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大音希声:一位免疫学家的中医药大学校长对31位名老中医的访谈

已有 910 次阅读 2025-8-25 18:2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微信图片_2025-08-25_180030_218.png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的著作——《大音希声·与名老中医对话》,于2022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以及其他深刻而又疑难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既立足于当下,又展望于未来,为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引发深入思考,为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内容简介

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与31位名老中医围绕中医药教育、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动访谈,直面问题,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老一辈中医药人的深刻体悟和深邃思考。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会吸引更多的非中医药界人士来关注中医药,对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收录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与31位名老中医访谈对话共30篇,通过与中医大家直面对话,简明扼要的讲出了中医传承创新的大道理,不仅中医药专业人士有用,而且对普通读者理解中医药有帮助;讲出了中医药的学术和技术性内涵,容易理解学习,对于年青的学生和中医自学者很有帮助;不仅谈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而且同样强调到人才培养的政治性,即医德是成为大医的决定因素,而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作者简介

长期从事免疫系统发生与发展的研究,并利用系统免疫的研究技术,开展疾病机理和相关药物开发的研究。从2013年进入中医领域后,利用其免疫学研究的优势,开展了中医体质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子标记及其调控网络研究,鉴定出了一系列中医体质和慢性胃病脾虚证相关的RNA、蛋白质和肠道菌群标志物,部分揭示了中医体质和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担任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

学者推荐

细读这数十位中医界名老专家的意见建议,无一不是基于厚重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思考,对于今日研究如何发展好中医药事业,办好中医药教育,推广好中医药服务,确实大有裨益。借助这些名老专家“智囊”作用的发挥,相信业界同仁定能精准“把脉问疾”,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政策,尽快使中医药事业达到“阴平阳秘”“元真通畅”的境界,从而更好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一向认为,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还有人文内涵。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存亡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因此,本书的意义也就更显得重大深远——为中医药事业寻找一条发展正道,亦是为中国文化发展寻找正道,诚可谓功德无量。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楼宇烈

著作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皇古义,融汇新知  陆广莘 /1

二、成为大医,医德至关重要  贺普仁 /33

三、医靠药治,药为医用;当前中药尤须秉承传统,尊重古法  金世元 /41

四、针灸宜立足《灵枢》,参照《素问》,以经解经,验之临床  张士杰/ 55

五、学好中医,要奠定《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基础,确立中医思维方式  路志正 /67

六、中医传承注意两个问题:共享资源,防止老化  陈大启/ 85

七、中医根植于中华文化,国学要自信,教育要改革  邓铁涛/ 103

八、中医理论,立足经典;学好经典,训诂  李今庸/ 119

九、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医文并茂,包容创新  李 鼎/ 133

十、中医事业:全面认识,要有感情;中医教育:志不立,智不达  颜德馨/ 155

十一、中医传承,临床疗效是根本目的  朱南孙 /175

十二、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朱良春/ 187

十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的成材之路  孟景春/ 205

十四、培养运用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人才是办中医药大学立身之本  周仲瑛/ 223

十五、河图洛书,大道至简;针灸方药,治法灵活  刘文利 /245

十六、临床实践,创新源泉;中医传承,任重道远  李振华/ 261

十七、中医教育:注重传统文化修养,从娃娃抓起  张学文/ 277

十八、中医院校应以培养中医生为主,目前危机主要是传承乏师  郭子光 /297

十九、“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根本  王子瑜/321

二十、中医教育要先中后西,中主西随  许润三/ 339

二十一、爱中医、爱学生,搞好中医教育需要奉献  陈彤云 /351

二十二、中医疗效提高从感性的诊断开始,治疗手段从实际需要出发  唐由之 /371

二十三、立足国学,走向科学;根植传统,服务临床  李济仁、张舜华 /389

二十四、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临床丰富完善理论  颜正华 /401

二十五、道地药材,国家统筹、规划种植;尊古炮制,口传心授、实际操作  高殿荣 /411

二十六、与时俱进,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一部分  吴咸中 /447

二十七、借鉴辨病,充实辨证;学好哲学,深化辩证思维能力  张 琪/ 469

二十八、大医必有大德,大德方成大医,民族医亦如是  苏荣扎布/ 487

二十九、中医本色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保障  张绍重 /497

三十、一徒多师,学生超过老师,才能一代比一代强  费开扬 /523

后记

前 言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上一位非中医药专业出身的校长。2012年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把我选上,于2013 年1 月24 日正式任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我为中医药事业服务的历程。

