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为什么没有在职教师 精选

已有 4531 次阅读 2007-8-24 09:47 |个人分类: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没有在职教师(《为什么只有退休教师》增订稿)
黎 在 珣
 
在我们十数亿人心目中非常神圣的北京大学,人们又一次见识了薪金高于国内教授十倍以上的外来教授的卓越才华和优秀品质——工学院院长在北大网站上将一个据说是专业本科生都知道的常识说成是自己的重大研究成果(参见文后所附的《我为北大悲哀——谈有关北大工学院的一则新闻》)。
让我触动(只有那么一点)的不是国内声誉显赫的北京大学又一次展露它已经开始让国人麻木的非凡表现,而是这一击节表现的披露为什么只是由几个退休教授而不是由在职的中年老师或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来完成?
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也只能想到自己所能想到的。下面我就说说我所看到的或者说想到的。
不敢。因为没有权势的知识分子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创造力胜过在哈佛读书时的比尔·盖茨,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在我们目前的环境里,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校长或院长要给教师穿小鞋,甚至开涮合格教师,易如反掌。所以,只要你想生存,面对领导的错误言行,即便不做拉拉队队员,也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想自己在别人面前混出个人样来,就要做好扮演《皇帝的新装》中那些大臣的准备。要知道,在一些职称评审文件里,一个领导给的表彰可以抵得上十多年的工龄;一两篇劣质的铅字论文和一二十篇优秀论文的价值相等;与领导的良好关系胜过最优秀的专业成果……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说不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言壮语,还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俗语备用吗?在我们这个什么都缺就只不缺人(人才)的国度里,在这个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年代,有几个人敢轻易将好不容易(只要看看为数绝不在少数的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和许多平凡岗位豪华奢靡的招聘条件)挣得的职位丢掉?再说,如果背有“不好好工作、专门吹毛求疵”的名声,还有几个人会用你?
也许有人说,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当年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被迫从浙江大学下岗后,虽然不被国内的单位接纳,不是被世界顶尖的耶鲁大学聘用了吗?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自己都成为本领域的拔尖人才一样。再说人的寿命没有金子长,金子可以埋在地底下数百甚至数千年,然后才被发现而发光,但人不能,人的黄金年龄也就只有那么几十年。
不愿。在我们许多领导的心目中,他们就是比他们的下属出色,否则他们怎么会成为人中龙凤呢?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所谓听取下属的意见,要么是做秀,要么是作为点缀。作为下属的普通教师如有误会他们确有那么一点点诚心,直言对上司的言行做出了指正,得不到回应往往是最好的结局。一旦碰到小肚鸡肠的上司,想看看太阳也会成为奢侈的梦想,那就惨了。不与领导搞僵关系是这部分人的处世原则。
不屑。教育领域和科研单位的一些领导让有些人想起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在那幅漫画里丁聪先生画了一位天庭饱满、体形富态的人。此人右手高高地举着一幅想必是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盛情邀请别人共欣赏“奇书”。眼看对方高高地竖着的大拇指,耳听对方连说好好好,心里说不出的得意。连忙将扭开的录音机送近对面那个人的嘴唇,兴奋地问他好在哪里,要他详谈。哪知此公翻来看半天,覆去想十二小时,才吝啬地吐出四个金字:“写得好黑!”这一“黑”字胜似洋洋数千万言,真是妙不可言。
不管是这里所举原因,还是其他没有列出的原因,在岗教师尤其是年轻在岗教师批评的缺席都让人忧虑。密尔在《论自由》中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何况不能或没有发表的是社会中坚的财富。缄默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使问题得不到公平透彻的讨论,一些可能是垃圾的东西备受青睐。在这种氛围里,人们很难看到燃烧的热情,更难看到让自己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实力,和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成果。正是因为这种氛围,当以色列关上“军售”的大门,欧盟的“军售”大门也只撬开一道透露这希望之光的门缝,俄制武器就成了军事现代化的标志;正是因为这种氛围,在2005年纳税百强企业中,来自石油、烟草两大垄断行业的60家企业贡献了65℅的税额,而石油让人联想到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烟草则让人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失去了对人类健康的基本尊重和保护,联想到财富增长的非理性和非人性化;正是因为这种氛围,2005年我们有价值有效的专利,在全世界只占0.5%;我们目前看似繁荣的经济更多的是靠卖劳力、卖资源、卖土地、卖生态来支撑!
套用老舍先生的“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当今的中国学术界,除了风,很难看到能够让我们直起脊梁昂起高贵头颅的硬东西。
  •    作者:武际可
      (北京大学力学系退休教授,原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偶然发现在北京大学新闻网上有一则新闻。现完整地抄录如下:

