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古城大火的特征 精选

已有 4469 次阅读 2014-1-28 01:10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消防, 社区大火

说说古城大火的特征

 

看到贵州发生侗寨大火,我稍微浏览一下,发现这是很常见的社区火灾,19491996年间,中国发生过1043次类似的社区火灾(规模从30间到1000多间房),因此算不得大灾。这里没有伤亡,符合典型的冷相火灾特征,失控是因为干燥,可是缺乏暖相火灾的大风,因此火灾蔓延慢,可以从容逃生。这里我来总结一下古代老式建筑的火灾特征。

从社区大火说起

什么是社区大火?所谓的社区大火,就是超出当地灭火能力,不能立即扑灭,必须采取拆房的办法加以控制的火灾。失火原因,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风干物燥。可是为什么是今年?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去年的现在没有失火?我想这与冷相气候的变化有关。我猜测,当地曾经经历过一次干旱,因此燃料经过了长时间的被干燥。我国《易经》的说法是水流湿,火就燥,所以当地曾经缺水,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已经埋下了失控的隐患,结果被一次点火所引发,终于酿成大火。失火是一次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可是成灾必须要天气的配合,否则是一场撒尿可灭的虚惊,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那些严惩肇事者的说法,肯定不懂火灾,因为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没有天气的帮助,不可能造成大祸。以为失火很容易的人,大多是火盲。如果严惩肇事者,你就错过了认识火灾失控原理的机会,这就是我国千百年来,对肇事者严惩越多(古人对失火要族诛,杀头杀一家,比如东晋的周龙,问责够了吗?对某些人而言,永远不够,这也是文化),火灾越多的秘密。

古建火灾的特征

那么,所有的古建筑火灾的特征是什么?所谓的古建筑火灾,就是指那些仰赖木材比较多的建筑,未必一定是古代的,对于消防来说,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是燃料负荷高,仅此而已。根据梁思成的说法,中国古代建筑师不懂得石材的抗拉抗压原理,所以不能掌握巧妙利用石材的技巧,具体说来,就是不懂得填灰的作用,导致石材受力不均,容易坏。所以古代建筑无一例外地,都是木构建筑,成为消防的隐患。好在中国古代缺乏不朽的观念,所有古代建筑基本都没有草图留下来,毁了再重建,古人无所谓。这是梁思成所总结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千万别大惊小怪。严格说来,中国没什么古建,都是后来重修的,只要查一下方志,就可以认识到神州大地多伪古建的真相,但是他们符合我们对古建筑的定义。

古建为何保护难?

 那么,古建火灾的特征是什么?这些古建筑之所以保存下来,有三点要素:燃料、气候和人口的配合,就是中国古代认识的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气候要干燥,而且不是一两天的干燥,干燥到消防水源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冷相气候造成的干旱,最容易成灾。所谓地利是指燃料干燥。有一些古建筑,在大雨中遭受雷击而失火,虽然空气湿度很大,可是内部燃料的干燥程度导致大火可以超越环境湿度,这是很少见的例子,可是所有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最后逃过的一劫,就是雷电。凡是比较长久的古建筑,至少说明当地缺乏雷电。古人不懂得防雷,所以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少见。所谓的人和,是指建筑一定要有人管理,没有人管理的建筑,很快就完蛋了。比如,马可波罗到杭州的时间,大约是1286年,可是南宋宫殿,就在该时段附近被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该皇宫有人住,就不会失火,而缺乏管理人员就会失火?因为人的干预是控制灾情的有效防御。凡是火灾都是从小火开始的,所以要想建筑保存久,一定要有人,而且是熟悉的人,千万不要像1977年那样,把不熟悉的人和危险的汽油,千里迢迢送到峨眉山金顶寺,把金顶寺烧光。中国3000年消防史,没有比这一件更愚蠢的事情了。这种蠢事,只要开口咨询一下,就可以避免了。可是我们缺乏这种咨询专家的意识,反正都是国家的,于己无关。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我们无可奈何。事实上,这就是我国的消防制度,反正他们都不是职业的,干不好也没关系,缺乏主人翁意识,是我国消防制度设计的先天痼疾。

