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年味
2021-2-7 15:45
阅读:2111

按:经益群同学应允,将他群聊中的美文发表于此,以与博友们分享。也许,这可以让我们闻到他家乡曾经的年味,似乎是很浓,很醉人,是不是?

2021年春节,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地政府都提倡就地过年。我父母是最响应国家号召的,既不愿意出来,也不让我们回去,为了不让二老担心,我们还是少出门留深过年吧。这几天主要就是打年货,刚买了年花,又陆续收到妹妹文娟快递来的家乡年味:肉丸、鱼丸、鱼糕、贺胜土鸡汤……,父母的腊鱼、腊肉、糍粑、豆丝、腌萝卜条,还有好友的年糕等等。

看着这些散发着浓浓乡愁的年味,不禁心中涟漪牵起,思绪万千。

那是文革时代一个腊月的晚上,春节的脚步已经清晰可闻,长堰堰头余胜华家门前热闹非凡,几只一两百瓦的灯泡将漆黑的夜幕照耀得如同白昼,一群大人们正在屋里屋外地忙碌着:几位奶奶、妈妈们有的在灶边,用笼屉蒸着糯米,有的在用门板搭起的案板上将捣熟了的糯米团放在木模里,完成糍粑的最后一道程序,屋外几个年轻后生围着一个石碓,手握一米左右棒球棒似的木杵如走马灯般奋力舂着,在冰冷的空气里,一个个干得热气腾腾,一会儿甩掉棉袄,一会儿走马换将。最忙的则是我们一群小孩,在好奇和开心的驱使下,一会儿跑进屋里看着奶奶、妈妈们忙碌着,在灶膛火红柴火的映衬下看着浓浓的蒸汽笼罩着笼屉争先恐后地向上飞舞着,一会儿趴在台子旁看着一团团捣烂了的糯米团变成印着喜字、福字的漂亮的糍粑,一会儿又钻到人群中看着叔叔们哼哟嗨哟地舂得正欢,听着石碓里木杵互碰的悦耳声音,憧憬着一个丰盛、快乐、崭新的春节。

我们小孩喜欢的长堰的忙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那时物质还不很丰富,一家人还没有能力做糍粑,于是街上几家关系较好的人家就会合着一起做,叫几个年轻的后生来帮忙。

牵头的余胜华爷爷,是我妈妈综合厂的同事,为人比较随和,总是满脸带笑,大多数时间都会看到他手里夹着一支大公鸡的香烟,他喜欢开玩笑,见到我们小孩也会主动叫我们,街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他,大人们有时会开玩笑叫他“小诸葛”。他们家公私合营前在长堰开了一家弹棉花的作坊,因此还创造了一句歇后语:“余胜华的gaozi坏了——不弹(谈)”,“gaozi(音)”是弹棉花的机器,我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我们小朋友之间有时不想谈的话题,就会说这句话,哈哈。

这时,只见他满脸堆笑,忙里忙外,给到来的人递烟倒茶,应酬着大家。大人们开心地聊着天,拉着家常,小孩们则不知疲倦地跑前跳后,玩得不亦乐乎。

“二十五做豆腐”,那时的长堰平时是没有豆腐卖的,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才会自己打点豆腐。长堰只有一条主干道,一条较长的坡道向上通往合作社、公社、邮局、学校,坡道旁有一个新华大队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后面是一条小路通往长堰中学,越过小路就是南堰。它的业务主要还是来料加工,平时轧米、做面等,因为那时物质还是计划供应制,每家每户发票购买,加工厂是没有指标的,所以它们也只有来料加工,而且直到过年,豆腐坊才会开张,也是最繁忙的所在,它承担了长堰街上和周围村庄的绝大部分加工,我们一年也就这个时间才能吃到豆腐。

前一天晚上,我外婆就用父亲挑水用的木桶浸满黄豆,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挑着黄豆,我们兄妹就和妈妈、外婆一起推着柴火车(柴火也需自备的),带着一应家什,浩浩荡荡地来到加工厂,其时,还有更早的人在那儿排队,父亲将浸泡好了的两桶黄豆排在后面,就和妈妈一起去上班了,剩下外婆和我们兄妹在那儿排队等候。

等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一会儿数一次前面还有几家,一、二、三……,看着还早,就跑去看师傅们做豆腐,有的在把浸泡好了的黄豆磨成浆,有的在一个很大的铁锅里煎煮着黄豆浆,有的在将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豆浆连渣倒入一个由两根木棒交叉成十字,一块大大的方纱布四角系在四个棍头形成一个吊袋,一根绳子系在交叉点上,吊在房梁上的装置里过滤,师傅两手掌在两个棍头缓慢晃动着过滤袋,有的则在一个石台上用一个杠杆压榨着用纱布包着的豆腐……,现场还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嘈杂声,真是热火朝天。

做好了的人家欢天喜地地将热腾腾的豆腐挑回家,叫到的下一家同样兴高采烈地高声回应。我赶忙又过去将我家前面的又数了一遍,一、二、三……,怎么还有这么多呢?!

