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中的炎症靶向
在癌症治疗中,靶向炎症通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炎症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慢性炎症可促进癌变,而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通常支持肿瘤生长、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转移。
以下是对炎症靶向治疗的详细解析:
1. 炎症与癌症的关联机制
促癌性炎症:慢性炎症(如肝炎、胃炎)通过释放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
活性氧(ROS)等,
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增殖,促进癌变。 肿瘤微环境: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中性粒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17)构成
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 治疗抵抗:
炎症通路(如NF-κB、STAT3)激活可导致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的耐药性。
2. 关键炎症靶点及药物
(1)细胞因子与受体 IL-6/JAK/STAT3通路: 药物:抗IL-6抗体(如司妥昔单抗)、
JAK抑制剂(如鲁索替尼)。 应用: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等。 TNF-α:
药物: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挑战:可能促进某些肿瘤进展,需谨慎使用。
(2)COX-2/PGE2通路 机制:COX-2过度表达促进前列腺素E2(PGE2)生成,
刺激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 药物: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
研究:在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中显示潜力,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心血管风险。
(3)NF-κB通路 作用:调控炎症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存活。
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IKK抑制剂(实验阶段)。
(4)NLRP3炎症小体 机制:激活后释放IL-1β,促进肿瘤进展。 抑制剂:MCC950(临床试验中)。
3. 抗炎治疗与现有疗法的联合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抗PD-1/PD-L1药物联合抗IL-6或COX-2抑制剂,
可能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放疗: 抗炎药减轻治疗引起的组织损伤(如塞来昔布联合放疗减少放射性炎症)。
靶向治疗: EGFR抑制剂(如厄洛替尼)与JAK抑制剂联用,克服耐药性(如肺癌)。
4. 挑战与争议
双重作用:急性炎症可能激活抗肿瘤免疫,而慢性炎症促癌,需精准调控。
个体异质性:患者炎症标志物(如CRP、IL-6水平)差异大,需生物标志物指导用药。
副作用: 长期抑制炎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如TNF-α抑制剂)。 COX-2抑制剂的心血管毒性。
5. 未来方向
精准分型:通过单细胞测序或空间转录组技术解析肿瘤炎症微环境亚型。
新型靶点: 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2/4)、STING通路、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焦亡。
多靶点联合:同时抑制炎症通路和激活抗肿瘤免疫(如IL-1β抑制剂+PD-1抑制剂)。
总结
炎症靶向治疗为癌症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尤其在逆转免疫抑制和克服耐药性方面潜力显著。
然而,需平衡促癌与抗炎效应,并通过临床研究优化联合方案。未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动态的
深入理解,个性化抗炎治疗或将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 开启新对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738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