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导言:这一张旧船票(3)
2025-4-14 11:54
阅读:437

选择传染病学作为专科思想史的代表作,有以下原因:

一是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临床、科研和教学近40年,是自己比较熟悉的老本行,切至今尚无一本《传染病学史》问世;二是传染病曾经带给人类莫大的恐惧,虽然人类至今未能征服它,但在疾病控制方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能够反映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的巨大变革;三是作为一个专科,传染病学更能够体现医学革命的成果,从病原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免疫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诊疗技术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第一章“中华疫病学源流”。首先在“先秦时期的疫情与流行特征、疫病的命名”一节中,介绍了甲骨文与《黄帝内经》的疫病名称、命名规则、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疫病的正名与别名、先秦的疫灾及其流行特征;在“鬼神作祟的疫病观”一节中,从毛主席《送瘟神》说起,介绍了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疫病发生的“鬼神说”、疫病诊断的“占卜法”和疫病防治的“祝由术”等;在“天人相应的疫病观”一节,探讨了天人相应观的由来、根于自然的病因学、基于现实的治病术,已经瞩目实用的防疫术等。

第二章“中华疫病学体系”。首先在“《黄帝内经》的疫病学”一节中,分外感热病(疫病)辨析、外感热病(疫病)分类系统、病因病机认识与发展、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和治疗的策略、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在“《伤寒论》辨证模式”一节中,从理论构建的逻辑基础、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疾病演变的理想模型、辨证论治的不同理解、方证对应的时代浪潮、经典条文的现代诠释等方面介绍了六经辨证体系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与得失。在“温病学证治体系”一节中,笔者探讨了瘟疫学派的理论贡献、新感温病学派的临床价值、伏气温病学派的诊疗观点,并对温病学说的现代意义进行了反思。在“传统疫病学的知识体系”一节中,笔者以当代的视角,对《黄帝内经》的疫病学、《伤寒论》辨证模式、温病学证治体系进行了总体评价。

第三章“西方传统疫病学概要”。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的大瘟疫”,但在这一节也只能分述历史上记载得比较详细的瘟疫,如雅典瘟疫(公元前430-427)、“安东尼瘟疫”(164-180)、查士丁尼瘟疫(541-542)、欧洲黑死病(1347-1351)、全球大流感(1918-1919)等。在“西方早期疫病学素描”一节中,介绍了《希波克拉底全集》中的疫病学、盖伦与疫病学、阿维森纳《医典》的疫病学、弗拉卡斯托罗与《论传染和传染病》、《内科新说》的疫病学,以及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病因之争和西方早期公共卫生简史。

第四章“基础医学的诞生与互动”。在第一节介绍了“病原微生物学脱颖而出”的过程,包括显微镜下的新生物、与“自然发生说”之战、“细菌致病理论”的确立、细菌学对医学的影响、病毒学的诞生。在第二节,分为三个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与免疫学历程”,即从18项诺奖成果说起、诺贝尔奖免疫学成果简介、免疫学发展分期简评。在第三节,分为四个方面介绍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进展”,即病理学与时俱进、“炎症”的前世今生、“休克”的实证历程、多脏器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第五章“预防医学与现代公共卫生的崛起”。第一节分为五个方面介绍了“流行病学应运而生”,即“现场调查”扼制疫病流行、“死亡地图”逼近霍乱真相、产褥热与绅士的手、医学统计学的奠基人、数学模型描述传染病。第二节“疫苗革命引领潮流”,介绍了疫苗的发明、第一次疫苗革命、第二次疫苗革命、第三次疫苗革命的历史过程,并进行了分析评价。第三节“现代公共卫生体系逐步构建”,分为四个专题: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工业革命与疾病流行;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临床医学的重构与拓新”,以科学革命后基础医学的日新月异,导致话语体系转变对传染病临床诊疗的影响。第一节介绍了“诊疗操作与话语体系转变”,分为五个专题:从主席听不懂中医理论说起、福柯与《临床医学的诞生》、话语权的转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互动效应、临床医学观念演进历程。第二节“话语体系转变与诊断技术创新”,分为六个专题:叩、听诊诞生及体格检查完善;检验医学创新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创新与发展;超声诊断创新与发展;消化内窥镜创新与发展;支气管镜创新与发展。第三节“话语体系转变与治疗技术创新”,分为四个专题:雨后春笋的抗菌药物;承先启后的抗病毒药物;从天然到合成的抗寄生虫药物;针对病理生理学的药物与技术。第四节“循证医学、精准医学与临床医学进步”,分为三个专题:循证医学的起源;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锻造“精准感染病学”。

