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年第2期
15世纪~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物质和文化大交流,人口的大流动,触发了疾病的大传播,使一些原限于一大洲一大陆一半球的传染病传遍了全世界。疾病的大流行最后又促进了医学的大发展,药物大交流及社会变化。梅毒是这个地理大发现时代最为常见并危害严重的一大传染病,它从西半球传遍全世界。
梅毒在欧洲传播初期,欧洲人用从美洲和印第安人那里引进的愈创木治疗术来治疗。不久,欧洲人再用水银后又用砷剂来治疗。与此同时,主要医治梅毒的性病专科医院建立了起来。所以梅毒的传播促使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分支——性病学。1498年,达•伽玛探险队把梅毒传入印度。然后梅毒传入东南亚并进而传入中国。接着又从中国传入日本。梅毒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防治梅毒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直到20世纪,人类的抗梅斗争才取得重大进展和决定性的胜利。
一百年前,美国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第一次在医学文献中报告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灵丹妙药”——Salvarsan 606(有机砷化合物,砷凡纳明)。文章最初发表于1911年3月9日的《Boston Medical Surgical Journal》,文中详细描述了Linn 县一农民应用Salvarsan 606治疗天疱疮的经过。一周后,Harold Jones队长报道,20名梅毒士兵在Walter Reed总医院接受Salvarsan治疗。在随后的几个月和几年,相关报道不断出现。经临床观察总结,最终认为Salvarsan的临床治疗效果无可厚非,并得到广泛应用,开创了“化疗时代”的先河。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使用无机汞化合物治疗梅毒等螺旋体病。
1869年,法国科学家Antoine Béchamp合成了砷和染料的化合物,并表示砷加染料苯胺,毒性减弱。但是他的发现一直没被重视,直至40年后,德国医生Walter Schild用该化合物(现在称Atoxyl)治疗皮肤病。1905年,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Harold Wolferstan Thomas开始用该砷化物治疗锥虫病引起的昏睡症。从文献中了解到砷化物可有效治疗牛马锥虫病,他认为该化合物副作用较少,便于重复使用和长期管理,为此他进一步研究了该化合物对猴子、兔子及各种啮齿动物感染性疾病的疗效。
Ehrlich认为Thomas的研究非常重要,并组织了包括Sahachiro Hata和有机化学家Alfred Bertheim在内的专家研究团队。了解Atoxyl结构后,便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其毒性。参照Ehrlich研究,该团队成员Bertheim合成了900多种化合物,大多由Atoxyl衍生而来,Hata则利用兔子来研究其替代产品。该团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试验,直至找到药物活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点。经过606次试验,最终合成Salvarsan,故又称之为“606”。1910年606上市,商品名Salvarsan,这是第一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物。为解决溶解度的问题,Ehrlich等又合成了Neosalvarsan化合物(新砷凡纳明),简称“914”,于1912年上市,肌肉注射,使用方便,但效果较606略差。1930年,合成该药活性成分Mapharsen。直至10年后青霉素引进之前,该药一直作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
国际上后来禁止使用606,除青霉素等更安全的抗生素的发现外,最主要原因是副作用大。因梅毒复发再次接受治疗非常常见,随着药物剂量累积,药物毒副作用也不断被报导,如:肾功能衰竭、视神经炎、抽搐、发热、皮疹等。且606对梅毒晚期并发症,尤其是神经梅毒无效。
Salvarsan的发展跌宕起伏,可谓荣辱参半。尽管如此,Salvarsan发展史仍可作为今天科学家研发药物的最好借鉴。同时也阐明科学家拥有伟大的梦想,在追求梦想时不断推动科学前进。Ehrlich为人谦和,但是行事果断,为了能治疗梅毒,他合成数百种化合物,勇于面对同事的批评和质疑。虽然最终他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但是Ehrlich不懈追求,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石,如果没有他对科学的热忱,也许现在我们仍有可能继续注射汞液。
砷的使用,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搜集、整理、设计了不少治疗梅毒的方剂,其中有当时治疗此病的主药汞剂、砷(砒霜)剂等。而砷作为抗肿瘤药物亦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如过去应用牛黄解毒片(含雄黄)及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Ioid Ieukemia,CML)。20世纪70 年代初期,我国率先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获得较高的临床缓解率。1996年,张鹏等报道As203治疗APL,完全缓解率为7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血液病研究所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应用As2O3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复发的APL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治疗APL,特别是复发和耐药的APL,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00年,三氧化二砷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后记
国际禁止使用606的原因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副作用太大,同时由于抗生素的发现,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梅毒,因此不再使用606和914。在抗生素发现以前,由于606以及后来的914的有效治疗作用,即使有很大的副作用,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一直在使用。随着青霉素以及其他抗生素的发现,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梅毒,砷剂已很少用,青霉素已经取代了砷剂治疗梅毒的地位。
砷凡钠明,亦称“洒尔佛散”(德文Salvarsan的音译)、“砷凡纳明”(或胂凡纳明,英文 arsphenamine的部分音译)。606是一种含砷的抗梅毒药,1908年由保罗•埃利希实验室发现,当时对几百个新合成的有机砷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最后确定第606个化合物具有抗梅毒活性,这是第一个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以达到最优化的生物活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尝试,对梅毒和其他螺旋体病有特效而比较安全。保罗•埃利希更是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1910年606上市,商品名Salvarsan,这是第一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物,相对于当时应用的无机汞化合物是一大进步。1912年,溶解性更好,更易操作,但疗效稍差的新胂凡钠明(同为砷化合物,914)上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118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