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新机制

已有 298 次阅读 2025-7-4 09:43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是其进展和不良预后的关键环节,

近年研究揭示了多种突破传统认知的新机制。以下从分子机制、

临床诊疗到治疗策略进行系统解析:

🔬 一、突破传统VEGF-C依赖:EVs-circPDLIM5/YY1-PROX1轴 1

传统理论认为淋巴转移主要依赖VEGF-C信号,

但约30%的转移病例中VEGF-C表达正常,提示其他机制存在。 circPDLIM5的发现与功能 在327例前列腺癌患者队列中,淋巴结(LN)阳性患者尿液/血清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s)中,

环状RNA circPDLIM5表达显著升高(诊断AUC=0.89)。其通过以下途径驱动淋巴转移: hnRNPA2B1介导的包装:hnRNPA2B1识别circPDLIM5的GGAG基序,

将其特异性装载入EVs。 YY1-PROX1转录激活:EVs被淋巴内皮细胞(HLECs)内化后,

circPDLIM5募集转录因子YY1至PROX1启动子区,

增强组蛋白修饰(H3K27Ac/H3K4me3),激活PROX1(淋巴管发育核心调控因子)。 促进淋巴管生成:动物实验中,过表达circPDLIM5使淋巴结体积增大2倍,

淋巴管密度(LYVE-1⁺)增加,且独立于VEGF-C通路。 临床意义 该机制为诊断提供了新型液体活检标志物(尿EVs-circPDLIM5),

并提示靶向hnRNPA2B1结合位点或阻断YY1-PROX1互作的潜在治疗价值。

⚙️ 二、GILT-cofilin通路:重塑细胞骨架促迁移 28

γ-干扰素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GILT)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

通过稳定丝切蛋白(cofilin)驱动转移: 竞争性结合cofilin:GILT与Src激酶竞争结合cofilin,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

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延长cofilin半衰期。 肌动蛋白动力学失衡:稳定的cofilin促进F-肌动蛋白解聚为G-肌动蛋白,

降低F-actin/G-actin比值,增强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迁移率提升2倍)。 体内验证:GILT敲除后,小鼠肺转移结节减少50%,

患者中GILT高表达与高Gleason评分、短生存期显著相关。

🧪 三、临床诊疗技术创新:精准预测与影像突破

PSMA PET诺莫图预测模型 3 多中心研究(n=437)验证了整合PSMA PET参数的预测模型

(如阿姆斯特丹-布里斯班-悉尼模型),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达0.81,

优于传统Briganti模型(AUC 0.75)。PSMA PET特异性达95.4%,

但灵敏度仅47.7%,提示需联合分子标志物(如circPDLIM5)提升检出率。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新认知 7 18F-PSMA-1007 PET/CT发现7.9%初诊高危患者存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均伴盆腔/腹膜后转移),颠覆了传统“罕见转移”认知。其与高PSA(中位37 ng/ml)、

高Gleason评分显著相关,提示需扩大影像扫描范围。

💊 四、治疗策略创新与未来方向

寡转移灶的精准放疗 59 OLIGOPELVIS试验表明,对盆腔淋巴结寡复发(≤6个病灶)患者,

高剂量挽救性放疗(47.5 Gy)联合6个月ADT,5年无转移生存率达59%,

总生存率92%,且3级以上毒性发生率<5%。 靶向耐药与谱系可塑性 4610 双阴性前列腺癌(DNPC):KMT2C缺失通过下调ASPP2,

激活ΔNp63-SREBP1c轴,促进脂肪酸合成及HRAS棕榈酰化,驱动MAPK信号通路致耐药4。 多西他赛耐药:ASPN/STMN1互作激活Wnt/β-catenin通路,

诱导EMT和干细胞特性,靶向该轴可逆转耐药10。

联合ATR/CHK1抑制剂或HDAC抑制剂是突破策略6。

🔭 五、总结与展望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研究已从单一VEGF-C通路拓展至多维度机制: 诊断:液体活检(EVs-circRNA)与PSMA PET模型提升早期检出率; 治疗:靶向circPDLIM5包装(hnRNPA2B1抑制剂)、

阻断GILT-cofilin互作、联合放疗与脂肪酸合成抑制剂

(如SREBP1c抑制剂)是新兴方向; 挑战:时空异质性导致的耐药需动态监测(如ctDNA追踪克隆演化),

并探索免疫微环境与代谢重编程的协同作用。

💡 未来重点:

针对“EVs-代谢-表观遗传”网络的联合干预策略

(如工程化EVs递送circRNA抑制剂联合FAK抑制剂)

可能成为突破淋巴转移治疗瓶颈的关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2276.html

上一篇:跨脑神经动力学
下一篇:神仙难挽春常在,唯有丹青花永香。
收藏 IP: 223.72.66.*| 热度|

4 孙颉 雒运强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