其实,我跟中医药结缘早在童年开始。那年我7岁,得了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持续发烧很长时间,几乎是命悬一线。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挽救我的生命,一边带我去西医院打针(记得主要是庆大霉素)和遵医嘱吃西药,一边带我去看中医。通过服用中医开的汤药,帮助病情的缓解。特别是在病程的后期,主要是靠中医调理,我的身体才逐步恢复过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中医药的疗效,更加让我感受到给我治病的老中医江心镜大夫的高尚医德。正是这次生病得以治愈,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中医药美好印象的种子。1981年高考时,我出于想研究中药的理想,报考并被录取到了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学习。1985年考上公费留学,被选派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选择了免疫学作为我攻读博士的方向,目的就是想通过研究免疫学,来解释或阐发中医药治病、调理的免疫机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博士后和在圣地亚哥制药公司工作期间,分别从事免疫相关疾病与药物研发工作。1996 年回国,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后,尽管我研究的主线是围绕人的免疫系统起源与演化而开展的,但是,还不时把免疫学与中医药结合起来研究。所有这些生活、学习和研究经历,都在为我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打着基础、做着初步准备。

在我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前,坚定我中医自信的人,除了我家乡江西鄱阳著名老中医江心镜大夫外,还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周仰贤先生。我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期间,有幸认识周仰贤老先生,他是“理学开山”北宋周敦颐的后人,与周恩来总理、鲁迅(周树人)先生同宗。他传授我《周易》的知识,讲述了他自己怎么跟南京徐养浩老先生学习中医,以及学习《周易》《大六壬》《梅花易数》等的体会——徐老对他的易体医用学术体系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老先生还给我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他在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的经历,以及后来回到老家杭州工作的往事,这些史料讲述让我了解到当时中医药界的各种学脉渊源与交往关系。在向周老先生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帮助他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周易辨似》。通过与周老先生交往,去他杭州家里请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除此之外,我还通过我的一位博士后,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赖世隆教授合作,研究了中医体质学与免疫遗传学的关系,并于2007 年在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Medicine(《替代与补充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我们合作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该杂志主编的点评,并被韩国传统医学研究院邀请,参加了与中医体质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做了相关学术报告。正是在这个大会上,我有幸认识了同时被邀请参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有这些经历,让我坚信中国中医药事业必将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任起始,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从外行入门、从学生做起,通过广泛请教学习,深入探索实践,尽快使自己成为大家信任的大学管理者。正是基于这种设想,我在上任之初,就通过在教工餐厅和学生食堂,与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学习交流,走基层的群众路线,来了解学校各层面的真实情况,以及老师和学生的想法与期待等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我在学生食堂有幸认识我校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邱浩老师。在我向他表达我想去一一登门拜访当时所有健在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时,他欣然答应帮助我安排联系。正是他的热心帮助和精心安排,使我在上任后年就完成了几乎所有计划中的访问,为此书的成稿奠定了基础。

当我开始对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拜访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我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传承与创新、医疗服务等问题或领域,做了广泛的先期预调研——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自身的情况,从而,我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访谈提问备选话题。我把这些问题系统地梳理,归类整理成我准备向各位中医药专家请教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培养能用中医思维治病的、合格的中医?如何培养一支既懂中医理论,又懂中医临床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如何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入院校教育中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2. 学术研究方面:如何做好中医经典的传承和挖掘工作?如何开展中医药学术的创新研究?如何开展中医药的临床评价研究?如何用中医药的手段解决当代的医学难题,勇攀医学高峰?如何推进中药特色研制与审批工作?

3.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方面:如何为学好中医药知识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医药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的故事?如何通过对经典的传承和创新,找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挖掘其深邃的智慧?

4. 其他需要明晰的问题: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如何制定好中医药卫生经济政策,使中医药能良性发展?如何发现、评价、用好民间中医这支队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生力量?等等。

这些问题,当时都在我的访谈中,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真诚地希望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的对话中,知道名老中医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其中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在近期出和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中体现出来,表明这些名老中医的真知灼见。由于各位名老中医的成长路径不一,学术传承各异,这些名老中医对于同一问题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或是完全相左的意见和观点;有些观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佐证,个别建议或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出于对各位专家的尊重和历史事实的保存,我都如实地呈现给各位读者,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感受或答案。所有这些就是在完成这些访谈七年多之后,我仍坚持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访谈的内容出版的根本原因。希望此书能给大家带来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为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代,贡献我作为一个大学管理者应该贡献的力量,这也是对那些为我走到中医药界、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无私帮助的人的一种回报。

徐安龙

2021 年10 月

北京陈大夫:读书感悟

本以为提炼这本书的内容,花费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可实际上,从太阳正午开始,一直到夜幕沉黑,我连晚饭都没顾得上吃,整整花了七八个小时才搞定。仅仅是快速浏览、精选文字就如此耗时,可想而知,徐校长当初采访那些中医界的老专家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后续整理老师又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认为这本书无论对于后世研究中医中药发展的医者,还是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有着极高的价值。我强烈建议,无论是中医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和中医感兴趣的爱好者,都读一读这本书,它能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当下中医发展的现状,以及各位中医大家的深刻思考。书中提到的诸多中医问题,都非常尖锐且一针见血,有些是中医特有的问题,有些则是医学领域的通病,比如科研论文的发表、实验与毕业的关联、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在中医和西医中都普遍存在。

