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姚荷生:中医之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

已有 2433 次阅读 2021-4-5 19:2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1.jpg

资料来源:姚荷生中医之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1):5-7

按语:我院已故名誉院长姚荷生先生,出生于三世名医之家,民国时期即已步入名医行列。解放后,他以广博的医理学识、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被医界同仁公誉为“江西中医泰斗”。先生自幼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行医执教的六十余年中,不仅救人无数、诲人无倦,而且一直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道路苦苦探索。50 年代初,他即亲笔上书毛主席,提出了“中医之自我检讨与切实改进计划”,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建议书以正式批示下达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作为研究和制定中医政策与计划的重要参考。现虽事过境迁,但先生在书中对发展中医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和切实计划,联系几十年来的中医发展现状,今天读来,仍然值得我们冷静思索和认真借鉴。故此,藉先生谢世7 周年缅怀之际加以登载此文,以供各位有志同仁参阅领略。限于篇幅等原因,整理者对其50 年代的原稿作了部分的精简和压缩,形成文章摘要如下。

1  中医改进的经验教训与问题所在

中医求取改进的决心,可说很早就普遍地存在,然因为面对四千年余的庞大遗产,一时要想改进,真有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的困难,也决非少数人所可胜任,不过据个人苦闷很久的观察:我们本身对中医的原有基础认识不够具体,对中医的原有缺点讨不够深刻,却是一个最大的关键。几十年来,中医各自为政的、零星的改进工作也不能说做的太少。根据结果的事实反映,却似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误认了“中医科学化”为“枝节西医化”。这句话决不是为了宗派观念、或狭隘的国家观念,唯恐西医化了便失却中医的颜面;而纯系为了中医宝贵的实效基础,完全是从“气化”的一贯学理出发,在没有将固有学说搜集整理成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系统,及利用自然科学证实、解释和发掘以前,与西医的学术基础,一时决难根本沟通。如果忽视原有基础,盲目地、侥幸地、一味地从枝节上求取西医化的死拼硬凑,除工作者本身博取了中西贯通的虚名外,对学术上不但没有帮助改进,适足造成数十年混乱落后的怪现象。

请看何云鹤、章次公先生讲话:“改进中医作团结性公开活动,开端者是章太炎先生主持的上海国医学院,院中的课程由陆渊雷先生厘订,除了中医必修的,添加西医基础医学,如生理、解剖、病理、医化等。后来,上海和各地中医学校也照样采用。二十余年间,造就了不少从医校走出的中医,同时西医中间也有人主张改进中医,给开业中医灌输必要的西医常识,抗战前江苏医学院附设中医补训班,就是一个例子。理论上,如此训练的中医,看起病来,必能融会中西,比仅受西医教育,或仅受中医教育,来得高明;事实的回答却正好相反,医病的成绩,既不及拜先生抄方子的旧中医,更不及从西医学校出身的西医;看病的时候,对西医中医的学术,非但不能融会运用,有时且不知如何可以单独运用,这实非热心提倡改进中医者初意所及料的。他的症结所在,是中医和西医虽然目的同样是医病,但他们医病的基础和立场各不相同。要使他们相互联系起来,事前需要审慎考虑,通盘筹划,若是不顾一切硬拼硬凑,就会产生不中不西的医生。”何、章两先生很早就是想用西医来改进中医的热心工作者,直至1949年发表了上面的谈话,这是多么伤心的结论,这是多么值得警惕的恶果!但是我们决不会因噎废食,决不是籍口这不良的结果,就认为中医不必改进,或中医再不可研究西医,而是要引此恶果为前车之鉴。认清原有基础,通盘加以筹划,发现中医今后改进工作,必须从速搜集整理原有学说,使之成为具体明确的系统,再从自然科学求取证实、解释,而后再与西医根本沟通,互相帮助进步,这才是中医科学化的切实道路。

