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解析科学实践中的整体论与还原论

已有 726 次阅读 2025-7-29 21:31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 世纪下半叶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兴起以来,还原论方法就常被一些人贴上“科学主义”的标签,有些学者提出“超越还原论”,认为从还原论到整体论是一种“绿色的范式转换”。但是“超越还原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对事物的科学探究,实则不可能。概言之,分析与综合、还原与整体在科学研究中是互补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时机。

什么是整体论?

“整体论”(Holism)一词由斯穆茨于1926年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创用,他强调学科分化已造成物质、生命和心灵之间的巨大鸿沟,应以整体论作为思考世界的新取向。

“整体论”是一种关于整体的“理论”吗?显然不是。“理论”在强意义上是指建基于统一概念之上的命题体系,能接受经验检验并具有预测力。事实上,“holism”只是弱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即一种关于整体或以整体的视野来看待和处理对象的哲学立场,包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此意义上,延续400多年的经典科学传统可称为“还原论科学”,而20世纪以来的一些整体主义取向的“新科学”,如复杂性科学则被冠以“整体论科学”。

当代整体论发展迅猛,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还是哲学等人文学科,整体主义进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引领着学科的变革方向。这正如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时的感言,“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20世纪以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论、复杂性科学、认知科学、生态学等科学前沿均是推进当代整体论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还包括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整体主义路径的拓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乃至错综复杂的各种整体论:如生物整体论、生态整体论、系统整体论、心灵整体论、心理整体论、语义整体论、有机整体论、理论整体论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有句充满智慧的箴言,“不可能只认识部分而不认识整体,同样的也不可能只认识整体而不具体地认识各个部分”。其睿智在于指出了整体与部分总是处于相互关系中。

对于整体论思想,首先要区分“绝对整体论”与“相对整体论”:前者只承认整体,甚至把整体等同于宇宙全体或“一”,取消部分与组分的存在;后者把整体视为基于相互关联组分之上的整合,整体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相对性。

可见,科学意义上的整体论均是相对整体论。但相对整体论又有强弱之分,强(相对)整体论要比绝对整体论弱一些,它反对分割,但承认整体边界的存在;弱(相对)整体论是指接受整体边界,接受整体指导下的分割。

通过以上区分,我们发现弱还原论与弱整体论完全可以兼容,真正对立的是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前者取消了部分,后者消除了整体。在强整体论者那里,觉得对象是一个整体,绝不能分割,只能采取整体方法来应对。这其实没有看到不同层面的“整体”并不一致。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甚至需要还原论方法才能揭示出整体的一些特质。因为没有精确的科学还原论探究,我们对宇宙这个“整体”的理解,至今也许还处在神秘主义的感悟之中,永远只有朦朦胧胧的世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世界。

什么是还原论?

1951年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首次提出还原论reductionism一词,之后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扩张。最新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还原论定义为:“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从超越还原的角度以及更为广阔的思考视野来看,还原论应被区分为两种更为基本的形相:一是方法论形相,即“还原论方法”,这一形相奠定了经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这一层面导致了“理论的还原”与“解释的还原”,其核心是 “reduction”;另一形相为本体论形相,即“还原论信念”,认为世界是由可分的个体构成的,高层次事物由低层次事物构成,“组成的还原”可归入此类,其核心是哲学意义上的还原主义“reductionism”。

什么是还原论方法?通常意义上,“还原或还原作用是指事物和原因的可分解性。”这一方法坚信我们可以(也只能)借助部分来把握整体,只有把部分搞清楚了才可能真正把握整体,认识了部分的特性就可以得出整体的特性。近代科学意义上还原论方法可追溯到笛卡尔与培根。笛卡尔确立了由四条规则组成的正确的“思想途径”,可提炼为四个自上而下的分析演绎的步骤1。培根则从经验论的角度提出了由下而上的综合归纳,以建立一列循序升进的阶梯。

1 笛卡尔的思考途径与分析步骤

笛卡尔的四条规则

对应的四个步骤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①区分出所研究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划分出不同的方案。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②将每一情况分解成最简单的子问题。

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③解决每一情况的子问题,使它从较简单的上升为较复杂的。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④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只将确切无疑的、清楚明白的原理作为出发的前提。

从还原角度来看,自上而下的演绎分析与由下而上的归纳综合在形式上迥然不同:一个强调理性逻辑的重要性,一个注重原始的经验,但二者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却殊途同归。他们都认为,认识部分就可以把握整体。牛顿最终在科学上对二者进行了综合,建立了基于还原论方法原则之上的分析与综合、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假说—演绎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所普遍遵循。

