上确定好了(黑箱作业?只要大家都同意,达到妥协就可),我们只需要按标准设计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细节。

所以,看出电厂大火背后的老问题了吗?专业协会不称职,没有从标准制定上把好关。这又涉及我国社会的老问题,不仅仅是消防没有职业化,大部分工作都没有职业化,大家都是按照过去集体主义下的螺丝钉来工作,没有想到或没有机制来让每一个人投入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在制定标准的过程发现潜在的消防隐患,让消防问题在苗头阶段就得到拦截和补偿。换句话说,在缺乏市场的推动下,某些专业协会没有发挥主动性,为特殊场合的特殊消防问题提供特殊的解决方案,这是职业化的问题,也是市场化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的老问题。

工业消防不同于民用消防。工业消防的危险是固定的,比如核电厂,美国能源部就有每一座核电厂的每一种危险的每一场事故的详细记录,其概率和风险都是明确的,因此你只需要使用排除法,把每一种可能性都找到,分别制定消防措施即可。对于普通电厂,应当可以类似处理。由于我国节能减排运动的结果,剩下来的电厂都是大规模、高参数,其安全指标更容易控制,只需要对一座电厂的风险搞清楚了,其他可以类推。但是,如果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谁在乎呢?除了专业协会,谁会提前考虑安全问题呢?北京电厂的问题,关键是没有意识到,所以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等这一次大火的调查结果出来,相信会得到重视,问责制对事故教训的执行力的推动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当下的中国。

为什么类似的错误再三发生?不是有人想这样做,而是没有动力去那样做。当所有的企业都是国营,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最大保险公司的时候,你相信政府会费劲研究火场的经济性吗?在市场中打滚的保险公司是一定会研究的,它们在经济的动力推动下,为每一种阻燃材料制定不同的投保标准,如果你用了危险的材料,对不起,你的保险费用一定会提高到让你觉得省钱是浪费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消防工程师的任务,不过是为了达到他们的行业安全基本水平而为他们作出最省钱的设计方案而已。由于国内一直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安全问题永远不能有第三方保险公司的监督,所以就很难搞好。当然,中国也有保险公司,问题在于这些保险公司是市场化运作吗?是否有充分的竞争?是否有充分的科研水平?由于中国没有职业化的消防制度,国内为消防队员的培训投入都被浪费掉了(省钱就是浪费,国内的兵役制消防制度是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浪费的一种人才培训制度,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因为我们不在乎全社会安全人员的从业素质),他们不能继续深造,不能继续从事安全工作,所以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消防水平也是可以想见的。

在美国,消防工程是独立的公司,为了接项目,你需要了解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国内,消防工程是从属于安全工程,更是建筑工程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给排水工程),他们的技术地位决定了他们很难去面对太多的安全问题,因此知识面不足,所以这又是一个文化问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同,其地位就不同。美国疯狂的法律体系和律师文化,导致了消防工程的独特地位,这是文化差异,即集体为本与以人为本之间的文化差异。问责制和人祸论,都是以集体为本的提法,我们不觉得有任何不妥的地方,这就是文化的诡异之处。按照美国的文化,最常见的说法是Itis not your fault. 谁的fault呢?当然是谁有钱,谁有错。有错的当然是有钱人,所以才能赔得多。这种观念是中国的法律体系拼命阻击的,因为我们政府最有钱。

什么是文化?文化体现在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之上,国内不能说不重视,不过要把任何形式的重视转化成经济上的重视,才算是真正的重视。真金白银,是考察市场经济的唯一标准,也是反映安全水平的主要指标。大国崛起,体现在对社会每一个人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874957.html

上一篇:日本消防表演背后的“鳶人”文化
下一篇:说说海派石库门文化的气候背景
收藏 IP: 36.63.206.*| 热度|

10 李健 李亚平 鲍海飞 黄永义 丁大勇 庄世宇 李宇斌 周大華 吕喆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