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研教散记13 精选

已有 9975 次阅读 2010-1-17 16:51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考试, 博弈, 试题, 选拔性, 资源分配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  研教散记13   ( 唐常杰) 

   《研教散记12》解析了考试作为指挥棒和选择压力的角色。 怎样利用考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资源分配呢?考试可分为选拔性和非选拔性两类,此文先议选拔性考试的属性。

    如果远方的外星人友好地问候地球上的人类,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 在很多很多想说的话中可能还有一句,“Not easy”。不容易,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得不容易。人类的生存要依赖许多资源,包括物质、机会和荣誉;但常常是需求N多,而资源K少。人类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就为资源的分配伤透了心,也用够了心。    

     在资源分配的竞争过程中,有两种情况:

   (a)没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文则抓阄,请老天排序;武则打仗,让实力排序; 

   (b)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通常表现为选拔性考试或竞赛。按协议排序,前面K名获得资源,即 Top K原则,这是文明的原则,是使社会较安定的原则。    

      给一个粗略的描述, 选拔性考试=考生集合 + 公认的排序协议 + Top-K 原则。 

  为实现淘汰,Top-K选拔性考试的合格线是后验的,即考试完后才知道的第K名的分数。为拉开差距,参与博弈的考官一方会出难题,甚至偏题、怪题,较难的题目在分类树上有较大区分度(用数据挖掘的术语,有较大的信息熵增益);参与博弈的考生一方以及被利益驱动的第三方会对试题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古今中外都有正面的技巧、灰色的机巧和黑色的舞弊。远的如科举,近的有高考;真实的如奥林匹克,虚拟的有华山论剑。    

  对选拔性考试的试题最有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高考题的出题专家群体。下面针对亲身体验过的研究生入学试题说一些体会,也许只摸到了这只大象的耳朵,仅供参考。  

      研究生入学试题的有两个学术之外的元素。

     (a)教育部分配的招生名额K,即在考生中选择Top-K,

     (b)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最低的分数线(例如,有时规定某单科不低于55分或60分)。

  教师既想招到学生,还想招收到好学生。

     题目出太难了,登上及格线的考生集合可能为空,无才可辨、无生可招。吃亏的不只是考生一方,还会影响招生方的学科发展,是博弈的双输。 

   记得刚恢考研那几年,有个宁缺毋滥的口号,字面上的“毋滥” 永远正确,所以提出者天然免责,从而容易被反复提出。但作为口号被执行后的结果可能是 “宁缺毋中”,甚至“宁缺毋中上”,录取率 1-2%甚至更低。事隔十年、二十年后,领导们教授们冷静反思,从学校发展大局看,略略有些后悔。那时候,经过十三年的沉淀,还能浮到上面的30%,都是人才, 如果那时候大胆一些,理智一些,多收一些,例如收前面 5%-7%,则多一些能干人为我所用,而不为竞争对手单位所用,对学校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一些;刘邦、曹操就有这样的眼力和魄力。

  题目出太容易了,容易题目的区分度(信息熵增益)不高,因而辨材不准。可能录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不一定进入Top-K。对人才是埋没,对学科是影响。试题对人的过滤,比较冰冷,比较机械。为弥补其不足,学校逐年调整了复试和面试的权重。人对人的考察,比较温暖,比较全面;对非智力因素有较正确的评估;而非智力因素,如不怕困难、如表达能力,如团队精神,如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等,也是选才的重要指标。

  和若干同事讨论过,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可能有下列考察点:

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占30%-40%。有几个要点:

   (a)间接地向次年的考生公开了此研究方向必须的基础知识范围,陈述了考生在入学前需掌握,研究中将用,但在读研中可能不再排课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考试的压力逼迫考生把这些将用的(也是不太难的)基础知识学好,将来少补课,多爽的事。

   (b) 有一点点送分的意思,中上水平的学生能完成,但仅做会这些还不能及格;

   (c) 有助于保证跨越最低单科线的考生集合不空;

   (d) 有同事认为,这部分慎用选择题和解释概念题,那会引导次年的考生死记硬背。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45%。见到过下列的题目:

 (a)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建立理论模型,概念、结构或给出定理;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应届生;

 (b)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做项目选题,写项目申请书,或作项目方案; 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 …….

  还有多种其他考察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

 3  研究能力,占25-40%。 

 这是拉开差距的题目,旨在考察智力,数学基础,以及攻克难题的能力。看到过一些教师移植研究成果为题目。在Michael Sipser的《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和Jacobson的抽象代数两本书中,常常看到把一篇论文的成果分成几个小题,必要时加以提示。 这种分解本身,指明了化大为小的正确方向;这种提示,解决了问题的关键,可能是研究者历经拼搏才悟出来的灵感;  此类题目引导考生在正确路径上做完几个小题,不知不觉地独立地完成了(前人的)一项科研课题。这样的题目考的是真实的科研能力。 相信,能从研究型题目中突出重围的考生将来在科研中一定能表现才华。

  关于非选拔性考试的议论正在整理,稍后将在《研教散记14》中出现。.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7179-288097.html

上一篇: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研教散记12
下一篇: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研教散记14
收藏 IP: 218.88.7.*| 热度|

10 蒋永华 罗帆 吴飞鹏 黄富强 吕喆 吕乃基 张天翼 刘晓瑭 baijiab PhysDarw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