还原论科学方法的历史轨迹表明,占据还原论方法主导地位的是分析、分解与还原1):首先把对象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对象孤立,与环境相隔离;然后把对象分解为部分,由高层次的复杂问题还原为较低层次问题直到还原为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最后,用自下而上各层次问题的逐步解决替代对高层次复杂问题的解答。

微信图片_20250729212220.png

1 还原论方法

还原论方法创造了近现代科学40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功,“把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再按逻辑顺序进行安排”这一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它在发展科学理论和实现复杂技术项目中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经验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经历了还原式的学科分化过程。

什么是还原论信念?19 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 (Von Helmholtz.) 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卡普拉 (Fritjof Capra) 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 18-19 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机器的观念所取代,宇宙被视为一部复杂的“钟表机器”。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因此,还原论信念是人类解释复杂整体的一种必要的世界观;还原论方法是人类应对复杂的一种重要手段。

卡普拉在批判还原论时指出:“这种还原论态度根深蒂固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之中,以至于经常被看作是科学的方法。其他科学也接受了这种古典物理学的力学观和还原论,把它们看作是对实在的正确描述,并以此来构造自己的理论。每当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希望自己是科学的,他们总是自然地转向牛顿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这段卡普拉的批判所揭示的事实背后,恰恰表明了科学对还原论的强烈依赖性,还原论方法是一种虽然有限但却有效的人类简化复杂问题的方式。这里,我们要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强还原论与弱还原论的区分。

强还原论根植于还原主义的绝对性理想,把对象整体完全归结为部分,认为世界“不过是”“无非是”某一基本建筑砌块或几条简洁的基本规律,其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分解。弱还原论则没有前者的“自信”,只承认世界是可以通过基本规律来解释的,整体可以分解为部分,但部分的砌合物不再是原来的整体,其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综合。弱还原论重视整体的存在,面对世界这样一个各部分紧密相联的巨大复合体,认为“我们不能原原本本对付它,而是不得不将其简化为某些我们能分别考察之的分离领域。”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明确地指出人类思维的割离本性:“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不仅思维如此,而且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还原论主要作为一种手段,而整体论则主要作为一种目的。温伯格指出,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主要通过还原论的方法所取得。当然,对事物的“过度还原”、无穷后退不但在科学上不可能,而且在哲学上也会遭到批判

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相辅相成

在科学实践中,整体论与还原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涌现特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宏观行为;而还原论则侧重于将系统分解为基本组成部分,深入探究其微观机制。两者的整合,是应对复杂系统挑战的未来发展趋势(图2-3)。

从本质上看,还原论与整体论是融贯的。因为还原论以世界的“层次性”为基础,而层次理论中包含的“时间维度”则可以过渡到整体论,通过世界的层次理论可以把二者贯通起来。在整体论得到重视和应用的学科中,还原论方法已经退居背景之中并作为基础而存在,因为一方面新科学研究仍不能离开还原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还原论方法也体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割离”本性。

微信图片_20250729212141.png

微信图片_20250729212213.png

表2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比较与互补

观点/方法论

整体论(Holism)

还原论(Reductionism)

互补与争议

方法论基础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质

侧重于分解为基本部分

两者相辅相成,但视角不同

跨领域应用

科学、哲学等

科学、技术、工程等

广泛应用,体现不同研究视角

科学实践

理解整体行为和涌现特性

深入探究微观机制

常相互补充,但也存在方法论争议

对复杂系统的理解

宏观视角,理解整体行为

微观视角,探究细节机制

整合两者,更全面地理解系统

未来趋势

与还原论整合

与整体论结合

形成更全面、深入的方法论体系

 

表3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领域

整体论应用

还原论应用

两者如何互补

生物学

生态系统研究,理解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

生态系统与分子层面的研究相结合,全面理解生命现象

物理学

量子力学中的整体性质研究

粒子物理学,研究基本粒子

从整体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

经济学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考虑整体经济环境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

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制定更有效的经济政策

方法论基础:整体论和还原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整体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质,认为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还原论则侧重于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基本组成部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机制。

跨领域应用:整体论和还原论在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整体论在理解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和涌现特性方面更具优势,而还原论则在深入探究系统的微观机制方面更为擅长。

科学实践中的互补与争议:在实际科学研究中,整体论和还原论常常相互补充。然而,两者也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议和选择困境。如何在具体研究中平衡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视角,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对复杂系统的理解:整体论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视角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和涌现特性,而还原论则提供了从微观层面探究系统细节的方法。整合两者,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未来方法论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整合整体论和还原论,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法论体系,是应对复杂系统挑战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整体论与还原论在科学实践中的互补性和争议性。两者都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进行权衡和选择。未来,整合整体论与还原论,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法论体系,将是应对复杂系统挑战的关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5735.html

上一篇:怎样理解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关系?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412):戏水饶家河
收藏 IP: 111.122.191.*| 热度|

3 郑永军 王涛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