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陆坚,原籍上海市,1965 年 5 月出生于广州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预防保健、院感科科长。
口述时间:2024 年 10 月 18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壹1988 年 6月底的一天,我走出校门带着个人资料来到东湖医院报到。那时的我并未预料到,这一脚踏下,便是与这家医院结下三十年缘分。
在三院开启寻梦之旅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88 年 6 月份在湖南完成临床医学本科学业后,被分配到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尽管当时我也有机会回到上海的医院工作,但直觉告诉我,深圳会是我追求事业发展、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更好的舞台。
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深圳,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南国,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当时我觉得它的氛围更为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在这里,人们更加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美好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前景令人期待。
就这样,我带着期待,以一名应届毕业生身份,从湖南坐火车到达罗湖火车站,踏上了这片热土。刚到达火车站时,我一眼望去,人潮涌动,到处都是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我真实感受到了这座年轻城市跳动的脉搏。
1988 年 6 月底的一天,我走出校门带着个人资料来到东湖医院报到。那时的我并未预料到,这一脚踏下,便是与这家医院结下三十年缘分。
然而,当我真正走近这家医院时,现实却与我的预期有了明显的落差。医院位于罗湖区布心路边,位置偏僻,医院门口的公交车站甚至见不到几个等候的乘客。这个成立不足4年的医院,只有一栋孤零零的四层小楼,门诊部、住院部、行政办公都挤在一起,床位稀少,病人寥寥无几。
就在我失落之际,时任院长梁登,一位来自北京佑安医院的传染病界老前辈,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他满怀信心和激情地告诉我,医院发展大有前景,将在现有的这栋小楼后面,建设一栋亚洲最好的传染病医院住院部。
他的这番话,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期待。我当时内心想:那就启程吧!
结核病专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进入医院后,我被分配到了住院部工作,更准确地说,是那个略显冷清的结核病科。当时医院的医疗技术能力有限,医疗设备和设施也较为简陋,多学科诊疗与综合救治的能力很弱,结核病房也只有二三十张病床,很多疑难或重症患者还要转往综合医院甚至外地医院救治。但医院前辈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极大鼓舞了我,使我满怀信心踏上了特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职业生涯。
随后数年我又在医院各个专科及门诊轮转。1990 年夏天烈日炎炎,市卫生局安排我们这批年轻医生下基层锻炼,我前往当时的宝安县龙岗镇人民医院工作了一年,既是传染科医生,又承担了综合内科、儿科的大量临床诊疗及救治工作。
特区建立初期,基层卫生条件不佳,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特区务工创业,伤寒、痢疾、麻疹、疟疾、肺结核等 传染病高发,疫情时有暴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早期干预。基层艰苦复杂的临床工作环境,锻炼了我的意志,使我个人的医疗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1997 年,医院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来激活整体管理,优化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参与了医院传染病科主任职位的竞争上岗。那时的我才 33岁,年轻且充满干劲,但面对这样一场关乎职业生涯的考验,紧张还是难免的。
那天我穿着整洁的白大褂,手里紧紧攥着准备已久的演讲稿。我讲述了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对科室发展的设想,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憧憬。竞争上岗的结果出来的时候,我既感到荣幸和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
上任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年轻主任,我主要是在临床科室管理以及绩效激励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年的管理工作经历,无疑是一次宝贵的行政管理能力的锻炼机会。然而,我也深刻体会到,在学识和业务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于是,在完成一年的聘任期后,我决定继续深造。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获得了攻读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硕士学位的学习机会,与袁静医生一起成为了东湖医院第一批外派深造的医务人员。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了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我接着报考攻读中山大学内科呼吸病学博士学位,于 2003 年7月完成博士学业回到医院工作。
创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硕博期间,我有幸跟随姚集鲁、马为民、唐英春等知名教授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传染病学与呼吸病学的基础理论,还投身慢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致病及耐药机制这类前沿研究,为日后职业发展攒足了底气。
读研时,我频繁参与新药的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借此系统掌握了药物临床试验GCP知识与技能。我越发意识到,GCP不仅能规范医护操作、拔高临床科研水平,助力接轨国际,还为临床科室牵线搭桥,搭建起与国内外顶尖同行交流的平台,给专科发展添柴加薪。那时,申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得是部属院校的三甲医院,可回三院发展GCP事业的念头,已在我心底扎了根。
2004 年末,在时任院长周伯平支持下,小小的东湖医院开启创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的征程。毫无基础,困难自然不少:资金紧张,软硬件条件都跟不上。
我马不停蹄忙活起来,先组织各申报专业组与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开展 GCP 启蒙,学习临床试验评价要点。在院领导带领下,大家跑去广州,参加由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专家授课的培训班,又多次把省内外行家请进医院现场指导,激励大家全力学透 GCP。条件虽艰苦,但特区那股子创业精神,推着我们咬牙向前,硬是把筹备工作做得妥妥当当,就等检查。
