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特异性方证——《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

已有 1223 次阅读 2023-7-25 18:0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肖相如.  异性方证——《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2292-2294

摘要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张仲景的《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但是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中的绝大部分条文讨论的是方证,并不是辨证论治,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

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伤寒论》被奉为经典,流传千古而不衰,显然,张仲景对中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一直而且一致认为,《伤寒论》的其主要贡献就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各种版本的《伤寒论》教材在概论中总结其学术成就时,第一条都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第二条都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但《伤寒论》的实际内容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

……

《伤寒论》主要由这样的条文组成。条文中没有六经辨证的特征,也没有辨证论治的特征,有的只是证和方。

绝大部分的条文格式相同,即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方相连,方证同条。这就是方证。如果严格按顺序而言,应该叫证方。现在习惯叫方证,顺序有变,内容不少,亦无不可。

这些条文的主要内容是证和方,讨论的是证和方的适用程度。对一个方而言,有的证是“主之”,有的证是“宜”,有的证是“可与”,有的证是“不可与”。这就是《伤寒论》条文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和辨证论治并不相同。

以上是关于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讨论的都是证和桂枝汤之间的关系,即什么证可以桂枝汤主之,什么证宜桂枝汤,什么证可与桂枝汤,什么证不可与桂枝汤。显然,讨论的主要是方证。

2 方证的精华是“特异性方证”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方到证除(通俗的说法是药到病除,但药到病除适合于形容西医的特效,因为西医以病为治疗单位,以药为治疗手段;中医以证为治疗单位,以方为治疗手段,也有以药为治疗手段的,如单方,或叫单行,但很少)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的特征。

证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方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单位。证和方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疗效的好坏。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即方到证除,亦即特效。

特异性证,由特异性要素、或者特异性的组合构成,针对特异性的方。

如“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要素,见到“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如“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组合,凡是“呕”和“发热”并见,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但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一样,有主之、宜、可与、不可能与的区分。区分的根据是某证用某方后疗效的好坏和副作用的有无或多少。其中,只有“主之”的方证之间关联程度最高,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属于“特异性方证”,所以,“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寻找能够药到病除的特效药。那找到了没有呢?找到了一些,很不够。

西医的有些抗菌素、疫苗就是有特效的,但大部分疾病还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效药怎么办呢?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就有了替代疗法、支持疗法、对症疗法等。

中医找到了多少呢?也很有限,就是前述的“特异性方证”,而这些“特异性方证”大部分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迄今为止,没有人在“特异性方证”上超过张仲景,这才是《伤寒论》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所有的证都能找到具有“特效的方”吗?从理论上说,所有的病都应该有特效的药,只是有的找到了,更多的还没有找到。《黄帝内经》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还没有特效方的证怎么办呢?那就要辨证论治。

3 辨证论治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在《伤寒论》中,凡是有方可用的证,都会直接用方,实在不能用方的才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以上所列举的桂枝汤证。现在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最早根据,但这在《伤寒论》中却是因为没有方证可用的无奈之举。所以,“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辨证论治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其疗效的可靠性和操作性都不可与“特异性方证”相提并论。

比较一下,“特异性方证”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中“寒邪侵表”辨证论治: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伤寒论》中的特异性方证: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辨证论治一共有证、理、法、方、药五个步骤,而“特异性方证”只有证和方两步。

虽然特异性方证大部分可以用辨证论治进行分析,但因为方证之间的关系已经确定,这个过程可以省略,这也正是特异性方证的优势所在。

根据辨证论治,方和证都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但却只有特异性方证的用法最简单,疗效最肯定。如《伤寒论》第 35 条,对于本条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治法是辛温发汗散寒,属于这一治法的方还有葱豉汤、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等,甚至还可以自己组方,显然只有麻黄汤疗效最好。

此外,有的证用辨证论治不能确定治疗,只能用方证来治疗。如半夏泻心汤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的标准只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而根据“呕而肠鸣,心下痞”则不能辨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这一运用半夏泻心汤的证来,治疗过程不能完成。

大陷胸汤证用辨证论治也不能辨出水和热来,得不出辨证论治所要求的证来。《金匮要略》中用小建中汤治虚劳也不能用辨证论治来完成。

即便是辨证论治的过程很完整,对同一个证,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不完全相同的方,这是因为医生的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辨证论治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会影响疗效。而“特异性方证”则证和方相连,一般的医生也不会出现差异,可以确保疗效。

所以,凡是能用“特异性方证”的,决不用“辨证论治”。

这里决没有贬低“辨证论治”的意思,相反,在“特异性方证”不多的情况下,“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疗效的主要因素,在掌握已有的“特异性方证”的前提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是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4 怎么确定“特异性方证”?

