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花园山上的“教育建筑群”

已有 1626 次阅读 2022-7-21 20:22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长江商报,2012-12-12 02:31:28


文华书院全景(1906年):武昌文华中学供图

寻访文华书院百年老建筑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武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都与当时的武汉密不可分。

西方传教士来到武汉,湖北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归,中国兴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风潮,武昌成为湖北近代教育的集中地,教会学校也在武昌昙华林扎下根。

武昌花园山上,文华书院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一百多年前,传教士来到这片荒野之地,建立了第一栋房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渐而发展的文华书院带动了武汉近代教育的变革。

如今,这些建筑仍集中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近,还有一些散落在花园山各个角落。本期《长江地理》寻访文华书院早期的校园建筑,挖掘发现这座书院的历史,见证当时的教育变革。

本报记者危凯采写,感谢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创院院长赵冰教授对本文的帮助。

·溯源·

“文章华国”,取名文华书院

沿着胭脂路往花园山上走,便可来到湖北中医药大学,大部分文华书院的建筑都保留在这里。如今校园内的有当时文华书院的圣诞堂、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健身房以及女生宿舍。校外花园山附近也有许多教授居住的楼房。

“当时花园山很荒凉,因而文华书院的建设面积很大。满地的绿色草地,宽敞的校区,这种类型的学校实属少见”,武汉作家、老建筑研究者胡榴明说。

据时任华中大学的校长韦卓民撰写的一篇文章里介绍,书院之所以取名“文华”,是因为美国圣公会派来中国传教的第一位主教中国姓姓“文”,后来的主教在武昌办了这个学校来纪念他。结合高尚典雅的中文“文章华国”的含义,定名为文华书院。

该书院是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l871年10月2日创办。当时文华书院坐落在昙华林的老城墙内,面临近长江和沙湖,校园占地有24英亩,校园地势高低错落。后于19世纪90年代迁到武昌花园山,即现在的昙华林。

从那个时候开始,文华书院作为一个教会学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1903年,文华书院分成两馆:大学部为正馆,备馆为中学部,1909年大学部申请美国立案批准,命名为文华大学部,备馆则改名为文华中学,大学和中学合称为文华书院。1924年,文华大学与英国循道会的武昌博文书院以及汉口的英国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联合组成华中大学。

在这近60年的历史中,文华书院不断地扩建,其不断修建而起的建筑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文华书院的建筑如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缩影”,深圳大学老师蔡泓秋在其硕士学习期间,对文华书院的建筑做了十分系统的研究。蔡泓秋表示,从1870年建造的圣诞堂到20世纪初建造的教学楼,教授楼和1921年建的翟雅各健身所,再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

在记者探访的过程中发现,文华书院遗存的建筑多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个别建筑外观采用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形式。与前期修建的圣诞堂相比,翟雅各健身所就完全不一样,更带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

现在很难查证当时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是谁,但“这种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建筑群,在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建设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探访·

圣诞堂(1870年建成)文华书院第一栋建筑,曾为“反清”革命阵地

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往右转,沿着花园山的小坡往上,便可看到在空地上建立的圣诞堂(如今中医药大学的5号楼)。该建筑是文华学院的第一栋建筑,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870年建成,由于在圣诞日设堂,因而被称为“圣诞堂”。

这栋教堂不设钟楼,砖木结构,外墙浅灰色,其布局呈现出严谨的对称性,显示出其庄重之感。由于年代久远,虽然其承重的木架的外漆已脱落,但整体保护相当完整。该建筑长厅单层,居中设为入口并且建有门斗。三面外廊由立柱环绕,正面四根,左右廊柱各七根,有些立柱已经明显出现了裂痕。

如今圣诞堂已经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活动中心,里面放满了各种运动器材。每次来访,都是大门紧锁。也许很久没人来打理,大门的角落被蜘蛛网所覆盖。

据介绍,圣诞堂为省内独有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教堂,且是湖北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在圣诞堂的东面就是文华大学的神学院(6号楼),沿着道路往前走就是法学院(7号楼)。该两栋建筑分别于1903年和1915年修建,为了保证其风格的统一,两栋均为两层砖木结构,顶部为机制红瓦顶。

文学院(1901年建成),华师最早的“文脉”所在,陈独秀曾来此讲学

在法学院的隔壁,就是文华书院的文学院,一栋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两层楼的精致小楼。从门口进入,便可看到半圆拱顶式的门窗,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投射在地面上,极为绚丽,颇具哥特式建筑风格。再往里走,便来到拥有有天井的回廊,内天井下沉,中间零零散散放有数盆盆栽,有天井回廊,天井明台为红砂石。

