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哲学到科学,观察方法和经验事实的积累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其进步的核心在于:从被动、定性、服务于思辨的观察,转变为主动、定量、系统化且作为理论最终裁决者的实验与观察。
这场进步是科学革命的心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自然哲学时期:观察作为例证(Observation as Illustration)
在亚里士多德等自然哲学家的传统中,观察是重要的,但其地位和方式与现代科学有本质区别。
1. 特点
被动与日常:观察大多是对自然发生的日常现象的被动记录(如物体下落、天体运动、生物行为)。
定性而非定量:关注事物的“性质”“本质”和“目的”(为什么石头会下落?因为它由土元素构成,它的“自然位置”在地心)。几乎不进行精确测量。
服务于思辨:观察的作用是为预先存在的哲学框架或逻辑论证提供例子或证据,而不是用来检验或推翻它们。如果观察与理论矛盾,往往是观察被怀疑或重新解释。
权威化:严重依赖古代权威(如亚里士多德、盖伦)的著作,而非新鲜的、第一手的观察。
2. 经典例子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他通过观察得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是一个基于日常定性观察的合理推论,但他没有(也认为没必要)设计实验去精确测量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和时间。
天文学:托勒密体系是基于大量观测数据构建的,但其目的是“拯救现象”,即用复杂的本轮-均轮模型来使理论符合观测,而非质疑“地心”这一核心哲学前提。
此时,观察被束缚在哲学框架内,无法成为知识进步的独立引擎。经验事实是零散的、不精确的,无法形成能够挑战核心假设的坚实体系。
科学革命时期:观察与实验的彻底变革(The Revolution of Experiment)
16-17世纪,观察和经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其口号是弗朗西斯·培根所倡导的“阅读上帝写就的自然之书”,而非仅仅阅读前人的著作。
1. 从被动观察到主动实验(Experiment vs. Observation)
科学家不再等待自然发生事件,而是创造人工条件来“拷问自然”(Putting Nature to the Question)。这剥离了无关因素,让现象在纯粹、可控的状态下显现。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稀释重力,精确测量时间与距离的关系)、罗伯特·波义耳的气泵实验(创造真空来研究空气的性质)。
2. 从定性到定量(The Quantitative Shift)
结合数学工具,对观察结果进行精确测量。数字和测量成为了新语言。例如第谷·布拉赫空前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开普勒利用这些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的数学规律(椭圆轨道);伽利略测量距离与时间平方的关系。
3. 工具的革命(The Instrumental Revolution)
感官的延伸:望远镜(伽利略)、显微镜(列文虎克)、气压计、温度计、精密钟表等新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和精度,揭示了全新的世界(木星的卫星、细菌、真空)。
工具提供了客观标准:温度计提供了“热度”的客观测量,取代了主观的“冷热感觉”。
4. 经验事实成为最高仲裁者
一个理论正确与否,不再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或古代权威,而在于它是否与系统性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相符。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同时解释天上(月球、行星)和地上(苹果下落、潮汐)的观测现象。
5. 公共性与可重复性(Public and Repeatable)
实验结果被记录下来,并要求他人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验证。这促进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知识的公共积累,打破了知识的秘密性。
现代科学时期:系统化与制度化的经验(Systematized Experience)
现代科学将科学革命时期的方法制度化、系统化,并推向了极致。
1. 专业化与分工:观察和数据收集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科学家在特定领域(粒子物理、分子生物学、天文学)进行。
2. 技术的极致发展:观察工具从显微镜发展到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哈勃空间望远镜、引力波探测器(LIGO)。我们不再只是“观察”,而是在“数据挖掘”。
3. 大数据与统计:经验事实的积累达到了海量级别,需要依赖强大的统计学和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数据(如基因组学、气候科学)。
5. 严格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包括提出假说、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同行评议在内的完整研究流程。经验事实的积累和评估是在一个高度规范化的框架内进行的。
总结:观察方法、经验事实的角色变换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经验事实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它从一个被哲学思辨所支配的“配角”,转变为一个能够生成、检验、证实和推翻理论的“主角”。这场“以经验为基础”的革命,结合数学语言的运用,使得人类知识摆脱了纯思辨的循环,走上了可检验、可纠错、可积累的坚实道路,最终导致了人类认知能力的爆炸式增长。
特征维度 | 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 | 现代科学(Modern Science) |
核心活动 | 观察(被动) | 实验(主动干预)+ 观察 |
数据性质 | 定性描述(“较重”“较快”) | 定量测量(质量、速度、精确时间) |
角色地位 | 服务于哲学思辨,提供例证 | 理论的基础、检验标准和最终裁决者 |
依赖权威 | 依赖古代文本和哲学权威 | 依赖可重复的实验事实和当前数据 |
技术工具 | 主要依赖感官(眼、耳、手) | 复杂的仪器(延伸感官,提供客观数据) |
知识积累 | 零散、个人化 | 系统化、公共化、可累积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270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