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解读

已有 3689 次阅读 2019-2-3 10:27 |个人分类:社会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现代社会, 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是由市场为主导的分配机制,长期处于不合理、不平衡的区间,实体经济的分配,已经导致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而虚拟经济的泡沫式急剧扩张,使得社会名义财富增加,暂时掩盖了分配机制的不合理。

所以从金融暴跌开始,人们的信心坍塌,这种分配机制万难以为继,消费急剧萎靡,反向传导至生产端,最终形成了由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整个实体经济,并通过贸易、国际分工影响整个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危机。

由此可见,对经济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其分配机制进行修正。核心的要点就是:政府主动调节分配,从而弥补市场分配的不平衡。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主旨所在,也是苏联未受到大萧条影响、纳粹国家迅速恢复的原因。

这些,就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流行的背景。

1929年与2008年,两次大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1929 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石油、钢铁、交通,形成了庞大的垄断企业。西奥多·罗斯福大肆开展反垄断,提升工人工资,缓解了这个问题。但他和继任者,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的政府介入分配的方案。

而在2008年,危机爆发之前,西方已经有了一篮子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从就业、教育、医疗到破产保护,都相当成熟。于是,第一次的危机造成了大量的饥饿现象,而第二次危机,虽然许多人、企业破产了,但并没有造成饥饿现象。

1929年危机的前奏,并不是分配的差距过大,因为经过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工人工资已经上升,由于技术革新,社会财富极大增加,虽然工人在市场中分配到了相对更少的利润,但从绝对值上来说,仍是增加的。

所以,危机必定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导致人们信心坍塌,而社会高工资、高福利的情况下,导致人们信心丧失的时候,投资与消费急剧萎缩,远远超出市场的调控能力。并且,金融萎缩时,企业资金链断裂,运行无以为继。

社会的货币循环(金融—实体),与社会的商品生产、运输、消费循环(实体),同时产生了问题。而政府又没有相应的机制迅速介入,那么经济的正常循环在多个节点上卡顿,危机必然迅速蔓延。

现代社会,特别是福利社会,民众掌握的资源(货币)增加,经济对消费深度依赖,那么经济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所以必须让民众深度的参与经济、政治运行,创造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如果出现经济大幅波动,肯定不是民众的责任,而是市场和政府的责任。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的本质,首先是投资、生产的周期,以及贸易、消费的周期。更重要的是,产业更替的周期,技术发展的周期。

而计划经济,则通过行政命令,消灭了这种周期。表面上看,这节约了资源,短期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产业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的产业更替停滞,技术发展缓慢,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民众无法通过贸易和消费获得福利,国家也无法通过技术变革与产业更新获得发展。因为它不能通过经济周期来发现问题,从而违背了客观规律,这才是前俄罗斯解体的原因。

面对危机的时候,政策决策者,即便制定了正确的方案,但如何实施仍然是一项政治艺术。首先是多方利益的协调,必须要在一些方面对利益集团做出妥协,然后才能让自己的方案的主要部分,得以实施。如果没有这种利益协调和必要的妥协,就冒然强行推动,必定会未受到难以想象的阻力,在少数情况下,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不是不可能。

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得到国会的支持,容忍他们对美国介入一战进行全面调查,签署了不干涉二战的法案。直到珍珠港事件,才带着国会与民众的全面支持,全力介入二战。

而一个反面案例是,特朗普所提出的重振制造业战略,对美国来说,是一剂相当对症的药方。可惜他缺少政治经验,不能协调各方利益,不善于妥协,结果越搞反而越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871-11605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除夕
收藏 IP: 114.95.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