天井地面由条石铺砌,已苔痕斑斑,一层东西两侧回廊立栏杆,二层回廊及墙板皆为木质结构。一至二楼的内阳台皆是木板铺置而成。站在长满青苔的石地上,仰望整个建筑,经过无数风雨冲刷的木质栏杆依然坚固,半圆拱顶的门窗虽显陈旧,但尚无破败之处,令人不禁慨叹当时建筑的奇妙。

文学院始建于1901年,最初为文华书院正馆,1909年为文华大学大学部,1924年为华中大学文学院。

经探寻发现,这栋楼虽然为该学校的办公楼,实际上使用的房间十分少。其木质的墙板经过洗刷,表面的漆片已经部分脱落。循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旧式楼梯而上,从二楼的半圆拱顶式的门窗往下看,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正是这座百年老建筑里,建立并发展出了中文系、历史系、英文系、政治系、哲学系等华师文科专业,可谓是华师真正的文脉之源。

不仅如此,这里曾有很多大家来此作演讲。在20世纪初,武昌文华大学是一所十分有名的教会大学,其思想开放、包容,该校非常欢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杰出领袖来校出席典礼并演讲。

1920年2月,武昌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邀请蔡元培先生参加毕业典礼并作学术演讲,因为蔡先生因事脱不开身,便推荐了陈独秀。

2月4日,陈独秀顶风冒雪,乘“大通轮”溯江而上到武汉。在陈独秀在武汉的4天内,就居住于文华大学文学院。根据当时颇有影响的《国民新报》1920年2月7日的报道,以及《民国时报》、《汉口新闻报》1920年2月9日新闻等资料,2月4至7日,陈独秀先后在文华大学公书林、国立武昌高师、汉口青年会、汉口堤下段保安会等地作了多场演讲,讲“中国存亡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宣称“中国的存亡在于社会改造,而求之于根本之解决,又非从教育上着手不可”。因反响过于强烈,后遭湖北当局“大为惊骇,令其休止演讲,速去武汉”。

沿着大路再往后走,是文华书院的女生宿舍。1901年由美国人建造,1903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现为湖北省中医院职工宿舍14号楼,平面呈扇形,外墙为红砖清水砌筑,其他为木构,三重弧线坡屋檐,颇为独特。

翟雅各健身房(1921年修建),受胡适之邀,杜威曾在此演讲

从湖北中医药大学大门进去,在绿树丛中掩盖的一栋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十分醒目。最吸引眼球的则是它的屋顶。“这种屋顶形式檐飞而平、檐翘而稳,形似中国宋代屋顶。并且两檐之间的高差开设高侧窗以补充大厅的采光,十分具有设计感。”

该建筑为1921年竣工,为纪念文华大学创始人翟雅各所建。在建筑正面右下角麻石上仍可见“翟雅各健身所”的字样。一层开有三个拱门对操场,8扇平窗,两边突出的耳房为楼梯间。拾梯而上,二层设有体育观礼台。仔细观看,便可发现石柱上有龙纹装饰。“在二楼柱的明间与次间的处理、柱的栏杆、额枋和雀替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做法”, 蔡泓秋表示,这栋建筑的中国古典风十分的明显。

据蔡泓秋介绍,在“自立”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新的现象,用木结构和手工业操作方式建造宫殿、庙宇等样式,当时单体建筑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最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结合起来。

校友向国盛在《遥远的回忆》里描述了华中大学时期的翟雅各健身所,“球场东边的尽头有座宫殿式的健身房,其屋顶和故宫内的太和殿一样。健身房一楼备有单、双杠等体育锻炼器材,二楼整个大厅可打篮球、排球,雨天上体育课即在校内。”

如今,翟雅各健身所荒废已久,大门被紧紧锁上,东面的砖墙上爬满了枯藤,正面的门窗上的玻璃早已破碎。破损的墙壁在地面上洒落块块红砖,丢弃的木质桌椅横七竖八地躺着,左边的门窗已经用砖头封死,只有“阜成”二字,在石柱上表现出其历史的厚重。

“该建筑选材优良,虽经历战乱与风雨,风度仍不减当年。建筑采取了新的布局和型制,建筑形式是西式屋身加中国式屋顶的做法,是中国近代建筑中最早一批体现东西交融特征的新型中国式建筑,也是武汉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蔡泓秋称。

“五四运动”前三天,杜威受胡适之邀来中国演讲。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杜威来过武汉,并且演讲的地点就是文华大学的翟雅各健身所。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的老校长章开沅教授曾回忆说,杜威、侯仁之等中外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他自己对此类讲座受益匪浅。对于这次杜威的中国之行,胡适表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

在翻看历史资料的时候,十分惊讶地发现这栋建筑依旧是百年前那样,门口的体育场也没怎么变,仿佛像进入了时间隧道,回到了百年前,可以看到当时的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所变的,就是门口的那三棵树,从原来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挡住了二楼观礼台的视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8265.html

上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11)——精神分裂症探秘之与魔共舞
下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12)——职场江湖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