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邓永聪。1962年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肺科门诊主任。
口述时间:2024年 5月28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壹
这一看,让我看到了终生难忘的美景。图纸上画着精美的凉亭,还有流水、假山,是一座建在美丽园林里的医院——这是深圳传染病医院的愿景图!我心想:来对了!这么耗费人力物力打造的医院,将来肯定会成为全国著名的传染病医院。
“我看见一座建在花园里的医院”
成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出诊,他一直告诉我,救死扶伤是一件特别神圣光荣的事情。
1983年,我从汕头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服从分配,到了深圳市传染病医院。第一批分配到医院的医学生只有3名,我是其中一位,还有两名同学分别是余卫业,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傅向东,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肺病三科副主任。
早年间,我有一些同乡在深圳打拼,我从他们口中听闻深圳发展得很快。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刚到深圳,卫生局人事科的科长接待了我们,他信心满满地说,深圳传染病医院将会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听到科长这样说,我更深信不疑,觉得自己来对了。
但当到了医院门口时,我的心便坠落谷底——满眼皆是荒芜景象,泥土味充斥鼻腔,远处还有轰鸣不止的打桩机“咣——咣——”地砸在地上,也砸在我的心里,我感觉自己脑子里一团乱麻。
我正式报到的地点就是工地上的一处竹编工棚。负责基建运营的杨汝培书记从飞扬的尘土中走来,看到我们后顿时眼前一亮,他说:“医院现在正处于基建阶段,要不先跟着我看看工地,一起参与咱们医院的建设?”我晕晕乎乎地被杨书记拉到一旁看图纸。
这一看,让我看到了终生难忘的美景。图纸上画着精美的凉亭,还有流水、假山,是一座建在美丽园林里的医院——这是深圳传染病医院的愿景图!我心想:来对了!这么耗费人力物力打造的医院,将来肯定会成为全国著名的传染病医院。
当下,我就决定再苦再累也要留在这里当医生,亲眼见证它的未来!
“终于等来我的013号工牌”
虽然我决定留下来,但医院尚未正式建立,我甚至都还不是一名住院医生。住哪里?吃什么?成了我所面临的最窘迫的问题。
除了工棚外,配电房就是医院工地上的唯一矮平房,其内有两个隔间,一间放变压器,一间放零散工具。我和另一位同事余卫业找了一张折叠床,就放在工具间挤着睡,算是“安家”了。配电房旁边还有一口井,我们每天就从里面打水出来洗漱。工地里的水井淤泥堆积,还有大量微生物,衣服不管再怎么洗,第二天都感觉黏糊糊的,只能将就穿。神奇的是,在这样充满细菌的环境下,我们也没生病。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深圳就到了雨季。考虑到雷暴天继续住配电房存在安全隐患,领导让我们迅速搬离。恰好这年我弟弟也在深圳工作,于是我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就从工地后山骑自行车到他宿舍打地铺。住了近3个月后,我又找到一间快要拆迁的砖瓦房暂住——总之就是哪里有地方就搬到哪里住,就像“打游击”一样。
居住的问题靠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靠大家群策群力。当时医院的第一门诊楼都还没完善,更别说饭堂了。我们几个人就到了工地后面的机关食堂蹭饭。后来医院才建起了一栋2层小饭堂,没有专职厨师,大家轮流做饭,每个人厨艺都变得精湛起来。
1984年的夏季蝉鸣还未开始,我们医院的第一任院长梁登就踩着自行车来了。梁院长发现我们几个刚毕业的医学生没有地方去,整天从事与医生无关的事情。他说,一定不能荒废了我们大学所学习的医疗知识,于是立马沟通联系,派我们到宝安县人民医院(现深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进修学习。
梁院长来了,我们这群年轻的医生有了学习进修的地方。大家一直进修到1985年3月,传染病医院开始接诊了,我终于等来我的“013号”工牌。后来,梁院长发起了命名征集活动,医院还有了正式的名字“东湖医院”,正如我看到的愿景图一样,这是一个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名字。
贰
遇到疑难杂症,大家就会凑在一起学习、研究。最有趣的是,每次病例讨论前,大家都要翻上一宿的专业书,本子上做满了笔记,次日每个人带着“熊猫眼”,怀着信心参加讨论。
外派学习开启结核科进修之路
1985年3月,当我们正式收治病人的时候,医院只有一栋门诊楼,一楼是门诊全科,二三楼是传染病科。虽然医院的定位是传染病医院,但病种分科并不细,院领导索性就安排我们什么传染病种都看,还安排对患癌病人进行临终关怀。
一开始,医院住院部的医生仅五六名,科室主任也只有一名。最初,我们接诊最多的病症是疟疾,俗称“打摆子”。当时,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深圳到处都是工地,卫生条件不好,蚊虫滋生,无论是菜地还是工地都有大量的蚊虫。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南头的苍蝇,深圳的蚊子”。蚊虫多的地方,疟疾自然也多。
一位菜场的工人得了疟疾,整个菜场均被传染,大量人员送到我们医院。严重的时候,我们一晚上收治了十几名疟疾患者。这样的传染程度并没有吓退我们这群壮志凌云的年轻医生。那时没有N95口罩,我们戴着洗了不知几遍的厚棉纱口罩诊治传染病患者,一点也没害怕。
1985年3月,医院筹备妥当后接收了第一批结核病患者,由深圳市人民医院转诊而来。虽说事先已做准备,但当时诊治、预防感染的手段与现在相比落后一大截,我们没有条件做结核菌培养,只能简单检查患者痰液涂片,没有CT设备只能拍摄X光片。
遇到疑难杂症,大家就会凑在一起学习、研究。最有趣的是,每次病例讨论前,大家都要翻上一宿的专业书,本子上做满了笔记,次日每个人带着“熊猫眼”,怀着信心参加讨论。
