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在珣
杨玲兄:横空而出的大才子
2008-5-25 08:14
阅读:4815

杨玲兄:横空而出的大才子

——科学网博客印象之四

 

在博客里,和我们生活里其它场合一样,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展示着自己,不管他们是不是愿意,也不管他们有没有掩饰自己。当然,有的人清晰些,有的人显得模糊些;有的人生动些,而有的人概念化些。因才华横溢而特立独行,是我跟踪阅读杨玲兄博文的一个突出印象。所以,尽管我知道杨玲比我小许多,但因其学识远在自己之上,我一直在心里把他当做学兄看待。我一直称他为“杨兄”,不是出于一般的礼貌,而是出于内心的钦佩。

我完全能够肯定科学网的编辑老师曾准备将杨玲兄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blogusern)作为“特别推荐”的对象,但由于我不清楚的原因,杨玲兄不同意或不愿意……

因为上班期间有大量的时间阅读科学网(这意味着被评的博文不见得怎样好),杨玲兄给我的博文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评论:或精要地点出主旨,或从侧面拓展引申,或从对面补充,从指出不足……

当然,在评论里他给我留下最多的还是鼓励。有一次,杨玲兄在一篇博文下面建议我将“我们为什么平庸”的系列文章整理后寄给纸质报刊发表。(也有其他的网友建议我将此系列文章整理出版一个小册子。尽管我也有些自鸣得意此系列,但找不到出版商,也就一直没有整理。)当我请教他我的那些文章适合于那些报刊时,得到的回复竟然是他没有在纸质报刊正式发表过文章。这让我吃惊不小,因为不管是思想还是文采,他的许多文章都不应该落魄到这个地步。这是我在题目中用“横空而出”的最重要原因,“大才子”是借用沈海军老师的说法。

我写这个系列文章虽然近似游戏,也不可能去阅读博主的所有文章,但当我为写这篇博文而重读杨玲兄的博文看到《删文声明与向评论者致歉》时还是很懊丧。伴随着懊丧的是谴责,谴责自己的懒惰。

作为“大才子”的亮点:视野开阔,见解常常独特……,大家都能看到。下面只谈点与才子没有多少关联的内容。

杨兄虽然剽窃其妻成果自称“无趣男”,那只是一种谐趣。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很容易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趣味横生的人,如“我老婆经常说,不管别人怎么夸你,在家你就得给我老老实实的!这下大家可以放心了:我娶了个好老婆,至少比苏格拉底的好。”“……时常对老婆的话充耳不闻而被拧‘八频道’……

他文章的趣味还表现在那种举重若轻的潇洒。如在《物质滥用还是心情滥用-外篇》里,他担心你被酒精抑制得昏头昏脑:酒精是一种镇静剂或高级神经功能的抑制剂。饮用酒精所表现出的兴奋现象是一种脑的抑制性机制受抑制。脑中各个不同部位无约束的功能活动从抑制中释放出来的结果。”就把你拉到感性的部队去放松一下:“好比一个团长管着手下的小兵不乱来,整个团部运转良好,但也扼杀了一些创造性。但酒精把团长放到了,小兵们没人管了。于是,在墙上画画的也有,跑起吉他唱歌的也有,围着操场跑圈的也有,逃出军营唱卡拉ok的也有,整个军营简直乱了套。但是小兵们也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出来。第二天团长醒来,看到军营里一团糟,他也无法知道,是哪个小兵干的好事。

对他人的尊重是他的优秀品质之一,估计这点是许多人所忽视的。博客虽然是博主的自留地,但它多少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所以,它又不纯乎是博主个人的事。正是基于这点,虽然我也为他心痛,但理解他的作为:“由于有人不断要求我去掉博文中的音乐,尽管我极不认同这个看法,为了表达对遇难者的尊重,我把近一个多月来有音乐的博文都去掉。

在做下面的摘录时,我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的许多文章非常精彩,而我又缺乏割舍的勇气,所以,摘录的部分就多。但摘录的内容过多,又有某种嫌疑。大概有三天没有贴博文,就将这篇不完整的就充数一下(反正以后要时常更新)

我有时也想把这个系列做成博文文摘,但那样可能会冲淡我写这个系列的本意,再说那些被我欣赏的博主也不一定同意。即便博主们同意,我也不一定有那么多工夫作体现某一博主整体风貌的摘录。

 

《考槃笔记-18-5月5日对话》

主观是一个人的客观;客观是一千个人的主观。

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不是它们本来是什么,而是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什么。

《观自在心情》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一个能够修炼成精的凡人而已。能有多大的道行,我自己这一半早已被上帝刻下,剩下的一半要看多少人愿意给我搭人梯。

专业可以让一个人很快获得巨大利益并蜚声海内外,倒不见得能让他自在。我不会把自己禁锢在专业之中而失去自在。在我还不能熟练驾驭自己之前,我不会过分“专业”,只会“自在”。

其实现在我也没有多少立锥之地,可正好是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方式让我看到游刃有余的快活和修炼可以企及的极致,看到自己的自在,我很快活。

