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生A的母语是中文,现在在国外上研究生二年级,尽管课程成绩不错,但他仍担心自己的英语写作。学期中间,导师给A布置一篇关于RNA催化方面的课程作业,A阅读了许多资料并且套用了一些综述文章中的语言。A虽列出了参考文献,但在行文中没有对这些文字给出引用标记。
问题1:学生A为什么错了?
行文中没有引用标记,读者就不能确定这些“借用”的信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
问题2:英语语法和句法的准确真的那么重要?
这种重要性勿容置疑!它是各种信息准确、清楚传递的必要保证。
问题3: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学者如何达到所需标准?
学生有这类困难时应充分利用学术机构资源,包括编辑部的编辑和英文写作专家。
一年以后, A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论文以准备答辩。因考虑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他请求自己的室友帮助修改论文中的英文写作问题。在他的论文送审后,一名专家委员会成员指控A涉嫌剽窃。
问题4:A从室友那里得到英文修改的帮助是否正确?
不正确!请求帮助本身没有错,但A找错了对象。A应该请求对相关研究领域比较熟悉、并且对剽窃问题非常在意的这类专家或学者。
问题5:A的导师的职责是什么?
A的导师应该坚持让A明白那些行为构成剽窃。
有多少中国学生或老师真正明白哪些不合理的引用构成学术剽窃?
关于如何定义剽窃,我在前期博文《学术不端(research misconduct)知多少?看看美国》中已有简单介绍。不过方舟子先生在其博文《朱学勤抄没抄,小学生都知道》中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对学术论文来说,所谓抄袭,就是用到了他人的观点或语句,却没有恰当地说明。如果是间接的引用(做了改写),要注明出处。如果是直接的引用(照抄),不仅要注明出处,而且还要用引号引起来表示是引文,否则即使注明出处也是抄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自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140-46845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