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创作七字法,
看想临练听评改,
业界同行多交流,
转发分享看点评。
许培扬:医学与艺术的跨界行者
在浙江诸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在医学与艺术领域均造诣深厚的大家——许培扬。1953年8月出生的他,带着诸暨人特有的坚韧与才情,在不同的领域里绽放光芒。
许培扬的主要身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以及研究生导师。在医学信息研究这条道路上,他潜心钻研,以专业的知识和不懈的探索,为医学信息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在业内备受关注,成为推动医学信息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信息领域人才。
然而,许培扬的才情远不止于医学领域。在书画艺术方面,他同样成就斐然,实现了“医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独特人生。他扎根传统水墨技法,在笔墨的浓淡干湿间,寻找着韵味与意境的完美表达。他的画作并非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融入了自己对自然、对人文的独特观察与深刻思考,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
在许培扬的艺术理念里,诗、书、画是一体的。他主张“诗配画,画配诗,书法在其中”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原创诗词与绘画、书法相互映衬的美妙画面。比如他的《笑看人生》系列作品,用画笔勾勒出人生百态,再配上蕴含哲思的诗词,以书法的形式题于画面之上,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多年来,许培扬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2017年,他荣获中国第八届书画大赛一等奖;2021年,获第十一届全国翰墨书画大赛特等奖;2022年,又在“书韵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他的作品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向更多人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出版了五套书画邮册,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他的艺术佳作。2023年,他受邀参与“我为长城代言”活动,还获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授牌设立“许培扬工作室”,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又一高度肯定。
许培扬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医学者的理性严谨与艺术家的感性浪漫完美交融。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修养与才华的体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座独特的桥梁,激励着更多人在不同领域勇敢探索、跨界前行。
朱家坞村:浙乡画卷里的“三栖”乡贤许培扬
在浙江诸暨牌头镇的群山褶皱里,朱家坞村像一幅被时光温柔守护的江南水墨。村外,丘陵披着深浅不一的绿,春日采茶人指尖划过新绿,秋日野菊在田埂边缀满金黄;村内,青石板路牵着白墙黑瓦的民居,老井旁的石磨刻着岁月纹路,溪水流过石桥时,总带着草木的清冽,把村落的静谧轻轻漾开。田畴是这里的底色,春秧、夏稻、秋穗、冬霜轮番登场,农人的身影在田间移动,把四季的诗意种进泥土里。
这片灵秀的土地,孕育了现年73岁的乡贤许培扬。从朱家坞村的田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的人生轨迹里,藏着“科学家”“画家”“科研管理者”三重耀眼的身份,却始终牵着与家乡相连的线。
许培扬深耕医学情报领域多年,任职于医学科学院。在岗位上,他埋首于海量的医学文献与数据,为科研方向梳理脉络,为医疗决策提供支撑,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学识,在医学情报领域筑起坚实的“信息桥梁”。即便已年过七旬,他对科研的热忱仍未减退,时常关注行业前沿,用积累半生的经验为年轻研究者答疑解惑。
褪去科研的严谨,许培扬还是一位以笔绘心的画家。他的画笔,总绕不开朱家坞村的模样——田埂上的老牛、溪边的垂柳、村口的古桥,还有记忆里农人的笑脸,都被他细细勾勒。他的画没有复杂的技法,却满是真情:春日的嫩绿里藏着童年的追逐,秋日的金黄里裹着丰收的喜悦,就连冬日的枯枝,也透着村落的宁静。这些画作,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回望,也是他把乡村之美定格的独特方式。
无论身份如何转变,许培扬的“桑梓心”从未改变。多年来,他始终牵挂着朱家坞村的发展:得知村里想改善基础设施,他主动牵线协调,为道路修缮、公共空间改造出谋划策;看到村里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他又提议收集整理村落故事、老手艺,还把自己画的乡村画作赠予村委会,让更多人看见朱家坞村的美。每逢佳节回到村里,他总爱坐在老槐树下,和乡亲们聊家常,听他们讲村里的新变化,像普通老人一样,感受着家乡的烟火气。
如今的朱家坞村,依旧是那幅山清水秀的乡居图,却因许培扬这样的乡贤多了几分厚重与温度。他用科研的严谨书写人生,用画笔描绘乡愁,用行动反哺家乡,让“乡贤”二字,在浙里的乡村风光里,成了最美的注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