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书画同源 历史渊源:谁提出的?

已有 1221 次阅读 2025-9-22 06:23 |个人分类:画作学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历史渊源:谁提出的?

“书画同源”作为一种观念,自古有之。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故工画者多善书”的论点。 但真正将这一理论明确化、系统化,并付诸巨大实践的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他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堪称“书画同源”理论的宣言: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石如飞白”:画石头要用书法中的“飞白”笔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常用于草书),表现出石头的粗糙质感。 “木如籀”:画树木的枝干要像篆书(“籀”指大篆)的笔法,圆润、浑厚、富有古意。

“写竹还应八法通”:画竹子更要精通书法的“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竹竿、竹节、竹叶分别对应不同的笔画。 赵孟頫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以书法笔法入画,可以极大地增强绘画的表现力和文人气息。

“书画同源”远不止于“书法和绘画起源相同”这样一个历史考据命题,它更是一个美学和实践的纲领。 它意味着:

对创作者而言:书法是绘画的基本功,笔墨功夫是核心修养。“以书入画”是通往更高艺术境界的必经之路。 对欣赏者而言:欣赏一幅中国画,不仅要看其构图、色彩和象形,更要品味其笔墨,欣赏每一根线条的质量、力量和美感,从而体会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因此,“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体系的独特标志,它将抽象的书法美与具象的绘画美完美融合,形成了中国画独一无二的“写意”精神。

https://chat.deepseek.com/a/chat/s/b10ea95a-c3d0-4c82-be10-57b8d846536b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502953.html

上一篇:“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
下一篇:认知科学 主要研究范式(流派)的演变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11 刘进平 钟定胜 杨学祥 李璐 孙颉 杨文祥 宁利中 郑永军 王安良 王涛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5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