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婴幼儿认知过程看人类孩童时期的启蒙之路
2025-9-29 08:21
阅读:416

引  言

昨天,看到刘伟老师的博文“婴幼儿认知:人类智能的秘密”(https: //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503737.html),忽然想到,婴幼儿的启蒙之路与人类孩童时期的认知历程,可否作为一种隐喻或类比关联进行考察?或许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主动建构的一种对世界理解的过程。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从一个仅凭反射生存的小生命,成长为一个拥有逻辑、想象和抽象思维的个体,就像是在微观层面上重演了人类宏观的智慧进化史。这条道路并非知识的简单填充,而是一个认知结构层层搭建、感知能力不断跃迁的壮丽旅程。

我们可以借用和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现代研究,来描绘这幅“启蒙之路”的画卷。

第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 世界的基石:“我行动,故世界存在”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他们的“认知革命”始于对自我和客体关系的发现。

1. 核心认知进步

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最初的婴儿认为“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大约在8-12个月,他们开始理解,即使玩具被毯子盖住,玩具依然存在。这是哲学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奠定了“世界是独立于我而存在的”这一基本信念的基石。

因果关系:通过反复敲打桌子、扔东西,他们开始理解“我”的动作(因)可以引发外界的变化(果)。这是科学思维的雏形——实验与验证。

目标导向行为:能够通过尝试和错误,找到方法达成目标,例如移开障碍物拿到后面的玩具。

2. 对应的“启蒙之路”

这是人类的“工具使用”和“经验积累”时代。婴儿像早期的猿人一样,通过直接行动和感知来认识世界,建立起关于物理世界(空间、力量、因果)的最基本模型。

启蒙的关键在于提供丰富、安全、可探索的环境,允许他们通过看、听、摸、尝、扔来亲自“实验”。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符号的诞生:“我表征,故世界有意义”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化思维的出现,尤其是语言的出现。孩子开始用内在的心理符号来代表外在的世界。

1. 核心认知进步

语言爆发:词代表物,句子代表事件。语言是最高效的符号系统,极大地加速了思维和沟通。

假装游戏:一根木棍可以是马,一个盒子可以是城堡。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孩子通过扮演来理解和演练社会角色与关系。

自我中心主义: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认为大家的想法和自己一样。这是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

2. 对应的“启蒙之路”

这对应了人类的“语言诞生”与“神话传说”时代。人类开始用语言和壁画来记录和传递知识,用神话和故事来解释世界万物。世界开始被“叙述”和“表征”。

启蒙的关键在于丰富的语言输入、共读绘本、鼓励假装游戏。这正是在帮助他们构建内心的符号世界,发展叙事和共情能力。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逻辑的黎明:“我推理,故世界有序”

孩子开始获得逻辑思维能力,但必须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熟悉的情境。

1. 核心认知进步

守恒概念:能够理解物体的物理属性(如数量、体积、长度)不因其外观的改变而改变。例如,知道将水从一个矮胖杯子倒入一个高瘦杯子,水的总量不变。

可逆性:能够在头脑中逆转一个过程,比如知道3+2=5,那么5-2=3。

分类与排序:能够根据物体的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排序,逻辑开始系统化。

2. 对应的“启蒙之路”

这对应了人类的“古典逻辑”与“早期科学”时代(如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人类开始从具体的经验中抽象出一般的逻辑规则,世界呈现出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启蒙的关键在于提供可以动手操作、进行逻辑推理的活动,如数学游戏、科学小实验、积木搭建、棋类游戏等,将内在的逻辑思维外化于具体操作中。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上)—— 思想的宇宙:“我思辨,故世界无限”

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思考假设性的问题,并系统地探究所有的可能性。

1. 核心认知进步

抽象思维:可以理解爱情、正义、自由等抽象概念,并对其进行讨论。

假设演绎推理: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先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去系统地验证它。这是真正科学思维的开始。

元认知:能够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批判。这是哲学思维的起点。

2. 对应的“启蒙之路”

这对应了人类的“科学革命”与“哲学启蒙”时代。人类不再满足于眼见为实,开始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如牛顿力学)和思想实验(如伦理学困境)来探索看不见的规律和终极问题。

启蒙的关键在于鼓励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阅读哲学、科学史,参与辩论,思考社会伦理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安全地质疑、探索和建构自己世界观的空间。

总结:一条重演的进化之路

个体的启蒙之路,仿佛是整个人类认知进化史的“微缩快进版”:

从“行动感知”(感觉运动期)到“符号表征”(前运算期),再到“逻辑运算”(具体运算期),最后到达“抽象思辨”(形式运算期)。

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无法跨越。没有对物理世界的亲身探索,就难以建立准确的符号系统;没有具体的逻辑操作,就无法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辨。

这条启蒙之路告诉我们,孩童时期的“学习”远不止是知识的记忆,更是认知结构的革命性重建。最好的教育,不是急于向孩子灌输答案,而是尊重并促进他们每一个认知阶段的自然发展,为他们提供恰到好处的“营养”和环境,陪伴他们走过这段从混沌到有序、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到世界的伟大旅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397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