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处工业发源地的欧洲,德国制造业依然是一块金字招牌。
小到德国所生产的汽车、手表、螺丝刀都要精益求精,大到工程建筑更是细致入微。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是德国有名的烂尾机场,为了做好一个防火通风系统,他们六度延期,竣工时间推迟了9年之久。
工业制造,恰能体现德国人的严格。
但就是这么精密、严苛的德国人,却在高铁制造上栽了跟头。
1998年6月3日,在德国艾雪德村落附近一起高铁事故将“德国制造”拉下了神坛。
因为一个零部件的问题,造成了101人死亡、105人受伤,刷新了世界上最高伤亡率的铁路事故数据,至今仍从未被超越。
发生事故的ICE-1列车可谓是传奇型号。
这是德国最早制造的高速列车,是现行ICE系列的老大哥。
先进的高铁技术不仅仅是德国制造抢占的又一制高点,它还是德国统一后,代表工业再度辉煌的曙光。
从1991年始投入载客的ICE-1,时速最高可达到280km/h。
除了速度快,列车配备的驱动车头也极为先进,单单车头就配备10个计算机系统。
体验同样舒适,电视、音乐播放器、餐厅、厕所、会议室一个不落,豪华程度堪比飞机商务舱。
运行7年以来从未出过事故,载客量高达每日65000人次。
一如以往每一次,乘客们享受着快乐的旅程。
列车从慕尼黑一路开往汉堡,毫无颠簸的行驶让乘客狄曼先生大为感慨。
ICE列车投入运营之前,火车缓慢的行驶速度和颠簸的体验让许多旅客望而却步。
作为一家三口首次远足的代步工具,ICE–1列车无疑为他们的旅程开了个好头。
列车驶出汉诺威市,还有40分钟就能抵达终点站。
一望无际的乡镇风光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听起来就像车底撞上了什么东西。
狄曼正要和妻子谈论这一声巨响,一块钢条从座位把手之间“咻”地蹿出!
钢条直直挺立,一部分钢条还卡在座位之下,狄曼的手臂再偏几厘米,必然会被钢板击中。
这样飞来横祸,吓得狄曼一家匆忙离开了座位。
惊魂未定的他安顿好孩子,便起身去找列车长,请求紧急停车。
他在第三节车厢*找到了列车长,列车长听完狄曼的描述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7年的安全行驶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在他想来最严重也就是一块铁片脱落险些击中了乘客。
*注:车头称作首节机车,随后的车厢才按编号排序。
此时距离铁条击穿车厢已经过去近两分钟,而距离事故爆发也仅有几分钟时间。
列车长和狄曼一同返回第二节车厢,列车长并没有同意紧急停车,执意要亲眼查看情况后再做判断。
根据两人的回忆,这段路异常的漫长,完全走不到头。
此时在他们见不到的位置,另一截钢条再次击穿第二节车厢的廊道,直通车顶掀起了整个车厢。
列车因此变得更加颠簸,列车已经失稳,两人被甩得东倒西歪。
列车长坚持规定没有紧急停车,却不知道死神距离他们已经无穷近了。
___________
艾雪德村镇附近,高速铁路从这儿穿过。
德国时间10时59分,一辆ICE-1列车从远处驶来,惊人的速度让人远远就能听见呼啸声。
正在铁路旁维护的两名德国铁路(简称德铁)员工,看着这辆德国精密工业的代表作,欣慰地笑了。
ICE-1列车正快速逼近工作人员所在的位置。
突然第二节车厢受到不知名的巨力抬起,猛的一下轮胎脱离了轨道,在前方车厢的拖动下以一种诡异的姿态前进着。
没前行多远,脱离轨道的情况越发严重,仅有前两节车厢按照预定的轨迹前行。
看着一节节偏离轨道的精密列车,工作人员发出了最后的、惊恐的呼救声。
唯二额外的牺牲者,压扁的工作用车是他们受害的证明
发生事故的位置正好有一座桥从上方横跨铁路,连接铁路两边的道路。
这座桥的支撑梁被脱轨而出的第三节车厢撞毁,失去支撑力的桥梁在刹那间崩塌。
桥梁的重量拦下了紧随其后的第五节车厢,接下来的车厢严格遵循牛顿第一定律撞上第五节车厢。
高速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多节车厢在巨力之下成了一片巨大的废墟。
最早目睹事故爆发的是艾雪德村落的居民。
随后警察与救援队迅速抵达,现场钢铁与血液混成一团,德国人的骄傲已经断成数段。
救援工作并不好开展,列车所采用的强化铝合金极硬实,导致多次救援的切割工作更为困难。
就连列车所使用的玻璃也硬得不像话,对救援工作带来不便,事故后德铁部门特意更换了所有列车的玻璃。
事故所带来的影响这才刚刚开始,媒体迅速采集了现场相片,对伤者进行采访。
顺利得救的伤者眼中透出对事故的阵阵后怕,6名孩子更是在这次事故中永远失去了母亲。
相片刊登在报纸上飞往世界各地,悲鸣声从相片透出宣告着事故的惨烈。
德国铁路的信誉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严重折损,来自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解释。
连续三天的救援工作后,ICE-1列车上的400名乘客,101人死亡,105人受伤,余下194人均被寻到。
紧随救援工作之后,是对事故原因的追溯,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是速度与安全不能并存,还是另有内情?
