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智库数据】持久的科研生涯+“万级以上”被引的2019年诺奖获得者 精选
2019-10-15 11:34
阅读:10989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6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而获奖者也被世人认为代表了此领域最高成就。

2019年诺贝尔奖各大奖项从10月7日开始陆续公布,其中备受关注的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奖项率先出炉。今年的诺奖亮点颇多,例如97岁高龄的约翰·古迪纳夫刷新了诺奖得主最大年龄记录、三大基础科学奖项全部是三人分享、物理学奖师徒双双折桂、文学奖暂停一年后喜提“双黄蛋”等。三大奖项名单如下表1。
表1:2019年度三大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信息
1.jpg
这次诺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反对“唯论文”≠“反论文”。纵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和戴狄尔·奎洛兹,以及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和斯坦利·惠廷厄姆四位科学家都曾被科睿唯安授予“引文桂冠奖”。当然,论文被引情况虽然和诺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论文是科学共同体交流的重要平台,论文的被引情况反映了论文成果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如今我国正在不断探索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号召破除“五唯”,呐喊声越大,迷失的人越多。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科研工作中,反对“唯论文”不应该走向“反论文”的极端。我们不妨通过数据看看今年斩获诺贝尔三大基础研究奖项科学家的科研水平。
2.jpg

图1:九位诺奖获得者科研整体水平比较


由上图1可以看出,在今年物理、化学和生医三大诺奖的9位获得者中有8位科学家的科研表现都非常亮眼,总被引都在万级以上,格雷格·塞门扎和约翰·古迪纳夫甚至有接近10万的被引量。从数据来看,仅化学奖得主日本的吉野彰科研论文表现一般,发文数不足百,被引数不足千,这可能和他本人长期在企业任职的经历有关,但是这毫不影响他斩获诺奖,因为他开创性的提出橄榄石在二次锂电池中阴极性能的探索。接下来,本文将尝试从学者个人角度出发,更加全面系统的观察9位诺奖获得者的历史科研履历。
0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研实力水平
首先来看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的科研情况。由下图1可知,米歇尔·马约尔1973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到今年荣获诺奖他在科研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46年。1995年因为提出了“恒星与绕行行星间的数据测量方法”,米歇尔·马约尔科研生涯里出现了第一次被引高峰。而这一理论也是米歇尔·马约尔荣获诺奖的标志性成果,从理论提出到获得诺奖前后共历经了24年。此后米歇尔·马约尔的科研生涯又出现了多次被引高峰年限,但是从当年的标志性成果来看基本都是基于1995年提出的测量方法不断推演和探索更加细致的方向。
3.jpg
图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科研情况统计
下图2呈现的是今年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狄尔·奎洛兹的科研情况。戴狄尔·奎洛兹是前文米歇尔·马约尔的学生,今年两人师生同堂共享诺奖也注定会被传为科研佳话。戴狄尔·奎洛兹的诺奖级成果即是1995年博士阶段和导师米歇尔·马约尔共同提出的“恒星与绕行行星间的数据测量方法”,可以说戴狄尔·奎洛兹的科研生涯起步即是高峰。此后科研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不过在2009年因为对超级类地行星附件的恒星探索再一次攀登上科研高峰。2007-2011年的五年时间也是这位年轻获奖获得者的科研顶峰,此后科研表现再次趋于平稳。

4.jpg
图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狄尔·奎洛兹科研情况统计
本节最后来看今年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科研情况。照比前两位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科研生涯时间更加漫长,标志性成果产出与获得诺奖之间的时间周期也是一场更加漫长的拉锯战。1962年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科研生涯开始起步,目前已在科研领域辛勤工作了57年。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科研生涯有两个非常突出的被引高峰,分别是1988年宇宙学和多标量场的提出,以及2003年宇宙学和暗物质的研究,其他年份的科研表现基本都是中规中矩。而从1988年标志性成果提出,到今年斩获诺奖,詹姆斯·皮布尔斯也足足等待了漫长的31年。
5.jpg
图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皮布尔斯科研情况统计

