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碉楼:土匪时代的文化结晶

已有 3306 次阅读 2011-3-21 16:20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杂谈, 开平碉楼, 土匪文化

    义诊那天,胡主任本来打算让我们第二天去海上打渔,但我告诉他想去开平看看碉楼。广州医学院一附院的刘教授说,开平碉楼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过他不理解:碉楼非常普通,为什么就能评上世界文化遗产?据说很多地方都想申请就是够不上条件。他的话让我更加来劲,越发想去看看碉楼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哪里?

    从江门出发,一个小时到达塘口——广东碉楼最集中的区域。我们先去看了立园,一座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年(1926-1936年)建造的别墅花园,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到达具有350多年历史、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赤坎古镇,尤其是沿潭江而建的清一色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最后,我们来到自力村碉楼群,感受厚重而深沉的中国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匪患不断,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开平已成为华侨之乡,几十万人出洋到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他们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血汗钱,在顽强的落叶归根、传宗接代意识促使下,张扬的回乡队伍、漂亮的房屋、华丽的服饰和令人羡慕的积蓄,在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他们从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成了土匪眼中的肥肉,“一个脚印三个贼”的民谣是鲜明的反映。有的华侨回家当天还没有从亲人重逢的喜悦中平静下来,就成了土匪的“肉票”(被绑架),紧接着倾家荡产,有的因此上吊、跳楼或神经错乱。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参观的主要是自力村碉楼群,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 12公里,是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

    该村现存15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1917 )、养闲别墅(1919 )、球安居庐(1920)、云幻楼(1921)、居安楼(1922)、耀光别墅(1923)、竹林楼(1924)、振安楼(1924)、铭石楼(1925)、安庐(1926)、逸农楼(1929)、叶生居庐(1930)、官生居庐(1934)、澜生居庐(1935)、湛庐(1948)。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高 6 层,首层为厅房,2~4 层为居室,第 5 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

    看完了碉楼,我终于感觉出它厚重的文化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直存在着土匪文化与专制文化的一脉相承:土匪得势奉行专制,专制文化又企图维护万代、万岁的统治,于是新的土匪又开始新的造反,成器者夺天下又成为新的统治,财富在掠夺下重新分配。这种文化的特质是掠夺性、欺骗性和虚伪性,人民饱受统治者和/或土匪的愚弄和掠夺,年复一年,永无止境。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碉楼:土匪文化的注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424824.html

上一篇:江门义诊
下一篇:从“立园”看财富走向
收藏 IP: 183.38.66.*|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