调查人员仔细得勘测了现场,他们在第二节车厢的座位与廊道处各找到了一根钢条。
两段钢条都穿透车厢,廊道处的钢条更是直穿车顶。
调查人员还在事故发生地6公里外,发现铁轨有明显的毁坏。
他们还发现,从座位中刺入的钢条与车轮上的钢圈材质一样。
而且第二节车厢的第三条车轴上恰好有一个车轮的钢圈脱落,车轮的位置与击穿车厢的位置正好相符。
ICE-1列车之所以能够毫无颠簸感地跑出280km/h的高速,与这些车轮是密不可分的。
早期的高速列车滚轮一般使用一体成型的单层金属车轮,但是这样一来,车轮直接与铁轨接触,缺少了避震使颠簸感大增。
而ICE-1列车所用的车轮,是在单层的外圈加上20厘米厚的橡胶,再加一层钢圈,橡胶能起到避震作用有效缓解了颠簸感。
双层钢轮多运用在慢速列车,德铁使用双层钢轮已经接到多次建议更换。
不过德铁在使用的7年时间里从未有过任何问题。
原先为了尽快造出速度与舒适度共存的列车,双层钢轮被临时运用在ICE-1列车上。
自使用以来,双层钢轮一直表现良好,这让他们完全无视了外界的建议。
维修工作同样值得诟病,德铁工作人员检查滚轮竟然只用手电筒检查。
这次肇事列车所使用的轮胎,就是因为钢圈产生金属疲劳而断裂。
所谓金属疲劳,是指一些金属长时间承受远小于极限拉伸力的应力,长年累月的积累最终导致金属断裂。
钢圈断裂后在车轮的作用下,斜刺入了列车车底,余下一小节挂在车底,磨损的铁路就是被这一小节钢条刮伤的。
但仅是一个钢圈断裂还不至于引发如此严重的事故,何况列车在座位被刺穿后仍然行驶了数分钟之久。
最后调查发现,导致事故加剧的主要原因就是挂在车底的那一小节钢条。
在铁路变轨的道岔上,一般有着用于变换轨道用的尖轨、引导列车换道的导轨以及用于防止脱轨的防护轨。
而其中为了变轨时保障安全的防护轨,成为后续事故的助力。
那小节钢条通过道岔时,将防护轨挑起。
防护轨洞穿了整个车厢,巨大的抬升力将整节车厢托起。
车厢直接摆脱了轨道,只能靠着前后车厢的动力维持着前行的姿态。
但列车此时仍以高速前进,来到了事故爆发的节点:在断裂的大桥之前的另一个道岔。
脱离的车厢车轮正好刮到交汇处用于变向的尖轨,第二节以后的车厢便彻底偏离了正轨。
第三节车厢如同离弦之箭,直直撞向一旁的桥柱,大桥瞬间塌毁。
第五节车厢没能躲过坍塌的桥梁,被压在巨石之下。
后方的车厢一个接一个地撞了上来,挤成一团,最终死伤惨重。
在调研之后,被连累了的大桥竟也遭到了诟病。
因为使用的是桥柱支撑,桥柱断裂直接致使大桥垮塌。
大桥的重量使第五节以后的车厢,一节接一节地撞在了一起,将事故的危害不断扩大。
但责备一个乡镇桥梁缺乏远见,和斥责一个孩子不懂人情世故没有什么两样。
事故的始末终于被挖掘出来,导致这起事故的不过是小小一个车轮,却将德国工业的骄傲彻底撕碎。
德铁在事发后,向每名遇难者的家属发放19000美元(细节赔偿另计)。
2002年8月,德铁的三名工程师被控误杀罪,最终结果不过是赔偿了12000美元。
这些补助与赔偿让受害者感到可笑,毕竟相比有限的经济补偿,身上的伤痛才会陪着他们一生。
而另一方面,由于德铁对于这次的事故调查积极主动,再度挽回了民众对铁路部门的信任。
事后,在全民投票公允后,政府决定在事发地建设一处纪念馆。
独特的纪念馆是露天的,一方石门刻有事情的经过,门后101棵桃树象征逝去的101人。
每一个事故爆发都必然是一场悲剧,悲剧背后或者是人们的骄傲狂妄,或者是自以为是。
无论哪一种,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正视永远最为重要。
正如墨西哥文化中的观念,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身体的消亡,一次是世人的遗忘。
对遇难者的遗忘才是最不人道的谋杀。
*参考资料:
Eschede derailment, Wikipedia.
国家地理纪录片, 《重返危机现场:德国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
Das ICE-Unglück von Eschede, ndr.de.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88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