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人类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多样性:衰老、伤口愈合与疾病

已有 410 次阅读 2025-7-29 14:13 |个人分类:皮肤病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多样性是其结构完整性、力学强度和功能适应性的核心。不同类型的胶原蛋白在皮肤的不同层位和结构中扮演着独特且相互协作的角色。衰老、伤口愈合和疾病过程深刻地改变着这种多样性,进而影响皮肤的健康与功能。下面我们详细探讨这三个方面:

一、 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多样性 皮肤中的胶原蛋白主要是纤维形成胶原(Fibrillar Collagens),但也包含多种非纤维形成胶原(Network-forming, FACITs, Transmembrane等),共同构成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网络。 主要纤维形成胶原 (主导结构和强度): I型胶原: 皮肤中最丰富的胶原蛋白(约80-90%)。形成粗大的纤维束,赋予皮肤强大的抗张强度和韧性。主要存在于真皮网状层。 III型胶原: 含量第二高(约10-15%)。形成更细、更有弹性的网状纤维,常与I型胶原共聚。在胚胎发育、早期伤口愈合(肉芽组织)和血管周围尤其丰富,提供初始框架和弹性。存在于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V型胶原: 含量较少。与I型胶原(有时也与III型)形成异型纤维,调控I/III型胶原原纤维的直径和排列方式。对纤维形成的起始和调控至关重要。广泛分布于真皮。 关键的非纤维形成胶原 (提供组织特异性和微环境调控): IV型胶原: 基底膜的主要成分。 形成片层网状结构,构成表皮-真皮连接(DEJ)的核心支架,为表皮细胞提供锚定,并作为重要的分子筛和信号平台。对皮肤屏障功能和细胞行为至关重要。 VI型胶原: 形成独特的串珠状微纤维网络。广泛分布于真皮,尤其是在DEJ下方、血管和毛囊周围。连接细胞(如成纤维细胞)与周围基质(I型胶原、蛋白聚糖),传递机械信号,影响细胞行为和组织微环境。 VII型胶原: 锚定纤维的主要成分。 将基底膜(IV型胶原)牢固地锚定在下方的真皮结缔组织(主要是I型胶原)上。对表皮-真皮连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缺乏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XII型、XIV型胶原 (FACITs - 原纤维相关胶原伴间断三股螺旋): 与I型胶原纤维表面结合。调节原纤维间的相互作用、纤维直径和组织有序性,影响基质的柔韧性和组织。 XV型、XVIII型胶原 (Multiplexins): 具有多个非胶原结构域,常与基底膜相关(XV型在DEJ下,XVIII型在血管基底膜)。参与血管生成和基质组织。 XVII型胶原 (BP180): 跨膜胶原。 是半桥粒的关键成分,位于基底细胞膜上,胞内结构域连接角蛋白中间丝,胞外结构域与层粘连蛋白-332和VI型胶原等相互作用,介导表皮细胞与基底膜的强力粘附。是类天疱疮的主要抗原。 其他: 如XIII型(跨膜)、XVI型(FACIT)等也在皮肤中有特定分布和功能。

二、 胶原蛋白多样性与衰老 皮肤衰老(内在衰老和光老化)伴随着胶原蛋白合成减少、降解增加以及质量下降,其多样性变化显著: 含量减少: I型和III型胶原的合成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增加,特别是MMP-1(胶原酶)降解I、II、III型胶原,导致总胶原含量下降。光老化中紫外线强烈诱导MMP表达。 比例失衡: 衰老皮肤中III型胶原的相对比例可能降低(虽然总量都减少),而I型胶原的降解产物积累。 基底膜成分(IV、VII型胶原)也可能减少或结构紊乱,削弱表皮-真皮连接。 结构紊乱与交联异常: 胶原纤维束变得无序、断裂、变细。 酶促交联(如赖氨酰氧化酶催化形成)减少,导致纤维强度减弱。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 积累增加,形成非酶促的、有害的交联。这些交联使胶原纤维变硬、变脆、失去弹性,颜色发黄(皮肤暗沉),并抵抗正常的酶降解(胶原更新受阻)。AGEs还能破坏胶原与其他基质分子(如蛋白聚糖)的相互作用。 微环境改变: 支持性胶原(如V、VI、XII、XIV型)和基底膜胶原(IV、VII型)的变化,进一步破坏基质结构的完整性和信号传导,影响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结果: 皮肤变薄、松弛、皱纹形成、弹性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屏障功能受损。

