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创新为报杀父之仇 精选

已有 8077 次阅读 2010-3-17 00:13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我父亲是十六年前在美国去世的。享年只有65岁。他和母亲94年来看我们一家,第一次看到孙子很是高兴。

他已经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多年,但是病情有加重,上楼就需要休息,吃药。带他去当地医院看病,发现几根心血管都堵塞很严重,医生建议急诊手术。

伯明翰大学医学院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我过度相信了这里的技术,同意了手术。因为看到很多朋友都做了bypass手术,术后活蹦乱跳,所以想父亲手术后生活质量能提高很多,而保守治疗就好比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病。

手术很成功,可是“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高温不下,最后脑溢血去世。

现在我做感染性疾病分子鉴别诊断相关的技术研发,才知道“术后并发症”是给医院和医生的一个笼统的保护伞,很多“意外”都可以被这顶伞照住。而院内感染就是最常见的“意外”。

所谓院内感染就是病人入院做本来是无菌的手术,出院记录上有抗感染治疗的过程。心脏手术是无菌的,我父亲有严重的术后感染。感染科医生多次取血标本培养,但是因为已经”预防性“地使用了抗菌素,血培养细菌很难生长,结果延误治疗,感染不能控制。

这样的故事在美国,中国,全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美国每年死于院内感染的病人有九万人之多!中国还没有很好的统计,但是看到中国抗生素滥用的情形,就能推算出院内感染死亡率一定不低。

院内感染也是医患纠纷的主要来源之一。

美国已经有25个州通过法律,规定医院向社会公布院内感染率,这样便于病人选择”干净“的医院就诊。而且,如果是院内感染,国家的医保就不付费,医疗费用主要由医院承担。

按说,我也可以”告“医院,认定父亲的去世是医疗事故,讨一笔赔偿。不过,我想行医一辈子的父亲不会希望我那样做的。我自己也可以算是个医生(学医,但没有行医),知道象院内感染这样的”医疗事故“很难避免,这不是医生和医院故意的,这是一个医院本身的病,一个时代的病,一个科技落后的结症。

科技落后在那里?落后就落后在诊断手段差。用细菌培养的方法做诊断实在太慢。如果我父亲的感染源能在几个小时内(而不是几天)就得到明确的诊断,细菌耐药性也能在同时就得到判断,那感染就有可能尽早得到控制。没有明确的感染源和耐药性诊断,医生的治疗就是盲目的,经验性的,常常是错误的。

所以,在我研发产品时,院内感染(也叫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HAI)就成了一个必需研究的课题:



这个HAI产品针对常见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多种细菌,真霉菌同时检测,能在几个小时内就出结果。配套的产品更可以快速检测耐药性。这样就能对病人进行快速而且有的放矢的治疗了。

院内感染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这个仇是有主的:仇主不是细菌,不是医生,不是医院,而是落后的诊断技术。

我现在把技术和产品研发出来了,可是这还不够,还没有复仇。真正复仇的那天,是这个技术用到临床上去的那一天,帮助了病人的那一天,是挽救了别人的父亲的那一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052-303678.html

上一篇:科技查新和创新
下一篇:勇当创新“草头王”
收藏 IP: .*| 热度|

32 白龙亮 武夷山 王晓明 刘全慧 郭向云 梁进 罗帆 梁建华 张亮生 杨秀海 刘立 唐小卿 陈苏华 任国鹏 吕喆 陈永金 高莉 苗元华 卢洪健 高建国 郭桅 左正伟 周家喜 虞左俊 李夜雨 陶秀梅 张肖飞 李宝军 zhouzhh neilchau woxing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