2005 年 8 月,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的联合专家组来了,成员都是国内 GCP 领域的大拿,检查标准严得很。不过,经过特训的我院人员丝毫不慌,从容应对。
最终,大家的努力有了回报,高水平通过考核。单渊东教授都忍不住称赞,这小医院竟有大医院的迎检水平。2006年1月,三院拿到国家药监局 GCP 认证,成为全国第105家国家级基地。
这个基地一成立,就成了医院临床研究的有力后盾,为三院注入新活力。此后多年,三院都是深圳唯一获此资质的医院,艾滋病、结核病临床研究资质更是稀缺资源。大量新药、高端器械临床研究在此落地,为我国,尤其是深圳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贰
非典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故事,但当时我国尚缺乏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的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有效实践措施及设备设施,大批医护人员因 此感染、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牺牲,令人扼腕。这次令人难以忘却的抗击非典经历,给我立志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立志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在非典之前,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没被那么重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就是护理部门的事,平时搞搞清洁、消消毒就完事了。
在非典疫情初期,一些医务人员被感染,导致感染科、呼吸科等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短缺。这事发生以后,社会上下,特别是卫生管理部门对院感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全国各级医院都紧锣密鼓地成立起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
2003 年初非典疫情发生时,我正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攻读博士学位,广州市收治的第一例非典病例就在这家医院,这名患者又是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参与抢救的30多名医务人员均被感染,有医务人员为此牺牲,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当时也主动请缨参加非典病例的临床救治任务,历经了30 多个日日夜夜的临床一线非典病例临床救治工作,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非典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故事,但当时我国尚缺乏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的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有效实践措施及设备设施,大批医护人员因此感染、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牺牲,令人扼腕。这次令人难以忘却的抗击非典经历,给我立志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全面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2008 年医院领导有意安排我承担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我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全面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当我投身于院感工作之时,我深感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在制订院感制度、 防控措施以及标准操作流程时,我深入研究了美国 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盟以及 WHO(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和规范。2010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如饥似渴地全面了解并学习了欧美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抗微生物药学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这些国际前沿的指南或规范,以及临床实践经验,为我们提升院感工作质量与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从病房的布局到设备的配置,从人员的培训到防控策略的制定,都力求做到周全并与时俱进。2003 年非典后,医院迁址新建,我们掌握的现代医院感染控制的理论和知识得到有效应用,真正做到了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人分流,医院的建筑布局和流程更为科学合理了,为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现代化院感控制理念的指导下,三院建立了国内医院第一批传染病区整体负压病房及P3实验室,最早配置病房清洗消毒系统,也是全国第一家要求结核病区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必须佩戴 N95口罩的医疗机构。我们加强了人员的培训,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院感防控的行家里手。从医生到护士,从清洁工到保安,甚至是陪护人员,都有一套严格的防护知识培训。结核病房工作人员感染结核似乎是国内外医院难以避免的现象,我们通过上述措施,尤其是上岗时强制要求佩戴 N95 口罩,严格落实空气隔离措施管理,自 2010年迁到三院新院址以来,再未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件,成为三院感控水平提升的典型事例。
三院院感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院感防控业务能力的提升,为医院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传染病疫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03 年非典疫情过后,三院又先后应对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挑战,如 2008年深圳市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重大疫情,2009年全球肆虐的甲型 H1N1 流感疫情,2014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 年抗击埃博拉出血热援外工作,以及近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三院均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院感的突出成绩。
