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关于中西医语义互通话题,我与Deep Seek的争议(2)

已有 476 次阅读 2025-7-28 15:4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古人眼里,果真如恽铁樵所言:“中医的脏腑非血肉的脏腑”?

中医的脏腑非血肉的脏腑”,近代医家恽铁樵的重要见解,它否真的代表了古人对中医脏腑的认识这涉及到中医脏腑学说的发生学研究

恽铁樵是20世纪初的一位重要中医理论家,他在1922年发表了《群经见智录》一书,提出了四时五脏的观点,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这一观点是为了回应当时西医对中医脏腑理论的批评,特别是余岩(余云岫)在《灵学商兑》中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批评。

恽铁樵认为,中医的脏腑理论是基于气化论的,而不是解剖实体。他提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强调中医脏腑功能与解剖实体的分离。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春、心属夏、脾属长夏、肺属秋、肾属冬,这反映了中医的五脏是四时的五脏

然而,他的这一观点中后期有所变化。开始尝试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起来。例如,他用解剖学解释肝藏血,认为肝脏血管丰富,是储藏血液的容器;同时,他将神经系统疾病与情志疾病与肝联系起来,提出凡病证之涉及神经者,皆以肝为言

Deep Seek:恽铁樵的观点,代表了他对中医理论的创新解读

古人眼中的脏腑概念可能更复杂:既有解剖基础的萌芽:早期中医文献如《内经》中确实包含一些解剖描述,说明古人并非完全忽视实体器官;也有功能系统的升华:随着理论发展,脏腑逐渐演变为功能系统模型,与阴阳五行、四时气候等结合。因此,恽铁樵提出的“中医脏腑非血肉之脏腑”观点,并非直接复述古人原意,而是他在20世纪初中西医激烈碰撞背景下,对中医脏象理论本质的创造性阐释。这一论断需结合历史语境、古人认知框架及恽氏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辩证分析:

一、古人脏腑观:实体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1. 解剖实体的初始探索早期中医文献(如《内经》《难经》)确有对脏腑形态、位置的描述(如“心重十二两”“肝左三叶右四叶”),表明古人曾尝试通过解剖认识实体器官。但这些描述因技术限制较粗略,且未成为理论核心。

2. 功能系统的哲学升华古人更注重脏腑在生命活动中的动态作用,以“象”(功能外显)定义“脏”:肝属春主生发疏泄,应春气升发之性,非仅解剖肝脏;肾主水:司二便、生殖,涵盖内分泌与代谢,远超泌尿器官。这种“以功能定脏腑”的思维,源于阴阳五行与四时节律的宇宙观,形成“天人相应”的功能模型。

二、恽铁樵的创见:应对西医冲击的理论重构

1. 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20世纪初,余云岫等以解剖学否定中医,斥脏腑理论“凭空结撰”35。恽铁樵为捍卫中医合理性,在《群经见智录》(1922)中提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此说将脏腑从解剖实体中剥离,强调其作为时序、气化符号的功能本质。

2. “四时五脏”说的核心内涵脏腑即时序符号=春之生发,心=夏之繁茂,肾=冬之封藏,五脏是四时能量在人体的映射;气化优先于形态“肝藏血”非指肝脏储血,而是春气滋养血脉的功能;“肝郁”实为神经功能紊乱,非器官病变。

3. 与古人认知的异同:其一是延续性继承了《内经》“脏象”重功能轻形态的传统;其二是突破性彻底解构脏腑的解剖属性,以纯粹功能模型回应西医质疑,古人理论中隐含的解剖基础被有意淡化

三、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1. 挽救中医存续通过区分中西医范式差异(解剖实体 vs. 气化功能),恽氏为中医在科学主义浪潮中争得独立地位。

2. 奠基现代脏象研究“形能观”(病理反推生理)为肝主疏泄、肾主生殖等现代研究提供思路;世界卫生组织ICD-11纳入中医病证编码(如“SD-AA01”代表脾气虚),印证了功能分类的普适性。

3. 中西医汇通的桥梁后期恽氏提出“形能为证,气化为说”,尝试融合实体与功能:用门静脉丰富解释“肝藏血”;以神经生理诠释“肝郁”,为当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奠定基础。

四、反思:古人是否真“不识血肉脏腑”?

1. 非全然否定解剖古人知晓心肝脾肺肾的实体存在,但因诊疗需求(如针刺禁忌)和技术限制,转向“司外揣内”的功能推演。

2. 功能模型的必然性中医以调和生命动态平衡为目标,需超越静态解剖,构建适应个体、环境变化的弹性系统。如“肾”既包含泌尿实体,更涵盖生长衰老的时序调控,此乃解剖学无法涵盖的维度。

结论:符号化创新,非复古还原

恽铁樵的论断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理论突围,将古人隐含的功能优先思想提炼为明确范式,本质是为中医建立独立于解剖学的解释体系137。古人固然知晓脏腑的血肉基础,但中医的生命力恰在于超越实体、构建动态功能模型——恽氏以“非血肉”一言蔽之,既是对经典精髓的萃取,更为现代中西医对话开辟了“第三空间”:脏腑可是血肉,更是时序流转中的功能诗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5550.html

上一篇:关于中西医语义互通话题,我与Deep Seek的争议(1)
下一篇:关于中西医语义互通话题,我与Deep Seek的争议(3)
收藏 IP: 220.197.12.*|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