古建保护的30年大考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基本都需要在30年的时候来一次火灾,有些就永远地失去了,有些得到重建,比如故宫三大殿。以下是一些著名建筑的生存周期。

a.     岳阳楼(鲁肃阅军楼),1045年腾子京重建,1079年失火,郑明襜重建。

b.     金陵瓦官寺,建于364,396年自燃。

c.     姑苏台,始建于前514~496,被焚于公元前473年。

d.     章华台,建成于前535年,毁于公元前506年。

e.     柏梁台,始建于前131~130年,毁于公元前104年。

f.     永宁寺,建于516,毁于534(雷火)。

g.     滕王阁,始建于659,焚于848。

h.     故宫三大殿:1420年建成,1421火,1440年建成,1557火,1562建成,1597火。1626建成,1644年被纵火。

 

这说明,古建抵抗火灾的三大要素在30年之后,得到了破坏。首先,木材被干燥了,缺乏水分和某些阻燃的成分,失火更容易了;其次,气候到30年左右一定要发生转折;第三,使用者的经验和常识,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发生传承问题。所以古建保护,30年是道坎,留下来的,至少在这三条上经过了考验,属于消防合格产品。

 

为何大火多南方?

从未有人问过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为什么大火总是在南方?北方建筑为什么没有大火蔓延的问题?这就是气候的威力。南方建筑本来就是靠空气湿度加以阻燃的,一旦气候发生变化,相当于剥去了它们的防火外衣,所以失火就很自然了。北方建筑一直很风干物燥,因此就不存在南方建筑的密集布置问题,因此他们主要靠防火间距(防火墙和防火巷)来对抗火灾蔓延,因此对空气湿度的变化不敏感。事实上,北方一直干燥,所以感受不到气候变干的差别。因此,气候变化对南方建筑的影响更剧烈,中国古代地方消防文化最突出的地方,无一例外的都是湿度大(允许密集居住)、燃料多(经济发达)、人口多(交通方便或缺乏战乱)的地方,比如巴州、鄂州、温州、杭州、徽州、福州、扬州、苏州、柳州等地。某地发生大火,一定有其内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的贡献,这是我阅读《中国火灾大典》的体会。没有气候和环境的帮助,孙悟空也不能造成大火。表面上看,连猪八戒都知道烧荒的秘密,所以消防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人们未必懂得失火的真谛,只不过人们以为自己懂得失火原因罢了。若论动火技能,今人不如古人,至少古人都是烧柴禾长大的。

最近的几次著名的社区大火是:福州棚户区、湖南靖州村寨,湖南洪江古城,丽江古城,独克宗,贵州桐寨,菲律宾马尼拉,孟加拉大火。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湿度很高的地区,受气候影响更明显。


图1. 中国2000多年历代火灾舆情图。

古代火灾的三个梯队

   公元前135年到1858年间,中国大约发生了735次城市大火。之所以选择前135,因为这是汉武帝年间损失上千家的第一次大火,之前的火灾也有,比如前524年的宋陈许灾,比较突然,似乎不应该发生,也没有规模记录。即使是汉武帝时代的火灾,也是损失不大,因为当时的建筑方式决定了,火场一过,换掉屋顶就完了。而且当时气候比较温暖,因此很少有失火的机会。只有到新莽年间,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社区火灾。因此,中国社区火灾历史,大约2000年。