叁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院不仅承担了深圳市传染病临床应急救治和公共卫生防疫工作,还多次跨区域,甚至跨国家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传染病防治,已然是三院最鲜明的标签。
参与危重症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临床救治与院感防控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院不仅承担了深圳市传染病临床应急救治和公共卫生防疫 工作,还多次跨区域,甚至跨国家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传染病防治,已然是三院最鲜明的标签。
2006 年上半年,三院遭遇了一个新挑战——收治了一例高致病性甲型 H5N1 禽流感肺炎病例。这是深圳首个危重症禽流感病例,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挑战极大,让许多经历过非典考验的医护人员感到压力陡增。
那时候,我作为深圳市高致病性禽流感专家组的院感专家和抗生素临床应用专家,参与了该例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院感防控工作。我与临床专家们一起,日夜不停地会诊、讨论,评价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经过长达 52天治疗,成功地救治了患者。该患者是国内抢救成功的病情最严重的禽流感患者之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钟南山院士都赞扬该禽流感病例的成功救治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为国内外治疗人禽流感患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4 年我再次参与了37例重症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患者的救治工作,经全力救治,37例中33例痊愈出院,死亡4 例,死亡率仅10.8%,大幅低于国内同期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患者36.4%的平均死亡率。为深圳市成功救治重症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做出了贡献,大大提高了深圳市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
跨国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在抗击传染病的工作中,还有一段经历尤为刻骨铭心。2014 年 3 月,西非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多国,欧美国家也出现输入病例,形势严峻。同年 8 月 8 日,WHO将其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秉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国担当,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组前往西非9国支援抗疫,这是我国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2015 年 1 月,经过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严格考评,我作为深圳三院的院感专家代表广东加入国家公共卫生医疗队,前往西非加纳执行抗击埃博拉公共卫生任务。我深知此次肩负着国家的重托。
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当地卫生防疫人员防控感染知识欠缺,1000余名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约 60%死亡,卫生系统濒临崩溃。出发前,我虽在北京接受了短期对外援助应急培训,但加纳当地的艰苦环境和高风险仍带来巨大挑战。加纳是西非的交通中转站和防疫物资集散地,埃博拉疫情输入风险高,境内有携带病毒的果蝠,且疟疾、霍乱、麻疹等传染病经常大流行,黄热病、河盲症等我国没有的传染病也在肆虐。
到达加纳后,我们立即走访当地卫生管理部门和世卫组织驻加纳办事处,深入了解情况,科学评估加纳面临的挑战。工作组结合加纳实际情况及深圳应对重大传染病的成功经验,制定了社区防疫培训方案。
在加纳工作期间,我和队员们选择疫情输入风险最高的地区,克服重重困难,横跨加纳首府、中部及西部省份,行程近 500公里,累计培训加纳本土卫生防疫人员 1000 余人。培训中,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场演示消毒隔离、病人和接触者管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并根据加纳防护物资实际,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埃博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程序。培训效果显著,问卷调查显示,学员埃博拉防控知识知晓情况从培训前58.97分提升到培训后 92.29分。这些学员将成为社区防疫骨干,把知识带回社区,开展健康教育,降低疫情输入风险,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最终,我和小伙伴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国家任务,得到了我国驻加纳大使馆孙保红大使和加纳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培训结束后,加纳卫生部全国卫生培训负责人 Gertrude Avortri 特意请求专家组留下培训课件,希望以我国课件为模板,完善加纳全国的培训课程。这次援非抗疫经历,不仅展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深圳三院在院感防控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合作在抗击全球性传染病中的重要性。
三院的印记深深地烙刻在我身上
从 1988 年到 2018 年,我在三院奋斗了整整三十年。回首这三十年,我从一个本科毕业的小医生,到如今在某一领域略有建树的专家,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三院的培养。在这里,我的临床诊疗能力、传染病防疫能力、医院感染控制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我也在行政管理的岗位上锻炼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领导团队、协调资源。
三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场所,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里的同事友善而热情,他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无尽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在专业领域和行政管理上都能有所建树。这种深厚的情谊,让我对三院充满了感激与眷恋。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三院的印记都会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身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471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