终于轮到我们家了,我外婆赶紧叫我们跟她一起把柴火搬进去,她负责烧灶,我则在旁边兴奋地看着,我妈妈也会不时过来看一下。到了过滤环节,我让师傅休息一下,让我来帮他做这个活,师傅自然是猫子掉了爪子——扒(巴)不得。点卤前我妈妈和外婆会让师傅舀出一碗白白嫩嫩、柔柔滑滑,如妙龄少女的豆腐脑,撒上脆脆的白砂糖,让我们分享、品尝这人间美味。这正是:“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我们家一般一年做两桌豆腐,一桌过年用,一桌做臭豆腐(一桌就是做豆腐用的四四方方的一板)。外婆和妈妈做的臭豆腐与商店买的豆腐乳截然不同,记得先是将新鲜豆腐用一个大簸箕盛着放在太阳里晒一段时间,然后放在一个筐子里用稻草、棉絮裹上,不久豆腐上会长满白白的茸毛,最后放进调料装瓶,上面配上红辣椒段、蒜蓉。吃时拈几块用小碗盛着放在饭上蒸熟,再淋上香油,端上桌时,那种独特的香味让人马上食指大开,迫不及待,我们家的臭腐乳的独特之处在于,蒸熟后形状会松散,用筷子挑着吃,滑滑之中夹着颗粒感,即使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妈妈仍每年都会做一些给我,我家的豆腐乳已经成为了我割舍不下的乡愁。

一进入腊月,外婆就嘱咐我几兄妹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过年时总是唠叨着“童言无忌”。

除夕夜,守岁,“岁”与“絮”的黄陂读音是相同的,即“xi”,长辈们为了鼓励我们“守絮”,就告诉我们说,守岁时间越久,新年新衣服就越多。

每到过年,父母就会把外公从塔尔公社大埠街接来和我们一起过年,那时长堰电视还没出现,全家人围着火盆而坐,听外公讲那些古代英雄的故事,外公记忆力特别好,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常能引人入胜。外婆和父母忙着准备年夜饭,有时也会凑过来听一下,我们几兄妹,尤其是三弟武超喜欢将火钳微微张开架在火盆上,再将几小块糍粑放在上面两面烘烤,一会儿糍粑开始膨胀炸裂开来,发出诱人的香味,于是大家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还沾着木炭灰的糍粑,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外公的故事,这时外婆还会将铫子里煨的排骨藕汤一人盛一碗让我们吃,说三十日夜里吃了,来年对事情就会看得穿些,自然我们小孩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会吃一大碗。

24:00前开始贴对联,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父亲写的,我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他们单位宣传标语一般都是他写的。

我家的年饭是在初一的凌晨,天还没有亮,经常是被一、二家吃年饭的爆竹声吵醒,外婆和爸妈一次次地连声催促着起床。长堰的冬天非常冷,加上守岁较晚,尽管长辈们一再催促,还是有点难舍温暖的被窝。

四周一片静谧,偶尔会听到大人们简单地交流几句,还会听到刀子在砧板上快速舞动的声音,炉、灶上锅碗瓢盆一起忙碌,白色的蒸汽和佳肴的香味早已弥漫在空气中,大人们看到我们起来了,赶紧让我们坐到桌子上准备吃年饭了。

父亲开始祭祖,春台上用碗盛着一块十厘米见方的厚厚的五花肉,上面插着一根筷子,外婆会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筷子巷过籍(移民)来的。父亲点上几炷香,默默地口里念念有词,恭恭敬敬地拜上几拜,然后插在香炉里。那种气氛,加上外婆的叮咛,不由让人油然产生一种神秘和神圣感!

年饭时放爆竹,自然是声音越响亮、时间越长,日子越红火!

餐桌早已摆得整整齐齐,每人面前摆着一副碗筷勺子,直到长大成家,回家过春节,外婆还要特地在年饭桌上为尚在妈妈肚子里的女儿摆上一双筷子,提前迎接我们家第一个第四代的到来。

