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励娃读博士这一篇看的人很多,有看懂的有看不懂的有似懂非懂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这都很正常,只是有人的表达方式我很不喜欢,比如这一位的留言:
不想做科研的人出于功利目的去读博就是浪费自己生命,浪费社会教育资源。用功利目的去忽悠人读博就是谋财害命加误国。
功利的讲,大多数专业读博非但不能让人“出人头地”,反而还错过趁年轻挣钱的机会。只有真心想做研究才值得去读博。
从科研人才培养角度讲。如果学界尽是功利的人,钻营于灌水、拿头衔、混江湖、搞钱,那根本做不出成果。
这真的是那种非常唬人的道德大棒式留言:乍一看正义无比、仔细一分析狗屁不通!下面我来逐一反驳:
首先,谁说读了博士就只能做科研?!读博士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追求知识和进步的过程,在某一个领域做出自己的创见拿下博士学位是知识和能力进阶的证明,有了博士学位想做什么都可以,不只是做科研这一条路,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需要做、如果有博士去做肯定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把博士和做科研这事理解成必然绑定关系,这本身就是狭隘的,读完博士不做科研可能会有些遗憾(大多数也是导师感到遗憾,我之前《家长,请放孩子一马》谈过这个问题),但是绝对不是不务正业。
其次,读博士的过程,不想做科研的人读博士就是浪费生命、浪费资源、错过挣钱机会,这简直更是扯淡!趁年轻的时候有机会提升自己为什么不去提升?教育资源培养一个能够更好解决问题的博士为什么是浪费?挣钱的机会随时都有,读了博士以后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越是年轻越是要注意提升自己,以后赚钱的机会多的是,反而是那些提前把自己卖了的,贬值越来越快越不值钱!
第三,科研界的乱象确实存在,但是仔细想想吧:之前高校里那些没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是个啥水平,难道大家心里没点数?中国学术界这些年有了点儿进步还不是因为培养了一大批有水平的博士?发表论文说人家灌水,你倒是在国际顶刊上灌水试试啊。学术界出现各种乱象,不是因为这些年轻的博士,根源在于我们斩不断理还乱的学阀体系:年轻人有拉帮结派的资本吗?那些被说成混江湖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江湖大佬们的“药渣”和“木偶”?!他们要么在大佬的炉子里替大佬炼丹、要么乖乖给大佬献上自己好不容易炼就的金丹,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大佬们的狼牙棒和迷魂散!留言的人比我更清楚,这些事不说也罢。
可见,至少从以上三点来看,这个留言除了口气比较大以外狗屁不通!我更加不喜欢的是他留言的方式:把读书上进追求进步这么正常的一件事放到功利主义这个道德制高点上进行评判!这也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我仔细跟大家剖析一下这种可恨的道德三板斧套路!
第一板斧:占据道德制高点,比如说张嘴闭嘴的功利主义就是典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里面一提到功利主义就是小人一般,其实仔细想想,自古至今,哪一个社会不是功利主义的社会?哪一个人不是功利主义的人?只是有人直白地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披着道德的外衣设置各种圈套要求别人为他们献祭而已!
第二板斧:自己置身事外说风凉话,比如这里说的学术界的各种乱象,难道自己就不是其中之一吗?如果把自己作为其中之一,就不会乱骂别人、更不会把问题推到做牛马的年轻博士身上,他们不是病根儿,要解决要不应该从读博士的年轻人下手,可能很多人要从自己身上下手--往往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背地里都是势利小人。
第三板斧:开地图炮,道德大棒之下,没有完人,也没有对等的讨论,只有炮灰,比如这个留言里一样被批的我—我本来好意鼓励年轻人进步却被说成“用功利目的去忽悠人读博就是谋财害命加误国”,如果我自己的头脑不是很清醒,那我就真的会觉得自己在毁人不倦了!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不会被这貌似威猛的道德大棒所恐吓,我还要旗帜鲜明地怼回去:
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培养了一大批类似你这样习惯用道德大棒的人,把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当功利看,是深入骨髓的功利心和势利眼。不要尝试在我这里挥舞你的道德大棒,我不吃这一套!我明确地告诉你和那些跟你一样的伪道学假圣人们:
无论是在哪里,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意义就是要为自己活、体验生命的精彩!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为自己活不丢人!只有对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一个人对自己好才知道怎么尊重别人、和谐共处、才能体会到幸福!每一个人都对自己好才能真的让世界变好!
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谁,如果TA企图用大道理和仁义道德来逼迫我们牺牲或者放弃自己的权益,我们都要理直气壮地说NO!只要我们不让渡自己的权益那就是在保护全社会和我们一样的人的权益!
认清这一切,我们才能解放那个被不合时宜的道德枷锁绑架的自我!
认清这一切,我们才能够尽最大努力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精彩、活得灿烂!
亲爱的朋友们,请记住这段话并且从今天开始认真地践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