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我国科学家采用古DNA技术等研究人类学的主要成果(7):发现未知现代人群M71d亚支系
2025-11-3 13:03
阅读:1014

未知现代人群M71d亚支系的古DNA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主导,研究对象是来自贵州清水苑大洞和广西隆林的距今约11,000年的古人类样本。这些样本提供了东亚南部乃至东南亚地区古老的人类遗传学数据。

在研究内容上,这些样本的线粒体序列均属于M71单倍群,并且共享两个特定的突变位点6257A和11518A。基于这些特征,研究人员定义了一个新的单倍群M71d。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些古样本位于M71d单倍群的基部位置,表明它们是该支系的早期类型。

关于M71d单倍群的起源时间,研究通过贝叶斯法和Rho估计推算出大约在22,000年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发现的这两个突变位点仅存在于东南亚现代人样本中,而在东亚现代人样本中未观察到,这暗示了可能存在的自北向南的人群迁移。

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是缺乏同时期的东南亚样本作为直接对比,因此关于人群迁移的假说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需要补充更多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数据,并结合核基因组分析。

为了清晰呈现研究的关键要素,包括研究对象、遗传特征、系统发育地位、起源时间和主要推论等。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这一复杂研究的核心发现。同时我也会提醒用户注意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附表概述了关于M71d支系的关键信息:

附表  未知现代人群M71d亚支系的古DNA研究结果

研究方向

主要发现

遗传特征

两个古南方个体(贵州清水苑大洞和广西隆林)的线粒体基因组均属于M71 单倍群。他们共享6257A11518A两个独特的编码区突变位点,据此定义了新的M71d 亚支系

分布与联系

M71d支系起源时间可追溯至约22,000 年前。关键的是,这两个古老突变位点仅存在于东南亚的现今现代人样本中,而在东亚现今人群中未被观察到。

人群迁徙线索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显示,11,000年前的隆林和大洞样本位于M71d单倍群谱系的基部(最古老的位置)。这为在距今11,000年或更早的时期,可能存在一条从中国南方(东亚南部)到东南亚的、自北向南的人群迁徙路线提供了遗传学线索。

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它报道了目前东亚南部乃至东南亚最古老的人类遗传学数据。它将该地区现代人遗传历史的探索推向了更久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在新石器时代农业人口大规模南下之前的更早阶段,该地区可能已经存在现代人群的移动,为我们理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人群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然,研究人员也谨慎地指出,由于目前缺乏同时期的东南亚古基因组样本进行直接对比,关于“北人南迁”的假说还需要未来更多的发现与研究来验证。后续的研究需要补充更多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数据,并结合核基因组的分析,来更清晰地描绘早期现代人的迁徙与扩散图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8651.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