桌上佳肴美味更是琳琅满目:一条“听话”的鱼放在主位,据说它是要把我们的幸福生活告诉给神祇的,不能吃,也不能随便说不好的话;黄陂三鲜自然是主角,即肉丸、肉糕、鱼丸;黄陂粉蒸肉,之所以冠以黄陂两字,是因为它有特别之处,那就是它的粉是甜的,被五花肉蒸出来的油浸透了的甜粉特别受我们小孩欢迎,经常是粉吃完了,肉还剩很多;同样,夹干肉最先吃完的是里面的干子;和菜也是黄陂特色,它是由千张(豆皮)、红白萝卜丝、青菜、粉条等合在一起而成,寓意是吃了和菜就会一家人和和美美、不吵架、团结,其寓意好,味道也好,因为它属于一道素菜,且味道偏淡,大鱼大肉吃多了,再吃和菜,特别爽口;炸糍粑上撒上白砂糖;香香的卤菜,如卤干子、卤肉、卤鸡蛋;豆腐、豆腐泡、千张;黄陂豆丝;这些菜我们一年才能吃一次,自然是大口朵颐;其它当然少不了排骨藕汤、鸡汤、甜汤、青菜等等菜。主食是米饭,不知为什么,过年特别想吃稀饭,长辈们是绝对不允许的,说过年吃稀饭一年会吃不饱。狼吞虎咽后,告诉父母我吃饱了,想下桌,大人们也是要我们等着大家吃完了再一起下桌的。

吃完年饭后就是各种拜年活动,基本是大人们去应酬,稍大点后,也是两个弟弟文超和武超代表我们家与街坊邻居互动,互道“新年好!”我比较不喜欢串门,两个弟弟很多情形下反而像哥哥样,总是照顾着我。

儿时常听大人们说:“大人怕过年,细伢盼过年。”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么喜庆、这么欢乐、这么好玩的时光为什么大人会“怕”?

今天,世界进入了新纪元,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亚洲的时代,更是伟大中国的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资极大丰富。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年代,正是一代代勤劳刻苦的中国人的发奋图强,才奠定了我们祖国今天繁荣富强的基础。

我怀恋那时的年味,远方故乡在记忆里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儿时的年味,那种难以言表、熟悉而又遥远的味道在记忆里扑面而来。而今,外公、外婆,还有三弟都已离我们远去,于是愈发怀念儿时的年味,一家三代团团圆圆,上慈下爱,单纯天真,无忧无虑!

我享受今天的年味,我们伟大的祖国万象更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雄峙世界名族之林!我们全家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绵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

按:经益群同学应允,将他的群聊中的美文发表于此,以与博友们分享,体验一下他家乡曾经的年味,是不是很浓,很醉人?

2021年春节,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地政府都提倡就地过年。我父母是最响应国家号召的,既不愿意出来,也不让我们回去,为了不让二老担心,我们还是少出门留深过年吧。这几天主要就是打年货,刚买了年花,又陆续收到妹妹文娟快递来的家乡年味:肉丸、鱼丸、鱼糕、贺胜土鸡汤……,父母的腊鱼、腊肉、糍粑、豆丝、腌萝卜条,还有好友的年糕等等。

看着这些散发着浓浓乡愁的年味,不禁心中涟漪牵起,思绪万千。

那是文革时代一个腊月的晚上,春节的脚步已经清晰可闻,长堰堰头余胜华家门前热闹非凡,几只一两百瓦的灯泡将漆黑的夜幕照耀得如同白昼,一群大人们正在屋里屋外地忙碌着:几位奶奶、妈妈们有的在灶边,用笼屉蒸着糯米,有的在用门板搭起的案板上将捣熟了的糯米团放在木模里,完成糍粑的最后一道程序,屋外几个年轻后生围着一个石碓,手握一米左右棒球棒似的木杵如走马灯般奋力舂着,在冰冷的空气里,一个个干得热气腾腾,一会儿甩掉棉袄,一会儿走马换将。最忙的则是我们一群小孩,在好奇和开心的驱使下,一会儿跑进屋里看着奶奶、妈妈们忙碌着,在灶膛火红柴火的映衬下看着浓浓的蒸汽笼罩着笼屉争先恐后地向上飞舞着,一会儿趴在台子旁看着一团团捣烂了的糯米团变成印着喜字、福字的漂亮的糍粑,一会儿又钻到人群中看着叔叔们哼哟嗨哟地舂得正欢,听着石碓里木杵互碰的悦耳声音,憧憬着一个丰盛、快乐、崭新的春节。

我们小孩喜欢的长堰的忙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那时物质还不很丰富,一家人还没有能力做糍粑,于是街上几家关系较好的人家就会合着一起做,叫几个年轻的后生来帮忙。

牵头的余胜华爷爷,是我妈妈综合厂的同事,为人比较随和,总是满脸带笑,大多数时间都会看到他手里夹着一支大公鸡的香烟,他喜欢开玩笑,见到我们小孩也会主动叫我们,街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他,大人们有时会开玩笑叫他“小诸葛”。他们家公私合营前在长堰开了一家弹棉花的作坊,因此还创造了一句歇后语:“余胜华的gaozi坏了——不弹(谈)”,“gaozi(音)”是弹棉花的机器,我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我们小朋友之间有时不想谈的话题,就会说这句话,哈哈。

