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也说风水与科学 精选

已有 6701 次阅读 2011-6-20 10:4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风水科学

  也说风水与科学

 最近,有人针对“风水科学”在科学网出现表示不满,我还评论了一句,风水是经验,为什么不能当作科学来研究呢?再细细琢磨下来,对方和我的“风水观”是两码事,很多人打着“风水”的旗号来敛财,与我们研究的人体工程学和逃生设计是两码事,所以我的理解也有错误,故此道歉,并深入谈一谈何为风水?何为科学? 

最近,我在研究《中国火灾大典》中的古代火灾,对其中的某些火灾经验和消防常识看得津津有味,比如“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冬多火灾”,够几个博士生研究一番了。所以,当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反过头来研究“风水”,会另有一番认识和思考,这是值得鼓励的研究。 

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错误解释,虽然很有系统,符合逻辑,但因为前提错误,或者缺乏关联,因此并不能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国古代根本不了解室内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原理,除了对当事人要求“责任重于泰山”以外,就是推广“厌胜术”,以虚幻的理论对付真实的火灾。具体说来就是屋顶画条鱼,表示有水或多水,可以避火;天井的装饰花纹类似于水藻,于是天井就有防火的功用了。是这样吗?汉代就提出鸱尾(或鸱吻)的防火功能,故宫是皇家宫殿,对鸱尾的讲究最多,可也是历史上火灾最严重的古代建筑。如果鸱尾可以防火,与火灾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雷雨之中,鸱尾反而容易吸引雷电而招灾呢?所以厌胜理论,要么无用,要么有害,关键是与要保护的对象没有关联,缺乏内在的联系,是我国先人臆想出来的办法,没有办法的办法,说出来让人笑话的办法。 

比如,我国的名人李时珍,对火的研究相当系统(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物理卷》),把火分成内火和外火,内火外虚,头脑发热,周围火灾就多,这不是胡扯么?让李时珍来研究人体自燃问题,不需要任何实验,完全依赖几条“中医学”经典理论,就可以导出人体随时可以燃烧的结论,这是正确的推理过程,但建立在错误的前提假设之上。 

比如,韩国的崇礼门,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风水理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仁义礼智信,东西南北中”,所以崇礼门=》南大门=》拜火门=》厌火门=》防火门=》消防安全建筑,这就是风水理论的思考方式,与天气、燃料和使用者完全没有关系,靠的是奇思妙想,靠的是逻辑推理,靠的是非常离谱的思考方式,卖的是噱头,只因不懂消防原理,如此而已。 

那么,我为什么要关注“风水理论”?与其说是关注风水,不如说是关注文化或历史经验,我关注消防文化,可以从中发现人类应对自然灾难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比如,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是高高的防火墙。有防火墙是因为火灾多,可是徽州气候潮湿,高温多雨,秦始皇的年代,根本就住不了人。只有到了宋代全球温度降低,北人南迁,才有开发徽州的必要。那么徽州为什么需要防火呢?因为潮湿的地方,平时火灾的蔓延条件不成立,所以人们可以密集居住。当全球气候再次变化,尤其是温度降低之时,潮湿的环境突然变干燥,于是火灾连连,人民痛苦不堪,这就是1506年广东人何昕在徽州“发明”防火墙的背景原因,因为潮湿的地方在寒冷的季节更怕火,而原来寒冷的地方早就怕火了,所以不会密集居住。那么是否真的是何昕发明的防火墙呢?汉代的广东地区早就受到火灾的困扰,所以宋代广东人何昕是不会不知道广东建筑防火的秘密武器的。那么广东建筑为什么不再重视防火墙了呢?因为当地人习惯了,不会密集居住,就没有防火墙的必要了。不过,防火墙未必万能,胡雪岩把防火墙带到杭州,并不能完全避开火灾的损失。所以文化这玩意儿,需要有科学的背景来解释,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秘密。李约瑟说是对付水灾的需要,导致中国产生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我认为对付火灾的集体需要,也是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

有道是,常识未必简单,风俗必有原因,风水大多扯淡,文化需要科学。

徽州防火墙得以保存,是因为火灾密集发生的历史在其他任何地方罕有匹配,原因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457214.html

上一篇:点评明故宫之灾
下一篇:孙子兵法看逃生
收藏 IP: 120.65.7.*| 热度|

15 许培扬 王号 高建国 蒋继平 郭桅 谢鑫 刘洋 陈绥阳 张玉秀 王芳 DXY1234 vigorous laokanke wliming vt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