   说起地方性的消防文化,当仁不让的是浙江,共有162次火灾,其中包括杭州发生的71次火灾。为什么浙江居首?应该是江浙经济发展领先,人口居住密集,而且杭州曾经一度是首都,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再加上气候潮湿,允许密集居住,因此受气候变化气候的影响范围大、程度深。紧随其后的是福建,99次火灾。然后是江西,77次。这三省组成的三角形地带,就是这个富饶、湿润、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相对发展比较迟的地带,至少在秦汉,当地是非常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可是在东晋南北朝的全球变冷期间,南方得到开发,开始了这三省的经营。和中原地区相比,原始森林多,因此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对火灾的抵抗受气候影响很大。其中又以浙赣交界的徽州地区的消防文化最为突出。所有火灾发生的地方,都是因为人多,为什么人多,原因有很多种,气候是关键。

   中国火灾高发的第二梯队,是湖北、湖南、江苏和安徽,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长江沿线,古代的云梦泽,对鱼米之乡有很大的贡献,也对火灾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导致高产的水汽,也是木材燃料的保护伞,一旦气候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是水边的文化对火灾更敏感。1746年,浙江首先感受到暖相气候带来的火灾高发,有《治浙成规》,1755年,有陈宏谋的《湖南新化救火事宜》十一条。这是两地的地理条件决定的结果。

   中国火灾高发的第三个梯队是云贵川加上广东广西,都算是南方地区,四川曾经有荔枝出产,还是相当温暖的。温暖的地方害怕寒潮,所以当寒潮来临之时,也是火灾高发的阶段。

   说来说去,这三个梯队都是典型的南方城市,高温时期长,允许人们密集居住;温度变化大,受寒潮影响大。一旦寒潮剥去了木材的防火性能,火灾高发就是可以想见的结果了。当然,火灾能够记录下来,也有文化发达的因素。只有那些文化发达的地区,才有实力修史,记录地方的消防文化。所以,南方火灾多,也是由于文化事业发达造成的。



为什么我们灭不了火?

我看了太多的火灾,因此有一些非主流的观点,就当个人看法,千万不要上纲上线。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这些社区火灾?因为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冷相气候的应对措施,到暖相就完全不适用。所以,历史上的消防措施,基本不能维持超过30年,这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您看中国历史上的消防措施,基本上是30年提出一次,都是临时性的举措,只要当时当地人满意,就可以升官了。那些可以维护长久的消防措施,我从未见过。  事实上,每一个消防建议都是有其内在的气候背景和条件的,古人没有火灾动力学常识,因此都是在与气候对赌,赌赢了,就升官,赌输了,就被免官。如宋代的周湛,在襄州搞消防,他提出要增加防火间距,这是典型的暖相火灾应对措施,对付当时的冷相火灾有过度的嫌疑,结果他被人告了,丢官回家,不久就死了。可是他的同时代的叶康直和陈希亮,采取的措施就符合当时的冷相气候,就得到当地人的赞赏和称赞,典型的赌赢了气候。


 

侗寨为何存在了300年?

最后,回到侗寨的生存周期上来,为什么侗寨存在了300年?我没有深入研究,但原因不外乎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过去没有烧毁?天气合适的时候,缺乏燃料或者防火间距大,火灾烧不起来;燃料富裕的时候,人口稳定,大家熟悉当地的用火习惯,因此消灭了失火的隐患。人口流动性大的时候,可能大家都太穷了,没有燃料的累积。总之,三大要素,只要有一条不满足,都不会形成大灾。所以,成大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就像你开车一样,虽然你不太会开,但是你有本能,至少懂得避让吧。可是,为什么还会有车祸呢?因为所有造成车祸的条件都满足了,所以这是意外,没必要成惩罚肇事者。惩罚肇事者对于损失的结果没有很大的差异,反而转移了人们对系统、对制度、对长治久安的关注,因此对于长远的安全不利。就此而论,我是很反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当然,主要是对消防文化的反感,别想歪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762835.html

上一篇:另眼看狄青之死 ---- 说说宋代的火灾文化
下一篇:陆游晚年为何很幸福?
收藏 IP: 66.103.112.*| 热度|

2 李健 辛晓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