三、 胶原蛋白多样性与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动态依赖胶原蛋白合成、降解和重塑的过程,涉及多种胶原类型的时空特异性表达: 炎症期: 暂时性基质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浆蛋白构成。 炎症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TGF-β),激活成纤维细胞。 增殖期(肉芽组织形成): 主导胶原: III型胶原。 由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并快速沉积。形成疏松、富含血管的网状结构,为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提供临时支架。 V型胶原: 与III型胶原共表达,调控新形成胶原原纤维的组装。 FN(纤维连接蛋白): 虽然不是胶原,但作为重要的临时基质成分,为细胞迁移和胶原沉积提供“轨道”。 基底膜重建: IV型胶原和VII型胶原开始在创缘再生,试图重建表皮-真皮连接。 重塑期(瘢痕形成与成熟): 胶原转换: III型胶原比例逐渐下降,I型胶原成为主导。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I型胶原。 胶原交联与重组: 赖氨酰氧化酶催化形成交联,胶原纤维束增粗、变紧密,并沿张力线方向重新排列。 非纤维胶原的作用: VI型胶原: 在成熟瘢痕中增多,参与组织重塑和细胞-基质通讯。 XII、XIV型胶原 (FACITs): 重新出现,帮助组织I型胶原纤维。 基底膜成熟: IV型和VII型胶原完成基底膜的连续重建。 降解与平衡: MMPs(特别是MMP-1, -2, -9)和TI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共同作用,降解多余的、排列不良的胶原,重塑基质。 理想愈合: 胶原沉积与降解达到平衡,形成接近正常组织结构和强度的瘢痕(线性瘢痕)。 异常愈合: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I型和III型胶原过度沉积且排列紊乱,降解不足(TIMPs升高)。胶原纤维结节状增生。 慢性创面: 胶原合成受损(如糖尿病足溃疡中高血糖影响成纤维细胞功能),MMPs活性持续过高导致基质降解过度,基底膜(IV、VII型胶原)形成障碍。创面停滞在炎症或增殖期。

四、 胶原蛋白多样性与疾病 多种皮肤疾病直接或间接与特定胶原蛋白的遗传缺陷、自身免疫反应或代谢异常相关: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 营养不良型EB: VII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锚定纤维缺乏或功能异常,轻微机械损伤即可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水疱。 交界型EB: 常涉及层粘连蛋白-332或XVII型胶原基因突变,影响半桥粒结构或基底膜成分。 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EDS): 不同类型涉及不同胶原基因。 经典型EDS: 常涉及V型胶原基因突变(有时是I型),导致胶原原纤维组装异常,皮肤过度伸展、脆弱、易瘀伤。 血管型EDS: III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和内脏器官脆弱,易破裂。 成骨不全症: 主要影响骨骼,但也常伴有皮肤变薄、脆弱,与I型胶原基因突变有关。 自身免疫性水疱病: 类天疱疮: 自身抗体攻击XVII型胶原 (BP180) 和/或BP230(半桥粒斑蛋白),破坏半桥粒结构,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自身抗体攻击VII型胶原,破坏锚定纤维,临床表现类似遗传性营养不良型EB。 纤维化性皮肤病: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 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导致皮肤和内脏器官I型和III型胶原以及其他基质成分(如纤连蛋白)的过度沉积和交联。组织纤维化、硬化。 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 如前所述,胶原(尤其是I型)合成代谢与降解失衡。 代谢相关: 糖尿病: 高血糖促进AGEs形成,导致胶原交联异常、变硬变脆。影响伤口愈合(胶原合成受损,MMPs活性异常)。基底膜(IV型胶原)增厚(微血管病变)。 坏血病: 维生素C缺乏导致羟化酶活性不足,胶原(主要是I、III型)羟化不足,无法形成稳定三螺旋和正常交联。结果:皮肤脆弱、伤口不愈合、牙龈出血。

总结 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多样性是其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胶原(I, III, IV, V, VI, VII, XII, XIV, XVII等)在特定位置执行独特功能,相互协作构成支撑网络、提供锚定、调控微环境和信号传导。 衰老: 主要表现为胶原总量减少(合成↓,降解↑)、比例失衡(III型↓)、结构破坏(纤维断裂、无序)以及有害交联(AGEs)积累,导致皮肤变薄、松弛、起皱。 伤口愈合: 是一个胶原类型动态转换(早期III型为主→成熟期I型为主)和有序重塑的过程。多种胶原(III, I, V, IV, VII, VI, FACITs)在特定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愈合异常(瘢痕过度或不足)与胶原代谢失衡密切相关。 疾病: 特定胶原基因突变(如EDS-V型/III型, EB-VII型/XVII型)、自身免疫攻击(类天疱疮-抗XVII型, EBA-抗VII型)、或代谢紊乱(糖尿病-AGEs影响I/III型,坏血病-影响羟化)都会直接破坏胶原的结构、功能或代谢平衡,导致特征性的皮肤病变(水疱、皮肤脆弱、过度伸展、纤维化硬化)。 理解胶原蛋白的多样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对于开发抗衰老策略(如刺激胶原新生、抑制AGEs)、优化伤口治疗方案(如调控胶原比例和排列、促进基底膜重建)以及诊断和治疗相关皮肤疾病至关重要。针对特定胶原或其代谢通路的疗法(如酶替代、基因治疗、抗体治疗、小分子抑制剂)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5680.html

上一篇:儿童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呼吸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特征
下一篇:高血压的评估与治疗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4 宁利中 王涛 雒运强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