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深入解读:对导师这样的要求到底高不高?
精选
2011-8-7 02:14
阅读:8637
标签:师生关系
刚刚在科学网上写了一篇博文《师生关系深入解读:本质及导师的职责》,本想就个人体会、观察和认识简单谈谈导师的职责问题,简单概括了6点。不久就看到有网友留言“你要求导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啊?”。本人很是不解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是我对某些导师提出的要求真的太高?还是我们某些导师对自己的标准定的太低?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下面,我想这6点职责谈谈个人的认识,如有不当,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1、帮助学生发展更好的创新能力、更好的独立能力,不断历练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之所以将这一条首先提出,是因为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对来讲更加重要,特别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并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这点难吗?要真正做到这点的确不容易,但也不是做不到!导师在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学术交流、思想的碰撞、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拓展等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到细节上可以包括:导师自身洞悉国际前沿和态势、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具有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战术眼光、学生真正热心科研事业、及时汇报实验进展和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协助导师申请项目和评审课题与文章以获取灵感和思路、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相关领域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并分享实验中的得失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的科研行为不都是我们目前某些学生、某些导师正在贯彻实行的吗?怎么在有些导师眼里就显得那么难?
2、指导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让学生的学术与理论水平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深。其实做到这一点其实真不难!因为,这项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导师只要是真的有这门心思其需要付出的唯一行动就是适时监督和考核自己的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周而复始的抽查监督而心生厌烦、不解或抵触,但一旦学生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他/她会发自心底对曾经的导师表示感谢的。这已经在我认识的众多博士毕业生中得到了证实!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研职业技能(如申请书撰写、口头表达、与他人合作、时间管理、伦理操守、沟通、个人自律、关系协调等等)。实事求是的讲不是每个上硕、博士的学生都有志于科研,在导师精力有限、学生众多的情况下,选择性的对某些热爱学术研究的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可能更加合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对其他学生就能放羊了。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部分回答可从1中寻找。其它方面,导师自身对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标杆。当然人无完人,不过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都有很好的明辨是非、出粗取经的能力了,他们在看到导师身上缺点的同时能自发的学习其身上的优点,他们也可以学习周围其他导师、甚至师兄师姐身上的做事方式和长处。
4、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可行的职业计划或远景规划。个人认为对导师而言,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只要心里有这个想法就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进行规划,可以基于学生的研究兴趣、工作意向、人生定位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5、平等、公正、职业性的对待所有学生。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导师而言应该不是什么困难事吧!除非你对某个学生入学后的表现不满意或你对其有成见。不满意的话就就根据现实量体裁衣好了,如果有成见那就是导师你自己的问题了。
6、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楷模。我真不知道这一点难在哪里!以身作则这种观念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传统了,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将门虎子”、“为人师表”等等不都是这一准则的最佳宣示吗!
归根到底,有心的导师+有意的学生+合适的条件就足以!!
1、帮助学生发展更好的创新能力、更好的独立能力,不断历练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之所以将这一条首先提出,是因为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对来讲更加重要,特别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并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这点难吗?要真正做到这点的确不容易,但也不是做不到!导师在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学术交流、思想的碰撞、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拓展等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到细节上可以包括:导师自身洞悉国际前沿和态势、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具有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战术眼光、学生真正热心科研事业、及时汇报实验进展和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协助导师申请项目和评审课题与文章以获取灵感和思路、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相关领域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并分享实验中的得失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的科研行为不都是我们目前某些学生、某些导师正在贯彻实行的吗?怎么在有些导师眼里就显得那么难?
2、指导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让学生的学术与理论水平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深。其实做到这一点其实真不难!因为,这项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导师只要是真的有这门心思其需要付出的唯一行动就是适时监督和考核自己的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周而复始的抽查监督而心生厌烦、不解或抵触,但一旦学生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他/她会发自心底对曾经的导师表示感谢的。这已经在我认识的众多博士毕业生中得到了证实!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研职业技能(如申请书撰写、口头表达、与他人合作、时间管理、伦理操守、沟通、个人自律、关系协调等等)。实事求是的讲不是每个上硕、博士的学生都有志于科研,在导师精力有限、学生众多的情况下,选择性的对某些热爱学术研究的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可能更加合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对其他学生就能放羊了。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部分回答可从1中寻找。其它方面,导师自身对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标杆。当然人无完人,不过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都有很好的明辨是非、出粗取经的能力了,他们在看到导师身上缺点的同时能自发的学习其身上的优点,他们也可以学习周围其他导师、甚至师兄师姐身上的做事方式和长处。
4、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可行的职业计划或远景规划。个人认为对导师而言,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只要心里有这个想法就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进行规划,可以基于学生的研究兴趣、工作意向、人生定位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5、平等、公正、职业性的对待所有学生。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导师而言应该不是什么困难事吧!除非你对某个学生入学后的表现不满意或你对其有成见。不满意的话就就根据现实量体裁衣好了,如果有成见那就是导师你自己的问题了。
6、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楷模。我真不知道这一点难在哪里!以身作则这种观念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传统了,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将门虎子”、“为人师表”等等不都是这一准则的最佳宣示吗!
归根到底,有心的导师+有意的学生+合适的条件就足以!!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自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140-47260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