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宝库”的全盘清点与重建——读《差异·困惑与选择》

已有 1536 次阅读 2021-11-21 19:4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金德初. 中医“宝库”的全盘清点与重建——读《差异·困惑与选择》. 医学与哲学,1991,(6):48-49

“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这“宝库”中有多少宝物,是否永远发掘不尽,放到今日世界市场上还值多少?作为一门科学,为何如同佳酿,不必注入新的配料而越陈越香?与进化无缘?这些问题不易回答。有关“宝库”中宝物清点与鉴赏的问题则始终未取得较系统的判断,对中医学究竟该如何认识、评价?多少人多少年不耐烦地等待着、思考着。

这一时刻终于降临。

由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下称《比较研究》)近乎把这“宝库”大门悉数洞开,运用历史上累积的庞大知识成果和现代人可以拿到的思想武器加以检测量度。于是,我们较深邃地看到了中医学的骄傲和衰容,更重要的,还预测到了中医学经涅槃而奋飞的前景。

人们崇敬中医学,同赞叹中华民族璀璨文化是共通的。海外人士到华夏大地采风赏古,另一些人去中医院校进修研习也很近似。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孕育的中 医学,血脉相承,命运与共。中医学的骄傲也就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中医学的特征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比较研究》一书正是扣住了中西医学比较与中西文化比较的关节,把握住了“医成长、发展、现状与前途的脉络,指出了中医药“宝库”中三个值得骄傲的地方:悠久、整体观和某些独到的实用价值。

人们确信,中医理论提供给人们的保健实践门道多、效价高,可是,在似乎列数不尽的优越性背后,《比较研究》坦诚地披露了中医早就存在的忧患与危机,并找出造成忧患与危机的深刻的根源。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现代医学阵地上,中医在同西医的竞争较量中大体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l983年统计,全国医师医士人数为1949年的6.6倍,但中医只占23%,与1949年相比,仅增加0.1倍。”“历年均有一批批已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改行……除了一些大城市,中医院校很难招到第一志愿为中医学的学 生。”即使为此,还“普遍存在着中医院校毕业生分配难的问题”。是否党和政 府不重视中医?恰恰相反,所有从事 医卫工作的中老年人都亲身经历到,每次政治运动中,报刊电台等宣传工具均要强调“西学中”,办训练班,推广“一根针、一把草”,大大推促鼓励中医。没有几十年来的一些保护号召,今天恐怕很少有中医院校,各项政策支持、红头文件,中医学并不比西医学少。

《比较研究》对此归纳出原因:“一门科学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不在于是否有政策保护(固然有时这是必要条件),而在于自身的进步。”《比较研究》作者是一伙锋芒毕露的青年学者,他们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限感慨写道:“面对近代中医史和中医学的现状,我们实在无法排遣这样一个疑问:中医学的衰落是必然的,抑或属于暂时性的发展滞缓?如果是必然的,那么,振兴中医的一切行动将是一种悲壮的努力,也只能是不可能有结局的悲壮的努力而已……所有 古代科学一定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被淘汰和遗忘……我们能否象优秀的先辈们以 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伟大的中医学一样,用我们的全部智慧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不再需要政策的保护而卓然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每一门科学,就象人一样有自己的尊严和自信。事实似乎叫人不可思议,优越的理论是笼统而模糊的。 恩格斯曾指出“真正的自然科学是从15世纪后半叶才开始的。”15世纪以前早已形成的中医学未能汲取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养料,遵循的是从对病人与正常人的观察、比较、思辨与医治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言必称仲景,口必诵《内经》”的思维定势,深受“华夏正宗”的“爱国心”情愫牵累,以致排拒剖析、实证等科学观念与方法,于是塑就了封闭的“超稳定结构”。以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而言,一贯依循“一条奇特的路,只注重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和经验反证,而放弃了实体观察。”作为主要内容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广泛而强大的包容性,既不利于人们发现新事实与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又足以把人们在旧理论指导下获得的新经验、新知识纳入旧框架中。即使出现与旧理论抵触的新事实,粗糙、思辨的特征也常能削足适履,冲淡这种矛盾,减缓它们对旧体系的冲击作用。”当一门应用科学很难融进大量涌现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时,其生命力的衰弱与灾难是必然的。“难怪乎本科学生一听到中医内科教师讲具体病症的病机特点,就抑制不住睡意,因为一切解释都可在先验的预料之中,空泛的、纯思辨的病机学说,虽与哲理化了的治则体系有所呼应,但它却使得中医学科结构中基础与临床分离……。”

《比较研究》所以能把传统医学的精华、优势和糟粕、劣势分理得空前明白畅晓,是同它把中西医比较连同它们母体(中西文化)的比较并列展开的扎实学风与正确观点有关。中西医学之不同,随处呈现出中西文化不同之特质。这类比较,自然离不开构成文化外壳和传播载体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比较研究,对知识的理性省悟必定要涵容语言、语义、概念及结构的分析。中医学古文献从语文特征上分析也不是运用科学所选定的修辞形式,它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刻意追求文字美,以“错名”、“错序”等等造成文彩的奇特多变。这在修辞手法上称为“积极修辞”(见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1932),是文学艺术品称赏选用的表达方式。科学刻意追求概念清晰,不需要乃至忌讳文字的润饰华美,因为华美润饰会诱发丰富的想象使概念的内涵变异不定,而一旦感染上某种情调则干扰理性思维的恒定范式,故而科学文献崇尚消极修辞。沿袭古文经典作科学教材的做法,即使从语言学上判断也是不可取的,更不必说古时发展水平低下,科技术语缺如的局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深切领悟到中国人运用文言古语将不可能消化现代科技新文化,进步的思想不可能运行,故而发起了倡导白话文的语文改革。同理,阴阳五行之类能涵盖天地人多维性状的模糊概念,无法纳入科技术语行列。单单变革中医文献的语言文字就已经意味着中医的重建和新生。

问题业已挑明,留下的任务是如何重建振兴中医学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对此,《比较研究》采撷、借鉴了国外(尤其是日本、南朝鲜)的许多革新尝试、经验,作了不少客观有益的探讨。横亘在中医学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或固守传统格局,维系其独立性、特殊性的发展方向,或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固守传统格局,中医学能占有的领域势将越来越窄。当然,它不会完全消亡,就象我们今天还时不时提及孔子与《论语》一样。面向世界和现代化,中医学也不会消亡。当中医学敞开白己的感官,全身心沉浸到现代科技文化之中,从理论体系到实践,就会起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而精魂尚在,就象现代化并未使日本人变成美国人一样。 世界上每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思维总有其特色。《比较研究》引用英格尔斯的话:“现代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乐于接受新的经验事实和他欣然准备改变。”西医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在变革。中医务必纠正将“历史悠久”、哲理思辨同科学混为一谈的误解,澄清将“存在”与“合理”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但是,正如今天我们能看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溯会浸透到现代物理学家头脑中一样,变革中医的任务是艰难而持久的。

《比较研究》足以给理论医学研究工作种种欣慰与满足感,给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无疑,中西医比较的领域非常广阔,如果今后能再版的话,还可增补“医学的性质”章节,从论述医学科学的性质属性出发,完全能消除“保存国粹”的疑虑和“全盘西化”的多虑。

《比较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医学进步范畴,它是近年难得见到的中西文化比较之《医学分册》,相信它将会被广大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爱好者所珍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3374.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理论体系亟待重建——兼评《差异、困惑与选择》
下一篇:[转载]医巫同源研究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