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西方概念思维的演变
2025-10-10 16:10
阅读:646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的演变,本质上就是西方概念思维范式的一场革命性蜕变。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来理解。

总览:核心范式的转变

西方概念思维从自然哲学到科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范式的转变:世界观,从“有机论”到“机械论”;解释方式,从“目的论”到“因果律”;研究方法,从“思辨与观察”到“数学化与实验”;知识理想,从“理解宇宙的意义”到“掌握宇宙的规律”。

第一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理性概念的诞生

古希腊人为科学播下了第一颗种子:“宇宙是遵循理性秩序的,且这种秩序可以被人类的理性所认识。”

1. 从“神谕”到“逻各斯”(Logos):早期文明用神话解释自然(如雷神宙斯)。古希腊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指代一种普遍的、理性的法则或规律。这标志着解释自然的核心概念从人格化的神转向了非人格化的理性原则。

2. 本质追问与抽象概念的提出:泰勒斯问“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并回答是“水”。这看似朴素,却革命性地预设了,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统一的、可理解的本质或始基(Arche)。随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这种本质归结为“数”,认为数是构成宇宙的实在形式。这是数学概念首次被提升到本体论高度,为科学的数学化道路埋下了伏笔。

3. 形式逻辑的建立——概念的严格化工具: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供了如何确保概念清晰、推理严谨的工具——形式逻辑(尤其是三段论)。他追求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从第一原理中获得确定无疑的知识。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目的论和质料-形式说的。他认为物体运动是为了实现其“自然目的”(如烟上升是为了回到它的天然位置“火界”)。这种解释依赖于事物的“本性”和“目的”,而非数学律。

此阶段特点是,概念思维是理性的、思辨的,但严重依赖于逻辑推导和日常观察,缺乏系统的实验和精密的数学化。

第二阶段: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概念转型的过渡与准备

该时期,古希腊的思想被继承、改造,并为科学革命准备了条件。

1. 经院哲学的贡献与束缚:基督教神学将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体系)与教义结合。虽然科学研究受到神学目的的束缚,但经院哲学在训练人们进行精细的概念分析、逻辑论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关键变化:上帝被视为一位理性的立法者。这意味着自然律是上帝为其创造物设定的规则,研究自然就是理解上帝的思想。这为后来寻找“自然法则”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性。

3. 文艺复兴的转向:人们的目光从天国转向自然,从书本权威转向经验观察。达·芬奇等人物强调经验是“一切确定性的母亲”;新柏拉图主义的复兴,强调世界的数学和谐,鼓励人们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用数学关系来重新构建宇宙模型。

第三阶段:科学革命——新概念框架的奠定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现代科学概念体系的真正诞生。其核心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1.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数学化的胜利

伽利略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他区分了物体的第一性质(如大小、形状、数量、速度——可用数学描述)和第二性质(如颜色、声音、味道——是主观感受)。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数学化的第一性质。开普勒用精确的数学定律(行星运动三定律)代替了古希腊的“完美圆形”理想,展示了数学描述压倒性的力量。

2. 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的奠基

笛卡尔提出了彻底的心物二元论。他将物质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广延”,即只有空间几何属性。于是,整个物质宇宙,从天体到生命体(除人类心灵外),都被看作一台巨大的、按物理规律运行的机器。

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造出整个世界。”这句话是机械论哲学的宣言。概念思维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还原,将复杂现象还原为更基本的机械过程。

3. 牛顿:综合与体系的完成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这场革命的巅峰之作。他综合了伽利略的地面物理学和开普勒的天体物理学,用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一个统一的数学框架,解释了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行的一切现象;他提出的概念(如质量、动量、力)是精确的、可操作的,并通过数学方程(如 F=ma)彼此关联。“我不杜撰假说”意味着他拒绝无法用数学证实或经验检验的形而上学猜测(如引力背后的“原因”),只关注数学描述的“如何”,而非形而上的“为何”。

4. 培根: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

与数学化路径相辅相成的是培根倡导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法。他批评旧有的方法是“蜘蛛式”(只从自己体内吐丝,即纯思辨)或“蚂蚁式”(只收集经验,不加工),主张做“蜜蜂式”的学者,通过系统的实验收集数据,再通过归纳提炼出一般性规律。

总结:演变后的科学概念思维特征

经过这场演变,现代科学的概念思维确立了其核心特征:一是数学化,科学概念必须是可量化的,并用数学关系联系起来;二是机械因果性:拒绝目的论解释,只寻求现象之间的效率因(即直接的物理作用原因);三是实证与实验,概念的最终裁决者是可控、可重复的实验,而非逻辑或权威;四是分析与还原,将整体分解为基本部分,认为整体的性质可以由部分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来解释;五是理想化与模型化,通过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以抓住问题的本质。

这场演变使得西方概念思维从富含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质的宇宙”,进入了一个冰冷、精确、可计算、可预测的“量的宇宙”,从而为现代科学和技术文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537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