      《北大工学院陈十一教授等拓展了通行150年的开尔文定理》

      日期:2006-10-20阅读次数:12715供稿:北大工学院

      1869年,19世纪伟大科学家William Thomson(Lord Kelvin)发表了著名的速
    度环量守恒定律的论文。他的结果等同于19世纪另一位科学巨匠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58年证明的一个定理,这一结论现在称为开尔文-赫姆霍兹定理,
    它被用来解释很多重要的流体现象,如飞机升力的产生,湍流阻力和量子涡线在
    超流中的运动。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陈十一教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流体湍流中拓展了这个定理,有着150年
    历史的Kelvin-Helmholtz定理在湍流中得到发展。
      他们指出经典的开尔文定理在流体湍流中将失效,从而必须采用他们的新理
    论。速度环量定理很容易通过涡线的运动来理解:旋转的柱状流体,如大气中的
    龙卷风或者浴缸下水口形成的漩涡都有涡束。开尔文-赫姆霍兹定理表明在流体
    粘性系数很小,或者说"粘性"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涡线必须"和流体一起运动"。
    换句话说,不管流体运动多么复杂和多么混乱,最开始在流线上的流体质点在以
    后还会一直在那根涡线上。吸烟产生的烟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我们之所以能
    用肉眼看到烟圈,是因为有烟尘在里面。开尔文-赫姆霍兹定理的作用使得涡线
    上的烟尘颗粒会一直"系"在涡线上,而逃不出烟圈。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烟才会
    消散掉,一方面是因为烟圈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开尔文定理忽略了细微的扩
    散作用。一般认为,扩散作用越小,开尔文定理就越准确。
      陈十一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这种预期是错的。开尔文定理在流体粘性系
    数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并不成立。在粘性系数很小的情况下,尽管分子运动引起的
    涡量扩散很小,但是湍流也会应运而生,流体速度场变化非常剧烈,并导致奇异
    性,从而破坏了开尔文定理中流场平滑的潜含假定。这时湍流和速度场的奇异性
    成为扩散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奇异性对守恒律的作用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研究。
    1949年,耶鲁大学的化学家LarsOnsager发现,由于流体奇异性的存在,经典的
    能量守恒定理在湍流中并不一定成立。Onsager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但是后来他的发现被数学家证明。当粘性系数趋近于零时,由于非线性动力学影
    响,流体能量会向小尺度传递,因此湍流中仍会有能量耗散,这和量子场论中的
    守恒律奇异相似。量子电动力学里的轴向奇异性可以让介子蜕变成光子。
      该成果预期将对工程、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中许多问题产生重大影响。这个
    新发现和等离子物理中的阿尔芬定理和奇异量子现象,如超流中的耗散相滑移和
    基本粒子物理中的守恒奇异性等相关。他们的工作结果已发表在今年10月6日的
    《物理评论快报》
    http://scitation.aip.org/getpdf/servlet/GetPDFServlet?filetype=pdf&id=
    PRLTAO000097000014144505000001&idtype=cvips