0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研实力水平
今年的诺贝尔生命或医学奖被三位科学家分享,表彰他们在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的卓越贡献。但是从数据来看,若在三位有相同成就的科学家之间比一个到底,那格雷格·塞门扎可能要略胜一筹。这一点优势不但体现在科研发文和被引数量的全面领先上,更加体现在对这一诺奖级理论的提出时间上格雷格·塞门扎要更早一些。1996年格雷格·塞门扎便开始了NIF-1与氧气之间的调节机制研究,而其他两位科学家更多的贡献是在对NIF-1这一细胞家族与氧气调节机制的进一步扩展上。从图4可以看出,格雷格·塞门扎1984年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科研生涯也已经达到了35年。而且格雷格·塞门扎的科研高峰期时间维持的特别长,从1995年到2015年基本有20年的时间科研发文和被引都处在一个极高的水平线上。
6.jpg
0图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雷格·塞门扎科研情况统计
今年另一位诺贝尔生命或医学获得者威廉·凯林的科研情况详见下图5。从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到2001年提出诺奖级科研成果HIF-α对氧气传递的意义,威廉·凯林的科研之路可以说是不断攀登从未止步。从数据来看,威廉·凯林的科研生涯也已经延续了37年之久,诺奖级成果从提出到获奖也前后历经18年。2
7.jpg
图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科研情况统计
本节最后一位学者是今年诺贝尔生命或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科研生涯分析。从图6可以看出,彼得·拉特克利夫和前两位生命或医学奖获得者科研起步时间基本一致,都是从上世界80年代初开始起步。而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科研生涯以2001年提出“HIF-α与氧气的调节机制”为分界线呈典型的正态分布,整个科研生涯就只有提出诺奖级成果的这一年一个科研被引高峰期。
8.jpg
图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拉特克利夫科研情况统计

0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科研实力水平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家奖得主之一约翰·古迪纳夫今年已经97岁高龄,一举刷新诺贝尔奖百年历程中获奖者最年长记录。下图7即是这位神奇老爷子的科研发表史。从中你会惊奇的发现,即使将成为百岁高龄的老人,约翰·古迪纳夫依旧在持之以恒的发表着科研论文,并且近几年依旧处在一个极高的产出和被引水平之上。从1953年开始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9年荣获诺贝尔奖,前后历经66年。这漫长的岁月是无数人的一辈子,而97岁高龄的老爷子却依旧在科研的第一线努力奋斗着,这对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难道不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吗?你只有热爱,才会坚持一件事情半个多世纪,才会为了等待那最高光的时刻守候一生。
9.jpg

图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科研情况统计


同约翰·古迪纳夫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诺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也因为在锂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而斩获诺奖,同时他也是有着惊人科研产出的科学家。从1965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现在,坦利·惠廷厄姆在科研岗位已经坚持不懈的奋斗了54年。坦利·惠廷厄姆的科研高峰出现在2004年,因为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这也是他获得诺奖的标志成果,从提出理论到荣获诺奖前后共历经15年。值得一提的是,坦利·惠廷厄姆的科研产出目前依旧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未来有望取得更加突出的科研成就。
10.jpg
图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惠廷厄姆科研情况统计

同前文所述的众多科学家不同,今年第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吉野彰的科研产出数量和影响力水平都不突出。吉野彰197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旭化成公司工作。可能正是由于离开高校直接进入企业的原因,吉野彰的很多科研成果并未体现在公开发表的期刊上。但是在2001年,在公开发表渠道沉寂了二十年之久的吉野彰提出了用橄榄石作为二次锂电池材料的阴极性能研究,正是因为这一成果他荣获诺奖。从吉野彰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诺奖得主可以是科研产出的巨无霸学者,但同时你也可以是科研成果数量平平的科研工作者,但是想获得诺奖那一定要取得惠及全人类的原创成果。其实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产出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文上千,被引上万的学者多的数不过来,但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上可能还欠缺一颗追求创新和开拓的心。
11.jpg
图9: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野彰科研情况统计

正像不少科学家指出的,诺贝尔奖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其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奥运会的金牌。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准的象征,反映了对这个社会制度文明的评价。因而完全可以有理由说,诺贝尔奖不仅是目前对科学家的最高奖赏,它巨大的影响力、吸引力,还在于某种程度上是对一个国家的科学、文明程度的认可,是国家地位的一种象征。诚然,我们中国与诺贝尔奖有一些距离(差距),正视差距,才能迎难而上,如果不知道差距,不是容易妄自尊大,就是容易妄自菲薄。













相关专题:2019年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汪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12019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