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观念编织事实(5):早期经脉学说框架的变迁

已有 181 次阅读 2025-11-23 09:4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5  早期经脉学说框架的变迁

最初,古人关于脉的观念来自对体表可见静脉的观察;接着受到“气”的身体观影响,认为动脉脉搏是“气动”的表现,并通过脉诊来了解身体内气状况,脉的观念由此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随后医家们根据“天人相应”观念和阴阳学说开始构建经脉学说。

2.5.1  “四脉应四时”学说[30-32]:经脉学说的最早构架是“太少阴阳学说”,这是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转换而建立的下肢4条经脉的理论模型。那时候,人们为了简要地说明在不同季节阴阳的强弱变化,他们提出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的观念,即由少阳到太阳,阳气转为极盛,为春到夏;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生,复由少阴转化为太阴,为秋到冬。这种学说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阴阳系日月》还有遗存,认为肝属少阳,对应春季;心属太阳,对应夏季;肺属少阴,对应秋季;肾属太阴,对应冬季。这就是脉的太少阴阳学说,它们的名称与部位对应见表1。

表1  足部形态与太少阴阳四脉学说

起始部位

足内踝前侧

足外踝后侧

足内踝后侧

足外踝前侧

季节

阴阳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少阳脉

太阳脉

少阴脉

太阴脉

但是,“四脉应四时”学说解释不了上肢的血管(脉)分布问题。人们根据足部建构的“四脉应四时”学说,将其复制到臂部,产生了臂太阳脉、臂少阳脉、臂太阴脉和臂少阴脉的概念。为了以示区别,在足部的太少阴阳四脉上又加上了“足”字。不过,在出土古脉书中,还残留有这些未加“足”字的脉。对此,历代注家均认为是文字讹误,并以后出的十二经脉的名称予以附会、订正和解释,但《素问·阴阳别论》指出,它是最早的“四经应四时”观念的体现。

2.5.2  “十一脉”学说:那么从“八脉”到“十一脉”,又是如何变化来的?这就是“天六地五”学说的影响所致。古代医家将来源不同的脉的学说整合成十一脉学说,形成古典经脉学说的雏型。这其中,就包括“阳明”和“厥阴”的来历问题。

据黄龙祥考证[32-33],《黄帝内经》对“阳明”的理解虽然有很多不同,但相同点包括:《灵枢·阴阳系日月》的“两阳合于前”与“两火并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两阳合明”;《素问·经脉别论》的“阳气重并也”。他认为,“两阳合明”与“两火并合”,就是从《易经》的离卦的卦象而来(离卦是两个火卦的重合,取象为火,即“明两作,离”),而且离卦与前方(南方相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走在人体前面(面部、胸部、腹前等)的脉叫“阳明”。

至于厥阴,黄龙祥认为最初指的是“前阴”。比如《素问·四时逆从》里面提出一些关系:厥阴与阴,少阴与肺,太阴与脾,阳明与心,太阳与肾,少阳肝。既然除了厥阴以外的都与脏器联系,厥阴对应的“阴”也应该是一个器官——阴器。而且络脉当中只足厥阴不与脏器联络,而“上睾结于茎”。足厥阴的筋止点是“结于阴器”,病候也是以前阴病症为主。《足臂十一脉》的足厥阴脉也止于阴部。而且《黄帝内经》的前阴病正也常常以前阴病症为主。所以,“厥阴”本义与阴器有关,《素问·举痛论》所说的“厥阴之脉”实际上是与部位有关系,而不是三阴三阳命名法而来的。

因此,阳明脉和厥阴脉的出现,是在太少阴阳四脉之外独立发展起来的经脉学说。一些医家为了构建合乎“天六地五”的经脉体系,而将它们与太少阴阳四脉学说折衷在了一起[32-34]

2.5.3  “十二经脉”学说:古人通过观察,对自然界的四季、昼夜等循环等,推出人体的气血也有终而复始的循环性质。黄龙祥指出[32-33],早期文献常常用“十二”来表示连接而有循环的现象,如岁星计年的十二次,十二宫;十二月,十二节气,十二中气;计时间的十二支,一天的十二时辰等。所以,古人认为十二为天的大数,也用十二来了解人体的经脉数。到了西汉“卦气说”比较流行时,也有十二脉口,十二经脉开始与十二月消息卦等说法。在“十二经脉”学说中,为了达到经脉有周而复始的循环的目的,把原来的向心性循环的脉的一半换方向,而走上到下的离心性循环,才会有首尾连接的“景象”。

基于天道六气赋形于人体的原理,是《灵枢·经脉》的主体情形,即太阳在背,阳明在前,少阳在后;三阴分别与之互偶,分布在与阳经对应的部位。《素问·热论》与《伤寒杂病论》三阴三阳的排序原理亦本于此,均同源于董氏天道的“阴阳上下左右”理论[30-31]

这是三阴三阳观念的来源,“十二经脉”循行学说主要是基于阴阳观念而构建的理论,不能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因此,把经脉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去接受,难免不引起困难。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寻找经脉实质的研究最终陷于困境,主要原因正在于此[2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11360.html

上一篇:刘关波:故乡的泡泡青
下一篇:一种传统知识体系,为什么出现大量反常事实也不发生科学革命,甚至长期与反常事实共生,而求变者却难以撼动?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3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