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盛国光教授作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材,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优秀重点学科带头人,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胆类疾病的中医药现代化诊疗及运用多有心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多次。本书包含典型案例、用药特色、诊疗过程、经验总结与评述等内容,对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肝胆类疾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指导全国各地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医学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学习使用,使医、教、研相互促进,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经验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整理了盛国光教授治疗各类肝胆疾病的临床经验,内容涉及医家传略、名医传承、学术特色、医论医话等四个部分。集录了盛国光教授求学、行医、科研、临床五十载的心得体会,侧重于对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总结了其治疗肝病理法方药的总体思路,而且阐述了治疗不同种类肝病的具体经验,同时还列举了临床验案以供参考。通过总结盛国光教授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有助于进一步继承学习盛国光教授在肝胆类疾病中的临证辨证用药思路和处方风格,弘扬盛国光教授的学术思想,指导各地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医学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中医临证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
盛国光,男,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11月出生于中医世家,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湖北省中医院重点专科肝病科学术带头人,湖北中医名师。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2项,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199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中医百杰”,1996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200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 录
医家传略1
家学渊源3
青春年华10
从医之路15
科技攻关21
学科建设24
喜获硕果27
学术特色29
用“和”的理念指导中医临床辨治
3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规律:毒、痰、瘀、虚37
审察病机,强调整体,注重脾胃39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视肝病的调养41
名医传承45
名师授业,传承岐黄47
杏林风采,薪火相传67
桃李满园,芝兰绕阶82
著作简介91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93
中医肝胆病学94
肝病免疫学95
肝炎学大典96
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97
不孕不育证治98
医论医话9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临床辨治探析101
用“和”的理念养肝护肝103
小柴胡汤和法运用发微106
论痰瘀相关111
中医体质学说与肝病临床辨治117
中医肝病临床辨治思路探析1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126
肝纤维化的临床辨证论治129
论《黄帝内经》之养生观131
盛国光教授治疗肝病经验探析137
盛国光诊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141
重型肝炎的中医证治浅识145
肝炎黄疸辨治刍议148
阴黄理论的形成与证治探讨150
基于“湿温”探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154
民间草药土三七与肝窦阻塞综合征157
病毒性肝炎黄疸的机理、诊断及治疗165
盛国光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172
盛国光从“土壅木郁,痰瘀互结”分期论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176
盛国光教授从肝论治顽固性失眠临证经验181
临床与实验研究185
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及其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187
海珠益肝胶囊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的影响197
海珠益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201
海珠益肝胶囊对HepG2215细胞Fas、Bax、Bcl2的影响204
海珠益肝胶囊治疗HBV前C区基因突变患者的疗效观察210
海珠益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影响212
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PRL、ACTH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215
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Th1/Th2细胞的调节作用220
海珠益肝胶囊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224
海珠益肝胶囊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225
海珠益肝加味方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228
海珠益肝加味方对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LPS/TLR4信号途径的影响231
海珠益肝加味方对刀豆蛋白A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236
海珠益肝加减方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241
海珠益肝加味方对乙型肝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246
中医辨证疗法对NAFLD大鼠肝功能的影响250
中医多法治疗对NAFLD大鼠脂质过氧化及病理影响的研究254
中医辨证治疗对NAFLD大鼠血脂等影响的实验研究260
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265
探讨慢性肝炎转为重症肝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269
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干预措施274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HBV基因点突变278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280
52例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研究28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287
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F蛋白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动态变化289
中医药治疗精液异常所致男性不育症92例292
丹山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294
活血化痰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296
活血化痰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脂肪因子的影响299
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304
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308
盛国光老师中医治疗免疫性肝病疗效探讨312
基于数据挖掘的盛国光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用药规律分析319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盛国光治疗慢性肝病用药规律327
验案精选337
积聚339
臌胀349
黄疸350
肝着(肝著)354
胁痛365
肝癌374
肝癖377
胆石症385
虚劳387
呃逆389
胃痞390
不寐393
白涩症405
口疮406
瘿病407
不孕症408