谈到中医要科学化,似乎只要直接了当地从自然科学着手就行,何必要惊师动众地从搜集、整理原有学说,兜这么一个偌大的圈子呢?我们只要反躬自问, 中医原有学说我们都读过了吗?它的同异、长短我们都了解吗?它论列的一切原理、记载的诊断疗法,我们都能运用吗?它错综复杂的系统,我们都有明确概念吗?我们对原有基础都模糊片断,又以何法求取科学,从何处着手改进呢?人生的寿命有限,如果不及时动员群力,分工合作地从事搜集、整理,对原有学说已属望洋兴叹,哪来的余力研究其它?哪能够握紧时机赶上时代?在此“西医中国化”的口号下,西医未尝不想研究中医,但对着这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一时也无法下手,我们难道不应该贡献自己的广大人力,解决这个困难,便于他们研究的进行,增加人们讨论沟通的机会吗?况且我们只要坚决地加以普遍推动,这一初步工作的完成,并非需时过久(几年)。我始终认定:搜集、整理是中医改进的必经阶段,决不是兜圈的玩意!

2  科学性的中医与科学化的改进

中医根本就属于有理论、有系统(生理、卫生、病原、病理、诊断、治疗、配方、药物的一贯学理)、有实效的实用科学。这不是宗派观念的强调,是有数千年实效为后盾的说法。直至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有尚未发掘解答而确具成效之实例。科学先进国家的学者们, 已多分头设法研究, 惟我国自命科学之流,独觉不屑一顾,轻率地以“中医不科学”相讥斥。其实根据唯物论的观点,不科学的学说,怎能产生实效,于是又有“中医效验乃是偶中”,或“中医的实效并不是有什么学理,完全是靠药物的经验”的武断,其实中西医集中都市,完全由病家凭屡效与否的事实自由选择,哪来这许多偶中?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药物虽多由经验产生,如果没有学理来运用,何以会效果与病原诊断适合,而且历代并不一定需要先有经验,只要根据原理就可以继续发明。这种完全反动、扼煞客观事实的强调,可说是他本身的唯物观点已先摇动,科学态度已先丧失,一切歪曲的认识、恶意的攻击,用不着此地多作计较。我们应该虚心检讨:中医本身既属实用科学,何以会招致不科学的批评,而必须更作科学化的改进?据目前所能觉察到的:第一,是中医的自由主义意念太深,服务方式散漫,步骤不齐,非用科学方法严密管理,不但不能加强运用,尤其无法促成学术改进。第二,中医原有典籍汗牛充栋,唐宋以后多徒尚空文,不重格物实验,虽亦各有所长,不免重复杂乱;不用科学方法大事分类、搜集整理,后学的人往往白发穷年都没有得到科学性的具体了解,怎谈得上科学化的改进!第三,中医临床尚未根据中医学术之原理原则用科学方法制定表式,作详实的纪录,错误心得,无法公开研究,虽有成案,常属事后追忆,质之当时事实,难免出入欠确。第四,我们的祖国自从叠蒙国耻、海禁大开以后,不能虚心冷静、批判地接受外来的新知识,使与固有的优长学术配合前进,“尽弃其学而学”的人,还算得了一头,许多都是中西略具皮毛,立即自鸣得意,对中西学说远不够作根本的互相沟通,一味想点炒杂碎的办法,结果费了几十年的光阴,徒使中医陷入混乱落后,距离科学化的目标愈来愈远!第五,中医虽然是有理论、有系统、有实效的科学,但是因为第四点的关系,不但不能切实利用近代科学求取进步,相反地与近代科学完全脱节,无论学理如何高明,实效如何卓著,却不能象西医那样利用各种仪器实际地暴露出来,总令人觉得有些玄渺!检讨以上五点,中医之所以招致不科学的批评,完全是缺乏科学的治学精神之所造成!所以我们为了要痛革不科学的恶习,为了要与近代科学得以根本沟通与证实,为了要利用科学原理自行发掘尚未解答之实例,以求迎头赶上,都非积极加强科学化不可!