1986年,考虑到结核科的专业发展,医院让我加入了首批外派到广州胸科医院进修的医生队伍。从此,我正式开启了结核科进修之路。1995年,时任东湖医院副院长马为民又将我派到了武汉同济医院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支气管镜技术。没想到,这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会给医院带来一个崭新的专业类别,给未来深圳呼吸内镜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大胆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
呼吸道疾病病因复杂,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给患者做胸部X光或CT检查。但结核患者可能不仅有肺结核,还有气管上的并发症,很难单单依靠图像做诊断,这时支气管镜检查就派上了用场。
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介入性的气道检查,让医生直接观察支气管内部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变。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该技术直接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清除分泌物,再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等等。
从同济医院回来后,我带着气管镜技术着手开展呼吸内镜工作。当时医院条件有限,我们将一间工具间打扫干净,就改造成了最初的气管镜室。那间简陋的气管镜室见证了我们医院结核科的发展史,也承载了我从医以来的诸多回忆。
建立之初,我们曾接诊过一起气胸患者,当时他已经60多岁,因为气胸产生了呼吸困难。我们首先采取插管负压吸引的方式为患者治疗了近1个月,气胸并没有愈合,呼吸依然不畅。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我想到了气管镜治疗。我请求肺科主任蔡雄茂,让我试试气管镜代替胸腔镜的方式治疗。蔡主任一直鼓励年轻医生要勇于尝试,他非常支持我的想法。
得到上级首肯,我查阅了很多临床资料,准备充分后,我将病人抬进了那间逼仄的气管镜室。一查,我们发现患者肺部表面布满肺大泡,像“肥皂泡”一样挤在一起。我们就大胆地采用医用粘胶,通过支气管镜喷洒在肺泡表面,轻轻将肺泡碰裂。没想到,患者第二天呼吸就顺畅了,原本无法闭合的气胸破口恢复正常。3天后,患者就出院了。
现在回过头想想,自己真是年轻胆子大!
在当时医疗环境下,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刺激到胸膜,导致意外发生,但这些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还有一次,我们遇见一位患者在病房大咳血,咳血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数值不断下降,我们判断是大气道血块堵塞,需要紧急抢救。我们在病床边紧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一侧气管内全是血块,有些瘀血甚至还未完全凝固。我们操作支气管镜边冲洗边吸血块,眼见着病人血氧往上升,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支气管镜检查也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得到了验证。
叁
一个原本只有五六个医生的肺病科室,如今细分成了4个病区、1个呼吸内镜中心,拥有医生、护士、科研人员近百人。医院不但成为了广东省结核病规范管理试点单位,更是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陪伴医院一路走来,我见证了这一路辉煌,倍感荣耀。
接受返聘重回医疗一线
随着医院机制的不断成熟,我们有了住院部,还有住院总医师。2009年,我成为了医院第二任住院总医师,上班的代步工具也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
当年的住院总医师需要负责全院住院医师的统筹工作,我每天几乎是24小时待命。吃饭、外出时,只要有紧急呼叫,我都会立即回来到岗。
记得有一次在巡房时,我被值班医师告知有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我们赶紧冲向病房,进去就看见患者直冒冷汗,脸色苍白,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我和蔡雄茂主任判断病人发生气胸——最要命的张力性气胸,需要紧急胸腔插管排气引流抢救,最终病人被及时抢救回来。直到心里的石头落地,我才发现自己和蔡主任在病房里竟已大汗淋漓。
2010年,结核病患者增多,院领导集体研究后,委派我到肺科门诊主持工作。医院对于科室的种类划分也更加专业。2016年,由肺科门诊管辖的气管镜室因技术发展,单独成立为呼吸内镜室。
一个原本只有五六个医生的肺病科室,如今细分成了4个病区、1个呼吸内镜中心,拥有医生、护士、科研人员近百人。医院不但成为了广东省结核病规范管理试点单位,更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陪伴医院一路走来,我见证了这一路辉煌,倍感荣耀。
1983年,我带着满腔热血和对医学的无限憧憬,来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那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还只是一张图纸上的梦想,而我,也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岁月流转,我见证了医院从一片荒芜到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医院的华丽转变,也经历了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专业领域的专家的自我超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41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