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我国科学家采用古DNA技术等研究人类学的主要成果(8):清晰梳理史前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
2025-11-4 09:39
阅读:593

引 言

通过古DNA研究,了解农耕文化出现之前现代人的遗传演化特点,特别是欧亚东部的情况,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早期人类在时空中的发展脉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的遗传格局、主要古人群的特点、冰期后全新世时期的人群迁徙动态等方面,可以看出包括人群演化的连续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附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一些关键古人群及其遗传特点

区域

关键古人群/个体 (距今)

主要遗传特点与影响

欧亚大陆西部

乌斯特-伊希姆人(西伯利亚, ~4.5万年)

处于欧亚东西部人群分离的临界点,对现今欧亚人群未发现明显的直接遗传贡献,代表了早期的一次扩散。

古欧洲人群(如比利时 ~3.5万年)

部分人群对后世有遗传贡献,例如一支在末次盛冰期后从西南部扩散开来。

欧亚大陆东部

田园洞人(中国北部, ~4万年)

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与同期欧洲人群存在微弱古老遗传联系,是古东亚人的代表,但并非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

古北部西伯利亚人(如亚纳个体   ~3.16万年)

含有欧洲与东亚祖源成分,是美洲土著人群的重要祖先来源之一

早期人群动态

早期现代人已扩散至西伯利亚北缘、欧洲西缘和亚洲东缘。

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交流发生在约5-6万年前

欧亚东部的人群动态与南迁浪潮

在欧亚大陆东部,进入全新世(约1.2万年前至今)后,随着气候转暖,人群的迁徙与融合日趋活跃,形成了更为清晰的遗传格局。这一时期,古北方东亚人群、古南方东亚人群以及一些古老的亚洲人群(例如与“和平文化”相关的人群和日本绳纹文化人群)等相继被识别,他们之间的互动共同塑造了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人群遗传结构。

其中,至少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南向基因流动:

东亚北部人群向南迁徙与影响:研究表明,至少在约9500年前,东亚南北方人群已经发生遗传分化。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少8300年前)起,东亚北部的古人群开始向南迁徙,与南方人群发生融合。这使得中国南方原有人群中的古北方人群祖源成分比例不断增高。这种南北人群的互动,是形成现今东亚人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力量之一。

东亚人群相关成分进入东南亚:在东南亚地区,来自东亚的人群祖源成分与当地古老的“基础亚洲人群”祖源成分发生了混合。这表明东亚人群在史前时期就曾向东南亚地区扩散,并与当地的古老人群发生了基因交流。

东亚古南方人群的海洋扩散:以中国福建及其毗邻地区(如距今约8400年的奇和洞人)为代表的东亚古南方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他们的遗传成分随着南岛语系人群的航海迁徙,扩散到了东南亚群岛以及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屿,直至大洋洲的遥远角落,对广大海域的族群分布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总结与展望

通过古DNA研究,我们认识到现代人的演化史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或孤立发展,而是一部多线演进、频繁交流融合的壮丽史诗。尤其在欧亚大陆东部,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便呈现出丰富的古人群多样性和复杂的迁徙互动图景。进入全新世后,几次大规模的南迁浪潮,特别是东亚古南方人群向海洋的扩散,深刻塑造了东亚、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的人群遗传格局,奠定了现代人群分布的基础。

这些古基因组研究成果,将继续填补过去认知上的空白,更清晰地揭示我们祖先的迁徙足迹与适应历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879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