3  “从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是改进的着手原则

根据切身需要,科学化的方针已经明确树立,关键则在于应该如何着手改进。在我认为目前有一个切实无比、势必达到改进目的有力的口号——“从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这是从多少事实的体察中提炼出来的。无论求取什么事物的改进,假使不能切实遵守这样一个原则,理论与实践必定脱节,任何计划都将落空。尤其对中医的改进,这更是一个无以复加的宝贵启示!因为我们检讨出中医的原有基础,在没有与近代科学沟通以前,总有点比较特别。

中医并不是缺乏改进意识,而是对原有基础未清,掌握未稳,以致不是模糊的、悠忽的固步自封,便是侥幸的、抹煞的混乱脱节。检讨中医的原有基础究竟怎样,可分人事与学术两方面来讲。

人事方面:现有中医的水准极不一致,大都各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不容一笔抹煞。文化修养相当,对中医学理有系统的明确概念,却没有作过全面的系统整理,应用效力很强,经验也很丰富的,在目前可算是中医标准人才,估计海内虽大有人在,却恐难占百分之二十的比数,而且对近代科学没有配合的研究,甚至对这方面的常识都很缺乏;其次是文字通顺,对中医学理非具体而有主要部份的深切了解,部分应用的效力与经验也有很显著的成功,对于其他部份却未免有所忽略;再次是文化修养相当,对自然科学与西医学说较具常识,对中医学说也涉猎不少,但支离破碎地不能产生联系,想用西说解释,只限于枝节上的生拼硬凑,并非能作根本上的一贯沟通,应用起来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自己也觉得很难捉摸;有的是对旧文学修养很高,对中医具有满腹的毫无系统的理论,应用起来有时奇中,有时大错,奇中时头头是道,却难以规范教人,大错时愤愤不平,亦难自求纠正等;再而下之,便是毫无文化修养,甚且识字不多,对中医学理当然也无多大造诣,但他们却传习着祖宗一部分宝贵的特效成果,如秘方、草药、诊断某病的特殊经验与特殊方法,有时治疗成绩竟可超过上述的标准中医。四种人才既然各有他的短长,对人民、对学术自然都各占着他所应占的重要地位,不但不应当轻率歧视,并且应该虚心地互相学习,才可将各种人事的原有基础加以提高。学术方面的基础,又可分书籍与原理:汉唐以上的书籍,多数是说明生理、病理的高深原理和诊断治疗的严格原则,中医至今不能不奉为金科玉律,惟因时代关系,行文简古,解释难明,论误附会在所不免。唐宋以下的书籍,虽也有系统严明、事实正确、对原理原则很能发挥的作品,不过多数“徒尚空文,不重格物,凭冥想以释原理,凭运笔以神事功,行文不重纪实,但求洋洋大观,非无一得之长,终致金沙莫辨,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的巨著委实不在少数!后学的人, 不读则遗金可惜,读则一时无法辨别,像这书籍基础的不健全,只要现有中医能牺牲成见,通力合作,急用科学方法分类技集、整理,可在最短期间(两年)使它提高一步。至于中医之原理,完全是“从宇宙体察而得气化生息之原,参之人身构造而感应平病之道,以是而论保生治病,以是而求针砭方药,确有科学根据,自成科学系统”。换句话说,就是中医是以“气化”的一贯学理为基础。生理是气化调和的正常,病理是气化失调的变态,根据变态的必然偏象而严作诊断,利用药物之适得其偏而巧施治疗。目前虽与西医的病原病理暂难沟通,但经数千年的运用发明,确能产生实效。海禁大开以后,医界中有些自命革新人士,对原有气化基础错综难明,不能从根本上利用各种科学求取解答,一味地想现成与西医拼凑强同,结果不但不能提高,反使中医治效水准普遍落后!因为原有基础既被扰乱,发展起来自然无一是处,所以中医目前的切实改进工作,不但不是牺牲原有基础,生吞活剥地将就西医学说就可达到科学化的目标,而是要从原有学说当中严密搜集、整理,先使原有学理的系统加强明确,而后再从与中医有关的各种自然科学——如在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质、气象等原理中求取解答,才是根本提高的希望!