书中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位专家,首先是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吴咸中教授。郭子光教授提出的一些问题十分切合实际,比如中医疗效的不确定性。在课堂上,我常听老师说给病人尝试着用了中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但这种说法总让我觉得不太靠谱。就像我们吃退烧药乙酰氨基酚,大概率知道吃了就能退烧,可中医疗效不确定,拿病人做试验,病人怎能接受?医生对药效没把握,首先就会影响患者的信任。

还有中药的使用不便问题,早在本科我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除了少数退休人员,大多数人连吃饭时间都紧张,更别说花时间煎煮中药了。这种不便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使用,并非大家不愿尝试中医,而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此外,郭子光教授还强调了中医自信的问题,坚持以中医为主导的观点,我深以为然。但是现实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例如为了好就业、好发论文,不少中医院校开设西医专业,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提高门诊量。但如果一味追求这些,而忽视了中医的核心地位,那中医院校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呢?就好比一直孝顺父母,突然被告知他们并非亲生父母,那种关系的错位感就如同中医院校失去中医特色一样。

目前中医教材有待完善,编写艰巨,有临床实践者参与会更实用。我上课就遇到过理论扎实但缺临床经验、讲课枯燥的中基老师。郭教授等还提到硬性标准与毕业的关系,人有惰性,背诵经典条文对学中医重要,但考试不涉及就少有人主动去背。学校可设每年两到三次背诵检测,公布通过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过这需要各中医院校统一标准,否则个别学校提高要求,学生在就业升学中会处于劣势。比如今年北中医博士学制改四年,若其他院校还是三年,北中医学生就业就可能面临压力。

另外,中医科研应该聚焦临床,确立统一的标准和基本方法,不能各说各话。中医经典著作中对病症和治疗方法都有明确记载,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确定疗效标准,避免治疗过程中的盲目尝试。

再谈谈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吴咸中教授,在撰写相关文章时,我写到第15个教授的观点时,文章字数就已超过5万字,而微信一篇文章最多只能发5万字,我不得不反复删减,最终在接近5万字里容纳了30位教授的观点,写完后感觉整个人都快虚脱了。如果大家能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就如同读了一篇博士毕业论文。文章太长,所以大家点赞、收藏并转发到朋友圈,日后慢慢研读最方便。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极具价值,历久弥新。

我读这本书已经是第二遍了,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书中观点多是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而我们大多数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书中的某些观点。最好在生存无忧的基础上,再去深入探讨某些理念,先谋生再谋爱。

同时,这本书也揭示了中医界的一些现实问题,撕下了某些“皇帝的新装”,让我们看到中医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无所不能,它有疗效,但也并非包治百病。

吴咸中教授作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家,观点十分中肯。中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自我设限,很多中医从业者过于强调自己的中医身份,排斥西医手段,而患者也存在类似的观念,认为中医就应该是传统的把脉、开方,一旦中医采用创新手段或西医技术,就会遭到质疑。徐校长在书中也多次强调这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新的理念。很多时候,中医治疗理念早已创新,患者的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值得关注的是,在大胆采用新兴技术的同时,中医务必坚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以增强疗效。

吴咸中教授还提出,中医要振兴,不必好高骛远,不要陷入虚无主义。只要把手头的病看好,用科学的理念治疗每一个病例,形成标杆,自然会有更多人效仿。先从具体病症入手,研究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分析对哪些病人效果最佳,哪些无效,再考虑改进药物剂型,提高疗效的稳定性。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自然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专病专方上有突出疗效的中医人才,中医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徐校长对吴咸中教授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思维清晰,研究疾病和方剂时严谨缜密,这种理性思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总是停留在虚构的想象中,而应该关注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关于中医院西化以及中医学生是否要学习西医的问题,我同意很多教授的观点,从现实角度出发。不能把事情理想化,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如今综合性医院里中医科数量有限,容纳的医生岗位也少,中医学生仅靠开方很难满足就业需求,还需要具备全科能力,到其他科室工作。所以,学习西医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现实所迫,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

后面还有很多专家的观点,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我在撰写时前面部分写得较为详细,后面稍作简略,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且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现给大家。最后,我强烈推荐大家购买这本书来阅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特别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更应该读一读,民间中医爱好者以及对中医发展感兴趣的人也不容错过。徐校长脚踏实地进行实地调研,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他为大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接下来,我还会在公众号上不断更新我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以及我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的感悟和想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8-25_180058_493.png

精彩选读

0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9076.html

上一篇:滇西行(8):重游虎跳峡
下一篇:滇西行(9):拉市海湿地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8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