绝经前后诸证415
带下病417
痛经418
崩漏420
不育症422
创新成果425
大事记433
总 序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发展,并得以很好地传承。因此,要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与发掘工作。近些年来,很多业内人士已经清楚地看到,中医药文献与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值得大家重视。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积淀、传承、演变并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公认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医学术流派特别是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作为中医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的关键。湖北省(荆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文化积淀深厚,药物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和规律。
荆楚医学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是荆楚医药学研究的开端。到了商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发展,出现了具有个别性、自发性的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前期积累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医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竹简包括《脉书》《引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其出现的时间早于《黄帝内经》。毫无疑问,这些著作为《黄帝内经》的成书做出了贡献。晋唐到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荆楚医学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王叔和、庞安时为代表的名医大家。王叔和精于脉学,整理编次了《伤寒论》,庞安时提出寒温分治,两人对《伤寒论》都深有研究。明清时期是荆楚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临床大家万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此外,还有本草学家刘若金、“戒毒神医”杨际泰、内科名家梁学孟、制药名家叶文机(他开设了知名药店“叶开泰”)。近现代,荆楚地域更是名医辈出,有倡导扶阳的王和安,有内科名家蒋玉伯、张梦侬、熊魁梧,有与哈荔田有“南黄北哈”之称的妇科名家黄绳武,有伤寒名家李培生、洪子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当代的名医名家,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荆楚地域中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荆楚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研究既有必要,也有可为。
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勾勒出从汉水流域至长江中段荆楚医学从源到流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从东汉末年到明清的荆楚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延续至今,一代代中医名家学术相承赓续,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当代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的挖掘,系统而深刻地梳理出荆楚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亦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贡献,也为全国各地中医流派整理、发掘研究做出了示范。本丛书适合中医医史学、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临床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者阅读。
书将付梓,先睹为快,不揣粗简,乐而为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石学敏 2021 年 7 月于天津团泊湖畔
前 言
盛国光,男,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湖北鄂州人。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湖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领导者,湖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肝病肝肾论治重点研究室主任。
盛国光教授少时在中医学院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苦读,1977年高考时以第一志愿被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录取。1978年3月进入湖北中医学院开始学习,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留校在附属医院(现湖北省中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1985年转入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后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来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6本,发表及交流学术论文50余篇,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6名。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12项,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负责人。199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中医百杰”,1996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2007年6月担任湖北中医学院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同年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012年12月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2月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盛国光教授从医四十余年,热爱中医事业,勤勉治学,严谨求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应用经方诊治肝病、内科杂病及妇科杂病。本书集录了盛国光教授求学、行医、科研、临床四十余年的心得体会,侧重于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还列举了临床验案以供参考。全书主体分为“医家传略”“学术特色”“名医传承”“著作简介”“医论医话”“临床与实验研究”“验案精选”“创新成果”等方面。
“医家传略”主要介绍盛国光教授的成长经历及从医之路,以时间为序。“学术特色”介绍了盛国光教授倡导、崇尚的学术理念,探索的辨治规律以及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学术特点。“名医传承”主要介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盛国光传承工作室及盛国光教授所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著作简介”介绍了盛国光教授代表性著作的主要内容。“医论医话”与“临床与实验研究”则介绍了盛国光教授的科研成果及临床研究,收录了盛国光教授及其学生的代表性文章。“验案精选”分别从肝病、内科杂病及妇科、男科杂病等病种中,选取盛国光教授临床诊治患者疗效颇佳的医案,每篇医案系统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证候变化,并对处方的用药思路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期为读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创新成果”记录了盛国光教授的发明专利、理论成果、经验方、院内制剂及所获得的奖项等。“大事记”则是对盛国光教授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时间为序进行了系统梳理。
本书在整理编写过程中,得到学校及医院等领导、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可供中医师及中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编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4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