      看了之后,感觉到像报道把太阳从东方升起认为是新发现一样的可笑。首先,
    环量守恒定理是连大学生都知道只适用于理想流体的定律。理想流体采用了无粘
    性假设,这只是一种近似的假设。陈十一却"发现"了在实际的流体中不适用,任
    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实际的流体总是有粘性的。即使是在层流的条件下也是不适
    用的,何况陈十一教授还要把它套在由于粘性所产生的复杂流动湍流上来使用。

      其次,报道说:"陈十一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这种预期是错的。开尔文
    定理在流体粘性系数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并不成立"。按照陈教授的预期,似乎在
    粘性系数趋近于零时,理想流体的环量守恒就应当是它的极限。在这里,陈教授
    又犯了一个很初等的错误,即一个函数在自变量趋于a时它的极限就应当是自变
    量a处的函数值。只要认真学过微积分的人都不难判断这种预期的错误。在函数
    于a点间断时,函数在a点的极限与函数在a点的值是两回事。何况,在粘性等于
    零时,一般来说理想流体的控制方程要降阶,它的解与描述粘性流体的纳维-斯
    托克斯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是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的。其近似是有条件的。陈教授
    根本不了解这些条件,把理想流体的模型到处乱用,是不会不碰壁的。碰壁而又
    对力学已有成果的无知,反而欣喜地认为是"经典的开尔文定理在流体湍流中将
    失效,从而必须采用他们的新理论。"理想流体模型不适用于真实流体,这是在
    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熟知的事实,陈十一既然是学力学出身,想必是知道的。
    他故意不谈这些事实,并且还预期要"将对工程、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中许多问
    题产生重大影响",其用意只能是混淆视听借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

      据云,陈教授乃北大工学院院长。这篇稿子要么出自陈十一教授之手,要么
    至少他是看过的。以上错误是作为一个力学专业的合格大学生都不应当犯的,要
    是作为力学专业的教员竞连这种起码的知识也会犯错误,恐怕要登上力学专业的
    讲堂是有困难的,要是把这样的人滥充教授,只会误人子弟。如果对流体力学发
    展历史是清楚的而又要那样说,那么这样的人,岂止不能为人师,其人格也会成
    问题。而现在的事实是,陈十一不但堂而皇之登上工学院的讲堂,竞还充任院长
    之职。我作为北大的一名退休教师为北大而感到害羞。

      写完《谈北大工学院的一则新闻》后,意犹未尽,加以又了解到一些情况,
    有再谈的必要。

      一悲是,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编造的这篇荒唐的新闻稿是2006年10月20日贴上
    去的,所谓对150年定理的拓广只不过是一场有意制造的骗局。这是一个合格的
    学过流体力学的大学生都能够识破的。可是,到现在已经10个多月了,点击的次
    数已达一万二千多次。竞没有一个在编的教师或学生发出疑问和揭穿。据了解,
    对这篇奇文最早提出异议的是两位退休的老师,其中有一位还给工学院的网站上
    发了帖子,不幸的是,不久这篇帖子就给删掉了。使我悲伤的是,它说明北大已
    经大大蜕化了,昔日以提倡科学和民主而闻名中华大地的北京大学,已经一变而
    为万马齐喑、噤若寒蝉的一潭死水了。仅有的不同意见是来自几个已经退休的老
    者,而且这些老者的意见也还要受到及时的删改而不让它与大众见面。北大人竟
    对科学上的对错漠然视之。如果说陈十一的新闻,是试探北大人是否可欺的话,
    那么北大人的表现说明太过可欺了,难道北大连一个真正懂流体力学的人也没有
    吗。这就难怪陈十一能够不断吹嘘他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什
    么都懂的神话。牛皮越吹越大,竟能够通行无阻。

