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文明原创性的铜矿遗址?
显然,三星堆青铜文明具备原创性的第一个要素,是找到铜矿遗址,即包括采矿区、冶炼区、作坊区等完整功能区域的遗址。当然,这一点虽属必备,但发掘遗址并非一朝一夕。
首先,需要梳理这一地区已经发掘出来的重要铜矿遗址。目前,四川会理、西昌一带的铜矿遗址,不仅揭示了该地区悠久的铜矿开采冶炼历史,也是古代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与经济交流的重要见证。表1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几处重要遗址,它们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暂时缺乏有密切关联的证据。
表1 四川会理、西昌一带的铜矿遗址
遗址名称 | 主要年代 | 地点 | 主要特点与发现 |
会理地区 | |||
黎溪镇铜矿遗址 | 待考(历史时期) | 会理市黎溪镇 | 据记载是建在铜矿矿渣上的镇子,显示了古代铜矿开采的悠久历史。 |
浑水塘冶铜遗址 | 明代 | 会理市新发镇新铺子村 | 会理市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冶铜活动的直接证据。 |
拉拉铜矿 | 待考(现代仍在开采) | 会理市境内 | 四川省规模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其矿床位于重要的康滇铜矿带。该地区铜矿类型多样,包括以拉拉铜矿为代表的IOCG矿床和黎溪地区的层状铜矿床。 |
西昌地区 | |||
东坪冶铜铸币遗址 | 汉代 | 西昌市黄联关镇东坪村 | 我国发现的最大冶铜铸币遗址之一。功能分区清晰,曾出土铜锭、"货泉"钱范、五铢钱等,并与文献记载"邛都南山出铜"相印证。 |
石嘉公社铜器窖藏 | 待考(发现汉代“货泉”钱范) | 原西昌县石嘉公社 | 出土了"货泉"钱范和大量铜锭,其发现地点靠近东坪遗址,进一步证实了该区域在汉代的铸币活动。 |
但是,会理地区作为重要的铜矿产地,西昌东坪遗址则展现了集采矿、冶炼、铸造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共同构成了区域青铜经济的核心。
东坪遗址规范的铸币工艺表明汉代中央政权对此地的有效管理与文化技术的传播。会理等地铜矿的开采,也可能为中原及周边地区(如三星堆)的青铜文明提供原料,但缺乏明确证据。
会理素有“川滇锁钥”之称,西昌则是南丝路上的贸易重镇。铜、铁、盐等资源经此转运,这些遗址是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学者们正尝试通过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比对三星堆青铜器与云南、会理等地的铜矿标本,以期解开三星堆古代青铜原料的来源之谜。
中国古代铜矿遗址分布概况
中国古代铜矿遗址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这些区域不仅矿产资源丰富,也是青铜文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
1.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古铜矿带)
(1)湖北铜录山遗址(湖北大冶):中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铜矿遗址,从商周延续至汉代。展示了井巷支护、采矿、冶炼一体化技术,印证了楚国青铜业的兴盛。

附图 大冶铜录山古矿冶遗址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道,馆藏文物近1万件。遗址自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至西汉(前5世纪—前2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包含采矿遗址、冶炼遗址、四方塘遗址墓葬区等核心物项。
该遗址发现于1973年,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产。2013年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4年12月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采冶兼备,包涵了古人在地质探矿、采矿、选矿、冶炼等方面极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采掘时间早、冶炼水平高、规模较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开创了中国矿冶考古研究的先河,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提供事实证明。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墓葬区是中国矿冶遗址中首次发现的古代矿冶生产者的墓地,墓地文化属性与时代特征之明确、墓葬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的矿冶生产特性之显著,均为中国矿冶考古的第一次。
(2)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早期至战国。最早采用木支护结构的矿井,揭示了早期采矿技术。
(3)安徽铜陵、南陵一带:代表遗址如木鱼山、万迎山等。西周至汉代的采冶中心,出土大量冰铜锭、炼渣,印证“铜都”地位。
2. 中原及周边地区
(1)山西中条山区域:代表遗址为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商时期)。近年考古发现的重要冶铜作坊,证明中原王朝对铜矿资源的控制。
(2)河南洛阳、郑州周边:关联遗址为二里头遗址(夏代)、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青铜铸造中心,但矿源多依赖周边地区(如长江流域、中条山)。
3. 西南地区(云南、四川)
(1)云南滇池区域:代表遗址如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滇文化)。战国至汉代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矿源可能来自滇东矿山。
(2)四川会理、西昌一带:关联遗址为三星堆、金沙遗址(青铜器矿料可能部分来源于此(产量有限),但缺乏明确证据)。
4. 西北地区(甘肃、新疆)
(1)甘肃河西走廊:代表遗址如酒泉火烧沟遗址(夏商时期)。早期青铜文化与西北民族交流密切相关。
(2)新疆哈密、伊犁等地:如奴拉赛铜矿遗址(春秋战国)。可见西亚采矿技术影响,反映早期东西方冶金交流。
5. 北方地区(内蒙古、辽宁)
(1)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夏家店上层文化(西周至春秋)。露天开采与冶炼并存,代表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矿源。
(2)辽宁牛河梁遗址周边: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铜器,但大规模开采较晚。
6. 我国铜矿遗址的分布特点
(1)资源集中:长江中下游、中条山、云南为三大核心区。
(2)技术传播:从中原向周边扩散,南方矿井技术尤为先进。
(3)文化互动:西北、北方遗址体现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冶金交流。
三星堆青铜器与古蜀国信仰文化的关联(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4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