4  中医目前改进与提高的切实办法

根据科学化的改进方针和从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的着手原则,由运用科学方法整理固有学说,到利用自然科学沟通说明原理,再到汇同中西医与各科学者共同发掘未知,这是切实改进和提高传统中医,进而探索和创建崭新民族医学的必然三部曲。其基本步骤可以大致设计如下:

1)分类搜集原有学说:根据近代医学分类方法——如生理学(包括气化、形质——即解剖和组织)、卫生学、病原学、防疫学、病理学、内科学(包括妇、儿、麻痘、眼、喉等各种病类)、外科学、伤科学、针灸学、胎产学、祝由科、脉学、方剂学、药物学、中医史学(包括编年、纪事),由中央中医学会制定统一格式,通令全国各地中医学会,分头征集当地所有医书目录,并各推定搜集人员,省市十至二十人,县五人至十人,附报自愿搜集之书名三种,汇齐迳寄中央。再由中央根据各地藏书与搜集人数,统筹支配,分发规定格式,发起一人一本书运动,限期分别搜集、汇总转发各地推定整理员。目前如无法推动全国,可先从省市作一人一部书之示范,搜集时应责令所有搜集人员,务求详尽无遗,不可稍有成见地选择增减,但可另附搜集中所发现之问题与将来整理意见。所有搜集材料,均须标明原书卷数、作者姓名及引用书名。

2)分类整理原有学说:各省市就业经推定之搜集员中,推选整理员五人至九人,附报自愿整理之类别两种,汇转中央。由中央中医学会根据各藏书及整理人数统筹支配,分发大概格式,责令限期整理。整理员就汇转之搜集材料,参考原书及搜集员所报之问题与意见(以原有学术为限),整理成章,对删削处与附已意处,应分别标出符号,另列意见。关于矛盾可疑之处,尤须另行详作辩论,再行汇转业已推定之评定员。

3)评定初步教材:就全国整理员中,推定评定员十余人,各出所长,根据各类整理资料及整理员之辩论意见,分别详加评论,集中研讨。务求毋滥,毫无抵触,精简切实,系统明确,分布初稿,广求挑剔,而后订为初步教材。在此中西医学尚未根本沟通以前,教材内切忌妄参西说,以免徒乱人意,如有宝贵意见,尽可详细另列,另作研究。过渡期之防疫卫生训练,宁愿另采西医教材,才不会产生基础混乱的怪现象。

4)调查实验初步教材:颁布初步教材,统一训练之后,应再通令全国中医学会,责成所有中医药人员,根据教材分别作临床实验、药物实验、表报调查、实地调查,充分供给综合研究材料,证明与实事实地有无出入。如能发现教材以外之实例时,尤须报导,以为将来进步教材之去取作准备。

5)利用自然科学沟通说明:初由实际参加搜集、整理、评定员之中受统一训练、已从事近代物理学并对某种自然科学或西医学说有心得者,分别试作沟通说明,公开共同研讨,或请示专家解释指导;一旦专门人才辈出后,再行从事全面性的沟通说明。

6)统一发掘尚未解答之实例:从事全面沟通说明时发现近代自然科学一时无法说明而确有实效之点,应将其实之困难、及有无其他途径之可能等概念, 公告国内科学家,引起普遍注意,共同发掘。

7)确定进步教材:将我们全面沟通说明及共同发掘资料,公布国内,经科学家证明无大违误,再行确定进步教材。斯时既与一切自然科学根本沟通,对于西医学说早已迎刃而解,并可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彼此提高,甚至一切原理及治疗方式,竟可融为一体,而以崭新的民族医学姿态出现于世界!

资料提供:姚芷龄 姚梅龄

资料整理:刘英锋 黄利兴 张光荣 廖云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0431.html

上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黄帝内经》的疫病学(4)
下一篇:[转载]刘英锋:读姚荷生《中医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一文有感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1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