《删文声明与向评论者致歉》

音乐是我博文的一部分,它们能表达我写作时的心情。且不说把音乐一一去掉要花去多少时间,就算毫不费事,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宁愿把整篇文章删去。虽然他们是我的孩子,我每删一篇手都会抖,但我只能这么做。毕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起社无罪:再谈容忍、启蒙与自由》

你习惯了用一种语言表达心情之后,每次你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语言。画家用绘画,作家用文字,摄影师用照片,诗家用诗歌。每一种表达方式在我看来都是对罹难者的哀悼,对守望者的祈福。

究其根源,作诗与否充其量是道德层面的事情,远不会为社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危害;而可悲的是,我们往往揪住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放,而忽视了那些真正为社会带来危害的犯罪行为。

尊重他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你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不以为然,但除非他人的行为真的对救灾有害,真的明显背离社会道德和价值,否则请宽容。因为当谴责无济于事而又无关痛痒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宽容

除了天灾,是谁,是谁,带来了这样的灾难?是贪官和不作为的官员本人吗?是不是还有我们全社会对教育的麻木和不作为?我想如果孩子们在天有灵,不会原谅我们

而我们从来不缺对道德审判的勇气,只缺乏直面挑战权威,去跨越自己看起来力不从心的深渊的勇气,而只有当我们全社会有勇气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去审判那些真正危害社会发展的人,我们才有可能构建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

也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宽容别人的自由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宽容,真正的自由。

考槃在涧:博客式隐居》

我不想停止思考,不想因为任何理由停止思考,停止思考的痛苦不是做到总经理就可以弥补的。很高的职位意味着对资源和他人的控制,而人们往往在可以控制别人的同时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我不要控制任何别人,我只想让思想之花绽放。

静夜狂思(5)》

任何想创造历史的都难免被历史创造。

有人为了生存而科学,我为了求知而生存。

个个都要被认可,那谁来认可你们?那好,我不要认可,我一个人把你们都认可了!

思想如花。

 当美国提人权的时候,上帝笑了。

自我就是时空中存在的分形结构被激活。轮回因此而起。就像白纸中存在一个个的“点”,用红笔在白纸上一点,就能看到红点。点本来就是存在的,红笔一点就让它们能够被看见。死亡就是红点褪色了。轮回就是同一个点再次被激活了。

二傻语录:

低级人吃能量,高级人吃信息。

你们这帮科学家,都是呆在旋转的水桶里,说水是平的!

SCI?基金?哼哼。抢到粥的都是武僧!

物质滥用还是心情滥用-中》

绝大部分人第一次吃辣椒都是很不好的体验。即使四川的孩子,也不是含着辣椒出生,小时候吃菜都得白开水洗一洗。然而,为什么吃辣椒会上瘾?我们可以用负反馈尝试解释一下:摄入引起不良感觉的药物,机体得到负面的体验,这时候的机体相当于处于一种不良环境中,于是,机体会相应的分泌一些让人能够应对环境,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东西,是这种东西让人体验到欣快感。当然,第一次吃辣椒的人的不良体验大于机体主动分泌产生的欣快感,因此最终人还是感觉难受;然而这种欣快感会被“记住”,下次吃辣椒的时候仍然会产生同样的体验,当人的感觉器官适应了辣椒的不良刺激后,这种欣快感就会逐渐大于不良体验,从而真正的感受到欣快。这个时候吃辣椒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尽管机体已经不处于应激状态了,机体还是会产生让人愉悦的物质。而对于那些吃了很多年的辣椒的人,吃辣椒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这时纯粹精神层面的依赖要大于物质层面的依赖。

网络游戏中的一些元素如角色扮演、无拘无束的成长、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另一种交往方式乃至通过游戏达到自我实现,都能引起玩家不十分强烈但很持续的欣快感。这种欣快感会改变内分泌;由于很多游戏玩家都是通宵达旦的玩游戏,使得神经系统在长期处于这种非正常的水平下达到一定程度的适应;当玩家较长一段时间不玩游戏时,神经系统的正常分泌水平已经无法使玩家达到欣快感,于是产生“戒断反应”,玩家感受到和戒烟一样的难受的体验,这种压力迫使他们继续去玩游戏。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说,重度游戏玩家的成瘾行为堪比烟民,只是弱于一些毒品而已。

《大学之道:坚守最后的象牙塔》

我们有天才的孩子,可是我们没有天才的大师。这事真的很费思量?我们很容易把这笔帐算到教育的头上,因为我们没有把孩子们教好,可是,我们看一看世界各国这两百年来的大师,大师真的只是被教出来的吗?

 我们说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了不少大师,可是即便是猪头的独裁者袁世凯,也只囚不杀讨伐他的章太炎!

