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 精选

已有 11253 次阅读 2025-3-20 10:40 |个人分类:科研教学絮语|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

---我的教学日志---

文/蓝莲花瓣

这学期给大四的学生上课,在不经意之间也有一些发现。

人们都珍惜时间,可以说惜时如金。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有时候被人们忽略,时间如金的真正含义是,凡是努力过的时间,凡是做过事的时间,凡是经历过的时间,都会有功效。所以,大四的学生比起他们在大一、大二,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有时候我会很感激这些年的经历,给同一个班级上不同的课,在大一、大二与他们相遇,又在大四与他们再次见面,让我如此清晰地看到光阴在同一群人的身上产生的神奇的效果。

尽管这个事情本身就叫做成长,但实际上,正在成长的人未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因为这个改变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比光阴本身还要缓慢、滞后。而我,是一个比较清醒的旁观者。

他们已经经历了三年的大学学习,在上课的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知识容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观。整个人的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的改变。眼神坚毅,不再躲闪。遇事时,也比较稳重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依然埋藏着一些问题。

前一段时间,钉钉私聊,有个同学问问题,都是一些有关基本概念的题,而且是大学物理层级的概念题。第一次问到时,我给了简单的提示,让他看课本内容,把基本概念搞清楚就会了。第二次,我还是提醒他看课本内容。第三次,他发来的问题中有一张图形,图形上标得很清楚的,就是问题的答案。可他说他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

到了大四,我想他们对“从课本上找答案”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课本上要找到的是“答案”本身,还是“推理得到答案的方法”?如果是前者,那上大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做他那些练习题,也是毫无必要的。可见这问题的正确解、我们搞教育的正确解,主要是要“授人以渔”。

于是,有一次上课我专门点了一次名,想看看这样问问题的同学。他张得蛮帅,但是坐在最后一排,尽管他和我在钉钉上多次交流,但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显示他和我熟悉的表情,反而有些疏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每次都没给他他想要的“答案”而造成的。有一点我可以确定,他有些不够自信,这种不自信是跟我面前的整个班级同学相比较而显示的。就是说,他的自信心,不在班级的中上层级。

对于我要培养的学生,尤其是男孩子,自信心比成绩、比答案都要重要千万倍。他能来问我问题,我相信他是想要积极上进的。所以,对于我这个老师来说,让他有自信,或者让他拥有培养自信心的能力,要比给他答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有了自信心,他才会有面对难题解决问题的勇气。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自信心,他才会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他才会一遍又一遍地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判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有可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即使这个过程认识有缺陷,也可能会犯错,但只有这样,他才会进步。这也是理工科的课程要有那么多思考题和习题的原因。

当然,我有这个良好的愿望,或者说,我们搞教育的、做老师的都有这个良好的愿望,那是我们的菩萨心肠。光有菩萨心肠,这愿望只是美丽的梦想,要实现它,还得有霹雳手段。

没有自信,就意味着他不相信自己,不敢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通过反复读书、反复分析、推演得到自己的结论。没有自信,也意味着每次遇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选择逃避,逃避动脑筋分析,花力气寻找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搜索网络或者问老师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

所以,我们出自菩萨心肠的教育目标,是必须让学生“自找苦吃”,克服自己。那就必须恩威并施,至少让他感受到某种力道,这力道得足够推动他克服自己。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生要克服的还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惰性与怯懦。他们还要克服来自于成长经历的潜在意识,以及如今的“碎片化知识”。

在目前这个世界上,任何硬币都有两面。虽然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乌比斯带和克莱因瓶仍然是课本和数学理论中的物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硬币是既有正面又有反面的。

至少十年以来,我教的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用的课本就是新课标、素质教育目标下的课本体系。这套课本的优点是图示展示多,增加图示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但这套课本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那就是文字分析少。这种课本对于好学生来说,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读懂它就比较难,或者只是浮于表面以为自己学会了。

这样的课本,其实也引起了一个非常普通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到了大学显示的读写能力下降了,读大段落,整章节、整本书地反复阅读、找到逻辑结构的读书能力,不止下降了一点点。

同时,中学里与这套课本相配合的,是有很多习题册。确实,这些配套的习题册或者同类型解体分析书,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和提升。但与此同时,学生们花在做题上的时间,却给了他们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找答案,而不是“寻找答案的方法”,其实后者才是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

但要获得“寻找答案的方法”就需要长期的学习,而且应该是系统地学习。

系统而成体系地学习,为整个学科建立较为完善的逻辑体系和框架,是大学四年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在现在也受到了一定的、潜在的干扰。

毋庸置疑,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普及,使人们能够轻易获得各种咨询,以及各级各类知识。同时,这种便利的事物也使得人们的时间严重碎片化。限于各种因素,手机硬件,或者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等等,短视频也只能提供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或者知识点。它们不但不利于思维逻辑体系的建立,而且会在长期的浸淫中挑战注意力集中、割裂逻辑结构,形成一种碎片化的习惯。这样,一旦面对长篇大论,人就首先发怵退缩,容易拖延。

因此,我们教师所需要的霹雳手段,不但应该是头脑清醒,而且要道行颇深才行。说到底,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大家如今在和谁较劲呢?

在和被现代化、智能化培养的人的爱享受,以及被现代化、智能化激发的人性的懒惰较劲,那是和自己、和人性较劲。谁的自控能力强,谁进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1478448.html

上一篇:平常
下一篇:AI不说“人话”
收藏 IP: 124.152.82.*| 热度|

22 尤明庆 王从彦 李务伦 冯兆东 李东风 郑永军 崔锦华 梁洪泽 刁空非 王涛 鲍海飞 李学宽 杨正瓴 胡泽春 何宏 王启云 孙南屏 武夷山 王林平 谢海涛 赵鹏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