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药药理学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已有 1469 次阅读 2023-3-16 22:4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刘琳娜,梅其炳. 中药药理学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医学与哲学2002(4):47-48

1 中药药理学发展一瞥

1.1 中药化学成份分析研究的进展:中药化学成份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从单味中药化学成份与复方中药化学成份两个思路进行。单味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借鉴化学药物研究的基础,对200多种常用中药进行了研究,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比如著名的抗疟药青蒿素即是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复方中药由于其化学成份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故根据其所含的不同类药物,采用现代分离方法,将其分离成多个有效部位,比如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黄酮等进行研究。目前较为先进的分析技术,例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色谱、红外色谱等分析技术已普遍使用,又发展出了超临界色谱、高效逆流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X 射线衍射谱、超微量结构分析、拉曼光谱等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在对单味中药进行活性单体的提取、分离,对复方中药多有效部位的分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份能够除进行整体动物实验外,还可进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近年来,数据库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 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份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目前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后基因组时代揭开了序幕,运用生物技术来生产中药有效成份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因芯片技术可给中药分析带来极大便利,它可根据中药不同化学成份的分离条件,设计不同的提取、分离、鉴定的中药分析用芯片,可大大推进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

1.2 中药药理研究的进展:中药药理的研究在中药基础研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药药理的研究始于单味中药,其中最著名的发现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碱,后来又发现了其对心血管系统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对人参的研究进行的最多,发现了其对核酸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对我国特有中药喜树的研究发现了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的抗癌活性成份喜树碱CPT,对其全面研究后又发现了10-羟基喜树碱(10CPT),为高效低毒的抗癌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一直沿用至今。在对复方中药的研究方面,我国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传统古方研究、现代经验方研究和复分配伍关系研究。例如对生脉饮的研究就代表了补益剂研究的当代水平,揭示了其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抗氧化作用、对核酸、蛋白质代谢、抗突变及防衰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中药药理研究一直依靠整体动物实验而缺乏局部的评价手段,缺乏定量和客观数据标准,阻碍了其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膜片钳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基因探针、细胞重组、细胞内微电级、离子选择性微电级等技术,均开始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使研究手段从整体动物发展到了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以及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方面。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了体外实验方法--血清药理学,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份复杂多样的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可较好地反映中药药效,减少个体差异,有利于药物药效成份部位的寻找。传统中药体外药理学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对某些重要的成份进行提取、分离,然后将这些成份直接加入体外培养系统或反应体系中,观察其效应,最后把各种成份的效应相加,来说明某一中药或复方的功效。血清药理学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这有助于促进中药药理现代化的发展。

2 思考与启示

2.1 研究与总结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研究和总结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没有点点滴滴艰苦的科学研究,总结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的及时归纳、总结,散在的经验就不可能系统化,也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中药药理学不论是在有效成份的分析方面,还是在药效的研究方面,无一不是在研究与总结的不断交替中发展的,例如从20世纪20年代麻黄、当归的研究,到后来大量单味药药效的研究,到80年代大型专著《中药药理学》的编写,总结概括了每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功能及传统中药基本药性理论,使中药药理学学科正式形成。

2.2 技术是中药药理学发展的推进器:纵观20世纪中药药理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推动学科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没有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和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对中药进行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就不能通过有效部位、药效作用与作用机理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的化学成份、药效与作用机理进行明晰的了解,就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可靠和稳定;没有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建立,中药体外实验就没有突破,所以说技术方法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依靠技术手段的进步可大大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3 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了学科发展的辩证过程:科学是客观世界的系统知识,是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求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术的任务是不断创造完善新的技术方法,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发展。一方面,科学理论是技术进步的前导。科学成果渗透到技术领域成为技术发展的主导因素,例如生命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分析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又是建立新科学理论的强大基础和工具,中药药理的研究从以药效研究为主,到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的发展;提取、分离技术从水煮醇沉的粗提与分离到高科技分离手段;超临界流体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向前发展。20世纪中药药理学的发展深刻铭记了技术发展手段推动学科发展的规律。因此充分发展和应用新技术,将极大地推进学科的发展,我们应好好利用新技术,以促进中药药理学学科向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使中药走向国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0673.html

上一篇:[转载]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转载]关于《中药药理学》教材的思考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