我们今天真的没有大师么?是我们那些迫切希望看到大师的人看不到大师的存在,还是真的没有大师?我不知道。我敢肯定的是,那些迫切渴求大师的人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成为传世之作,永远。

 当我们想尽办法去评估一个人是不是大师的时候,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找到大师,永远。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大师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他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当我们迫切需要大师的那些人希望以他们惯常的那种方式看到大师时,他永远不会看到,永远。因为大师不会动物园里等着你去参观。如果你真的需要大师,你要长途跋山涉水的去寻找,就像寻找传说中的木鱼石一般。只有那些同样具有慧眼的人,才可能在大师还没有成为万众瞩目的大师的时候就发现他,和大师一起成为大师。

其实科学家真的是一群很简单的人。他们的眼里应该只有学问,只有真。他们不该去评价,更不该被过度评价。而教育更是简单的事,在教育中应该只有启发和讨论,哪里有那么多的标准和评价?

我听说做学问心思简单的人容易成功,爱因斯坦说,“有一件事,大家都知道不能成功,所以大家都不去做;二傻不知道,二傻去做了,他做啊做,最后成功了。”

当大学承载了不该承载的东西时,大学是在把二傻逼成像凤姐那么聪明的人:大师死了。这恐怕是世界上最诡异的死法:凶手没有觉得自己是凶手,死者也不知道自己被谁杀了,甚至,死者本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仔细阅读是学者的基本美德》

阅读不再是求知最主要的入口,而成了完成SCI的工具和SCI之余的消遣;我们往往过于执著于文章的结论或者观点,而忽视了文章的分析或推理过程,而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文章,正是他的每一部分都密不可分。

这种肢解式的阅读方式,使得作者的原意往往被曲解,文章的内涵往往被忽视,文字背后的那些智慧往往被遗漏。

尽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更多阅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然而一个还没有被阉割掉求知欲的学者或准学者,他的阅读焦点不应该只在艳照、西藏、大师、领导人和华南虎身上。

当我们阅读焦点往人堆里扎时,我们和智慧失之交臂。智慧往往躲在灯火阑珊的角落,等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扔过来一飞刀,而那些在繁华中厮混的人们,往往因乱花迷人眼而错过了智慧,错过了发现。当我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的时候,智慧女神怎么能够保证飞刀一定会命中我们而不是误伤别人呢?反而是那些独上高楼的人在智慧女神眼中显眼些,娇叱声中,飞刀正中那个黯然销魂的人,而他长久忍受的孤独也终将获得回报。

尽管科学家、思想家们为人类的贡献已经不能用美元来衡量,人们还是愿意用美元去投资那些可以用美元来衡量的东西。

我们在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上已经落后人家很多年,如果我们在求知欲上还要打个折扣,我不知道我们拿什么去一流?

所以学者永远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时留神脚下;永远是身在尘世心在天堂;而出世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入世,入世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让身边的人感觉到此人已出世。

尽管我们身处尘世之中,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宿命是仰望星空。

                 《十道 . 写博 》

之所以要选择这两个大类的学科(指哲学和物理),是因为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种对事物本质了解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从不到十岁一直到现在二十年里,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是我在三餐无以为继时,也会偶尔想想。这种强烈渴望使得我足以忽视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能够取得什么成绩、获得别人的认可、在科学上得到验证、对人类的所谓贡献,它只是强烈的吸引我去了解,去思考,去瞎猜,除此之外再无他物了。

而心理学更让我明白,一个人,乃至人类,要想真正的审视自己,超越自己的痛苦,真正的办法只有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内心。

我看到几千年来,不管物质如何丰富,科学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痛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我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否有一天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更愿意相信,这些基本问题和痛苦绝不是靠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的,尽管技术进步可以满足人们之前的欲望,但这种满足同时会催生新的欲望,反过来桎梏人自身。而只有当人们可以从容面对自己,审视自己的时候,他才可以由内而外的感到强大,抛弃那些生命中不属于本源的欲望,从而超越痛苦。

而我作为一个资质平平,资历平平的人,如果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修炼方法,获得幸福,超越痛苦,并取得我这个资质和资历看来不可能取得的一些细微成就的话,我相信可以鼓舞那些平凡的人们,勇敢的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些充盈他们生命的追求。

因为我们知道,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过分的假于外物。

博客是台球室,是溜冰场;是九寨,是丽江;是日记本,是心灵窗;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是电视台,是广播站;是苦行僧的万里路,是顿悟者的当头棒;是百家讲坛,是万众道场;是思想,是行动;是现实,是历史;是你愿意让它承载的一切一切那些闪动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研究过程中的思想和灵魂。

中国的思想在民间。中国的希望也在民间。

《静夜狂思-10-关于智慧》

智慧就是不因为聪明而去干违反规律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庸者;顺应时势是明者;逆流而上是勇者;在激流中来去自如是智者。

每当我晚上觉得自己已经智慧了时,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总会发现,我不过是一只追着自己尾巴转圈的顽皮小猫。

聪明加工有序,智慧加工无序;聪明加工确定,智慧加工不确定;聪明理解当下,智慧超越时空。

智慧就是把生命中多余的东西去掉一点,再去掉一点。

智慧是混沌的聪明。(凌阳大才子

相关专题:博客感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黎在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265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