怎么才能找到“特异性方证”?那就要背熟《伤寒论》。凡是“主之”的方证大部分是“特异性方证”。对临床而言,这显然不够,那就透彻的研究《伤寒论》,自己再摸索。

吉林的一位慢性肾衰患者,感染发烧,西医治疗半月不能退烧,听病友说我能治疗这种发烧,其子专程来北京找我,授小柴胡汤原方,其子因怕耽误时间,用手机发回吉林,服 1 剂烧退。

慢性肾衰合并发烧和小柴胡汤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就是小柴胡汤对慢性肾衰合并发烧有特效。这是我摸索的“特异性方证”。仿《伤寒论》成例,可表述为:慢性肾衰合并发烧者,小柴胡汤主之。

慢性肾衰合并发烧为什么用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伤寒论》中的少阳病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少阳病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往来寒热,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往来寒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表现,其实半表半里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来的一个错误概念。张仲景在第 96 条提出了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接着在第97 条对此进行解释:“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血弱气尽,腠理开,显然是人体正气虚弱在先;正邪分争,就是正邪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一个不太强盛的正气遇到了一个同样不太强盛的邪气,正气欲祛邪外出却不能一鼓作气,邪气欲侵入人体也不能长驱直入,就形成了特有的临床表现往来寒热。除了往来寒热,在《伤寒论》中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少阳病是正气不足的。第 265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弦属少阳,细就是正气不足。热入血室的治疗可用小柴胡汤,热入血室的特殊性就是在妇人经水适来适断的时候,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显然与血弱气尽类似。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用了人参、甘草、大枣。

《伤寒论》中怎么用小柴胡汤呢?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 18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往来寒热(第 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 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差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第144条)、黄疸发潮热(231)。由此可见,小柴胡汤是退烧的方。

是否所有的发烧都能用小柴胡汤呢?显然也不是,如果发烧与恶寒并见,那是太阳病的发烧,就需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如果发烧不恶寒,反恶热,那是阳明病的发烧,就需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病的发烧。少阳病的发烧是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代表的病机是正气已显不足,由此可以引申,凡是正气不足的发烧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如老年、小儿、孕妇、产妇、妇女经期、大病、久病等特殊的人群。少阳是喜呕的,第 96 条提到的少阳主证除了往来寒热,还有心烦喜呕,第149条有“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的腑是胆,邪入少阳影响胆的功能,胆病会及胃,因为胆为木,胃为土,木克土。《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如果呕吐与发烧并见,说明这个发烧是少阳的发烧,也是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

有了上面的基础,“慢性肾衰合并发烧者小柴胡汤主之”就变得理所当然。慢性肾衰是慢性病、大病、久病,正气虚弱是肯定的,如果发烧就是正气虚弱的发烧,这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慢性肾衰由于酸碱平衡紊乱酸中毒,尿毒症毒素刺激胃黏膜,绝大多数的病人都会出现呕吐,有的甚至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如果发烧,就是呕而发热了,这也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因此,就有了“慢性肾衰合并发烧者,小柴胡汤主之”的结论;慢性肾衰发烧的证和小柴胡汤的方之间就有了特异性的关联。

《伤寒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特异性方证”。张仲景为什么被尊为“医圣”而毫无疑义,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么多的“特异性方证”,且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屡试屡效,百试不爽。也就是说,张仲景对医学最杰出的贡献是“特异性方证”,没有人在这个领域超越张仲景。

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找到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效药。“特异性方证”就是找到了与证对应的特异性的方。“特异性方证”的运用没有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因为证与方的关系已经确定,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省略辨证论治的过程,因而才使“特异性方证”具备了精准、快捷、高效的优势。学习《伤寒论》学什么?学张仲景已经确立的“特异性方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特异性方证。还以小柴胡汤为例。

张仲景已经确立的“特异方证”有: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张仲景的理论稍加拓展的“特异方证”有:正气不足的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根据笔者的研究领域肾病稍有拓展的有:慢性肾衰发烧者,小柴胡汤主之;慢性尿感发烧者,小柴胡汤合导赤散主之。

如果一个方能够升华成“特异性方证”,一个医生有能力将一个方升华成“特异性方证”,运用的时候辨证的过程就可以省略了。名医为什么看病又快又好,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特异性方证”。能不能掌握张仲景已经确立的“特异性方证”,有没有能力将经方名方升华成“特异性方证”,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医生掌握了五十个“特异性方证”,治疗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运用的是“特异性方证”,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个医生一定是神医。显然,“特异性方证”,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6609.html

上一篇:武昌桂家(6)
下一篇:[转载]丛远新:科学运动健康与健身的21大区别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1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