      在这里我们需要回顾已故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话:"学校是一个搞学问的
    场所,而学术活动的特色乃是它的独创和革新,它的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尊
    重实际的科学态度。"据说陈十一,打着曾是周培源的学生的旗号来标榜自己。
    而实际做的,却是和周培源背道而驰。在搞学问上不仅不实事求是,欺骗别人,
    还要压制不同意见。如果说陈十一是周培源的学生的话,也只能算是学生中的犹
    大而已。

      二悲是,北大力学系是1952年由周培源创建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
    发展而成的。经历了50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50年来北大力学系,
    一直是国内理科力学系的一面旗帜,也是教育部属于理科基地的唯一的力学系。
    即使是在文革灾难中,在谈理色变的理科无用论横行天下的情况下,北大力学系
    仍然坚持自己的理科特色。周培源本人就顶着理科无用的邪风在文革中发表文章,
    批判以工代理和理向工靠的错误做法。陈十一上任工学院院长,公然与周培源对
    着干,第一、将原来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划归工学院,第二、将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的系名改为"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陈十一比周培源批判的以工代理理向工靠走得
    更远,使原来的力学系的理科特点,从名到实,不留任何痕迹,把一个以理科为
    特长的历史悠久的力学系,改造为彻里彻外的工程系科。在全国学术界都急功近
    利的学风中,北大这面理科的旗帜被砍倒了。我们并不反对北大办工学院,为了
    使北大有较全的学科,办工学院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补却北大缺工的"眼前疮"的
    同时,却挖去了理科力学专业的"心头肉"。它意味着,作为理科的力学学科从大
    陆上彻底消失了。这种拆己之长补己之短的做法,不能不使老北大人感到由衷地
    悲哀和痛心。

      陈十一把力学系做了这番改造后还不甘心,2006年3月18日他借《北京晚报》
    发表消息说:"今年北大工学院将首次招收本科生,招生专业包括力学、工程结
    构分析、能源与资源工程。预计在北京地区招生名额为10至15名。"虽然短短几
    十个字,表明他与要北大力学系数十年的传统分割清楚。文中说北大工学院"首
    次"招生,"招生专业包括力学",这说明它要把力学专业以往50多届培养的学生
    一笔勾销,它向世人宣布力学专业的历史要由陈十一从头来写,从头开始陈十一
    的历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培源以毕生精力经营的理科为特点的力学系,
    被断送在打着他的学生旗号的陈十一手里了。

      三悲是,陈十一是北大花高价请来作院长的,他的薪金是国内一个教授的数
    十倍之多!陈十一一个人的薪水相当于一个系的教授薪水的总和。国家花这么多
    的钱,如果陈十一果然能够给北大添光加彩,能够切切实实为北大做点事也还罢
    了。陈十一不仅业务上连连犯一个大学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在工作上,几年的
    观察,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他一半时间在美国,他在这里只有一半时间,而且这
    一半时间里也并不是踏踏实实搞工作,一半是到处吹牛拉关系兼职赚钱,另一半
    是物色国内的好学生到美国继续作他的研究生。他是怀着一颗美国心来中国工作
    的。有一位航天部的院士,对笔者说:"陈十一拿着美国护照,又当贵校的院长,
    又把系名改为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是想从航天部拿任务。你设想,你拿着中国护
    照能够从美国的太空总署拿到任务吗?"

      笔者虽然主张在学校里应当实行同工同酬的原则,不过还不是心胸狭隘的人,
    对于海归学者,凡是有真才实学的而又认真工作的,即使是待遇高一点,也是应
    当欢迎的。可悲的是,国家拿了重金,来聘任一个把有悠久传统的理科力学系祸
    害完了,业务上又一无可取,拿着美国护照怀着美国心人,来管理北大的工学院。
    北大的当权者,能轻易相信这样的骗子当权,不能不是北大人事体制上的悲剧。
    在学术腐败频频发生的今天,也许挂着洋招牌的骗子更能够行得通。陈十一就是
    一个。


  •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6411.html

    上一篇:为什么只有退休教师
    下一篇:橘生淮北会变成枳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