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体系的视角来剖析自然哲学与科学的本质差异,可见它们之间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认知范式、知识构建方式、验证标准和终极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审视这种差异:
认识论基础: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1)自然哲学:权威与思辨
从来源看,知识主要源自古代权威(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神圣经典和纯粹的理性思辨。它相信通过逻辑推理就能揭示宇宙的终极真理。
从形成过程看,其范式是“诠释-演绎”。即从几个不言自明的公理或教条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来解释世界。如果观察现象与理论不符,常常会选择质疑观察或添加特设性假设来维护权威理论的正确性。
(2)科学:经验与实证
从来源看,知识唯一源自系统的观察、测量和实验。它相信真理存在于自然本身,必须通过感官和工具去“拷问自然”(培根语)。
从形成过程看,其范式是“假设-检验-修正”。从观察中提出可检验的假说,通过受控实验或进一步观察进行验证,然后根据结果接受、拒绝或修正假说。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探究过程。
(3)本质差异:自然哲学的知识是自上而下的,从抽象原则推导具体现象;科学的知识是自下而上的,从具体事实构建抽象理论。
方法论:如何获取和构建知识?
(1)自然哲学:定性描述与目的论解释
方法上,侧重于定性描述和分类。其解释往往是目的论的,即用“最终因”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例如“石头下落是因为它要回到其天然位置”,“苹果是红色的为了吸引动物来吃”。
体系上,知识体系是静态的、等级森严的(如存在巨链),追求的是一个完美、封闭的解释系统。
(2)科学:定量分析与机制性解释
方法上,极力追求数学化和定量分析。伽利略的名言“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是科学的信条。其解释是机制性的,致力于揭示现象背后的物理因果机制和规律。例如用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方程精确计算石子的下落轨迹;用进化论和基因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体系上,知识体系是动态的、可修正的、网络化的。不同理论通过逻辑和证据相互联结,但任何部分在面临反证时都可以被修改。
(3)本质差异:自然哲学提供“叙事”,追求的是解释的圆满性和符合理性;科学提供“模型”,追求的是预测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
真理性与可错性:如何判定知识的正确性?
(1)自然哲学:追求绝对、永恒的真理
其理论通常与某种形而上学或神学世界观绑定,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挑战理论不仅是学术争论,有时甚至是信仰和权威的挑战。
(2)科学:秉持可错主义与实用标准
科学理论不被认为是绝对真理,而是“目前所能得到的最佳模型”。它秉持可错主义原则,即所有理论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证伪和修正的(波普尔语)。
判定理论好坏的标准是工具性的:是否与所有已知观测和实验数据相符?预测是否精准?解释力是否强大?是否简洁优美?
(3)本质差异:自然哲学的知识是信仰的对象;科学的知识是使用的工具,并随时准备被更好的工具取代。
目的性与边界:知识为了什么?
(1)自然哲学:理解宇宙的意义与秩序
其终极目的常常是哲学甚至神学的:理解上帝的安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万物的终极目的。它是追求智慧和意义的一部分。
(2)科学:描述现象、总结规律、做出预测
其目的更加务实和技术性:精确描述世界是如何运行的,总结出普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预测未来和改造世界。它悬置了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只回答“如何”的问题,而不回答“为何(目的论意义上的)”的问题。
(3)本质差异:自然哲学是融入性的,是其时代哲学/神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科学是自治性的,它为自己划定了方法论边界,成为一个自我驱动、自我修正的独立事业。
核心比喻:地图与宣言
自然哲学像一份宣言或圣旨,它宣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要求世界符合它的描述。它是规定性的。
科学像一张不断更新的地图,它不宣称自己是领土本身,只是根据不断深入的勘探来修正地图,使其能更精准地指导我们 navigating 现实世界。它是描述性的。
附表:两种知识体系的本质差异
维度 | 自然哲学 | 科学 |
认识论基础 | 权威、理性思辨 | 经验观察、实验 |
方法论 | 定性描述、目的论解释、分类 | 定量分析、数学化、机制性解释 |
真理观 | 绝对、永恒、静态 | 可错、暂定、动态、可修正 |
验证标准 | 符合权威、逻辑自洽 | 符合观察、实验验证、预测成功 |
知识目的 | 理解终极意义、宇宙秩序 | 描述现象、总结规律、预测控制 |
体系性质 | 封闭、等级化、诠释性 | 开放、网络化、探究性 |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的转变,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场革命。它标志着我们从一個依赖权威和思辨来诠释世界意义的时代,进入到一个依靠证据和理性来探究世界运行机制的时代。科学并非拥有了所有答案,但它建立了一套迄今为止最成功、最可靠的产生可靠知识的方法体系。它不再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而是尽最大努力揭示“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27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