第七章“疫病防控的翻身仗”,主要指医学革命后,人类在疫病防控方面从基础理论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迈入到一个新阶段。第一节通过三次大流行、实证之旅、现代防控等方面,介绍了“渐行渐远‘1号病’”。第二节通过流行史、“老瘟疫”还是“19世纪病”、霍乱防控史、近年全球霍乱疫情、流行因素与防治现状等方面,阐述“正在驯服‘2号病’”。第三节通过可怕的瘟疫、人痘术的起源与传播、“牛痘”后来居上、从经验向科学进发、齐心协力消灭天花等专题论述了“全球消灭‘天花’”。第四节通过古老的疾病、从病理学到病原学、疫苗改变了世界、治疗的后世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攻克‘脊髓灰质炎’”的过程。第五节从“疟人”的古老疾病、“诺奖”级成果、四大措施、中国经验与防治防控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即将告别‘疟疾’”。第六节通过肆虐的历史、悲壮的病原学发现之路、“借问瘟君欲何往”等方面,评价了“过往的‘斑疹伤寒’”。第七节以疾病史困惑、病原学发现、疫苗研制、治疗现状为题,分析了“曾经的‘流行性出血热’”。第八节从十五世纪末开始蔓延的瘟疫、起源的争议、从有效疗法到特效疗法、预防接种几个方面,描述了“慢慢倒下的怪兽(梅毒)”。第九节以“埃博拉”的发现与流行、2014年西非疫情、国际大协作等专题,介绍了“携手阻击‘埃博拉’”的历程。第十节分为从“非甲非乙型肝炎”说起、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安全高效治愈药物的开发等方面,阐述“诺贝尔奖见证‘丙型肝炎’攻克”。第十一节分别以告别艾滋病战疫已然打响、终结古老的“乙型肝炎”和实施中的“终止结核病战略”等,论证“消灭‘三大疾病,倒计时”。

第八章“中西医学的交汇与融合”,回顾了西方传染病学进入中国的历程,以及两种医学如何联合起来应对未来挑战的展望。第一节以“起步:历史选择了伍连德”“立法:从《陆军传染病预防规则》开始”“试点:定县模式”“铺开:新中国气象”“改进:从SARS到‘新冠’”五个方面,介绍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第二节分为“从鼠疫流行看中医抗疫”“伍连德笔下的中医防疫”“中医防治疫病的体制化实践”三个部分,剖析中国“防疫模式的体制化与中医参与的边缘化”过程。第三节以“中医鼎新之路为何累遭挫败”“现代传染病学面临的挑战”“中西医融合的基础与构想”“辨证纲领的推陈出新”“理论融合的现状与展望”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中西医融合疫病学”。最后一节,是本书的重点,作为40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的专业人员而言,凝集了工作之余的彷徨、探索与思考,但恰恰是最不成熟的观点。笔者已赴“古稀”,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诸位同道,也不枉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年、主任委员3年,以及名誉主委的经历。

疾病史(History of Disease)是研究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实践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既包括群体层面的流行病,也涵盖单一疾病的个案。它并非仅指疾病本身的自然史(如病原体演化、病理机制等),而是人类如何从社会、文化、科学和技术等维度逐步认识、解释和应对该疾病的全过程(以梅毒为例):①认知演变,如从症状描述(如古代文献中的“恶疮”)到病因发现(梅毒螺旋体的识别);②诊疗技术,如治疗手段的革新(从汞剂到青霉素治疗);③社会反应,如疾病如何被污名化、政策干预(隔离措施)或文化表达;④全球互动,如疾病传播与殖民、贸易、战争的关系。

可见,疾病史也就是从理论基础到防治手段,体现在某一疾病之中人类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演化的思想史。本册之所以名曰《疾病思想史:30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变》,即以每一种重大疾病为经、思想史演变为纬,所进行的个案分析,包括科学突破、社会政治影响、文化记忆等,完整地展现其“科学-社会-文化”的综合叙事特征。基于本套丛书主要围绕以“科学革命”为主题的,那么人类对某一疾病认知与干预的演变过程,本质上是疾病史在微观层面的具象化。它不仅记录医学知识的进步,更折射出社会观念、文化价值和技术权力的变迁。(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194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