这时,只见他满脸堆笑,忙里忙外,给到来的人递烟倒茶,应酬着大家。大人们开心地聊着天,拉着家常,小孩们则不知疲倦地跑前跳后,玩得不亦乐乎。

“二十五做豆腐”,那时的长堰平时是没有豆腐卖的,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才会自己打点豆腐。长堰只有一条主干道,一条较长的坡道向上通往合作社、公社、邮局、学校,坡道旁有一个新华大队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后面是一条小路通往长堰中学,越过小路就是南堰。它的业务主要还是来料加工,平时轧米、做面等,因为那时物质还是计划供应制,每家每户发票购买,加工厂是没有指标的,所以它们也只有来料加工,而且直到过年,豆腐坊才会开张,也是最繁忙的所在,它承担了长堰街上和周围村庄的绝大部分加工,我们一年也就这个时间才能吃到豆腐。

前一天晚上,我外婆就用父亲挑水用的木桶浸满黄豆,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挑着黄豆,我们兄妹就和妈妈、外婆一起推着柴火车(柴火也需自备的),带着一应家什,浩浩荡荡地来到加工厂,其时,还有更早的人在那儿排队,父亲将浸泡好了的两桶黄豆排在后面,就和妈妈一起去上班了,剩下外婆和我们兄妹在那儿排队等候。

等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一会儿数一次前面还有几家,一、二、三……,看着还早,就跑去看师傅们做豆腐,有的在把浸泡好了的黄豆磨成浆,有的在一个很大的铁锅里煎煮着黄豆浆,有的在将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豆浆连渣倒入一个由两根木棒交叉成十字,一块大大的方纱布四角系在四个棍头形成一个吊袋,一根绳子系在交叉点上,吊在房梁上的装置里过滤,师傅两手掌在两个棍头缓慢晃动着过滤袋,有的则在一个石台上用一个杠杆压榨着用纱布包着的豆腐……,现场还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嘈杂声,真是热火朝天。

做好了的人家欢天喜地地将热腾腾的豆腐挑回家,叫到的下一家同样兴高采烈地高声回应。我赶忙又过去将我家前面的又数了一遍,一、二、三……,怎么还有这么多呢?!

终于轮到我们家了,我外婆赶紧叫我们跟她一起把柴火搬进去,她负责烧灶,我则在旁边兴奋地看着,我妈妈也会不时过来看一下。到了过滤环节,我让师傅休息一下,让我来帮他做这个活,师傅自然是猫子掉了爪子——扒(巴)不得。点卤前我妈妈和外婆会让师傅舀出一碗白白嫩嫩、柔柔滑滑,如妙龄少女的豆腐脑,撒上脆脆的白砂糖,让我们分享、品尝这人间美味。这正是:“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我们家一般一年做两桌豆腐,一桌过年用,一桌做臭豆腐(一桌就是做豆腐用的四四方方的一板)。外婆和妈妈做的臭豆腐与商店买的豆腐乳截然不同,记得先是将新鲜豆腐用一个大簸箕盛着放在太阳里晒一段时间,然后放在一个筐子里用稻草、棉絮裹上,不久豆腐上会长满白白的茸毛,最后放进调料装瓶,上面配上红辣椒段、蒜蓉。吃时拈几块用小碗盛着放在饭上蒸熟,再淋上香油,端上桌时,那种独特的香味让人马上食指大开,迫不及待,我们家的臭腐乳的独特之处在于,蒸熟后形状会松散,用筷子挑着吃,滑滑之中夹着颗粒感,即使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妈妈仍每年都会做一些给我,我家的豆腐乳已经成为了我割舍不下的乡愁。

一进入腊月,外婆就嘱咐我几兄妹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过年时总是唠叨着“童言无忌”。

除夕夜,守岁,“岁”与“絮”的黄陂读音是相同的,即“xi”,长辈们为了鼓励我们“守絮”,就告诉我们说,守岁时间越久,新年新衣服就越多。

每到过年,父母就会把外公从塔尔公社大埠街接来和我们一起过年,那时长堰电视还没出现,全家人围着火盆而坐,听外公讲那些古代英雄的故事,外公记忆力特别好,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常能引人入胜。外婆和父母忙着准备年夜饭,有时也会凑过来听一下,我们几兄妹,尤其是三弟武超喜欢将火钳微微张开架在火盆上,再将几小块糍粑放在上面两面烘烤,一会儿糍粑开始膨胀炸裂开来,发出诱人的香味,于是大家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还沾着木炭灰的糍粑,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外公的故事,这时外婆还会将铫子里煨的排骨藕汤一人盛一碗让我们吃,说三十日夜里吃了,来年对事情就会看得穿些,自然我们小孩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会吃一大碗。

24:00前开始贴对联,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父亲写的,我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他们单位宣传标语一般都是他写的。

我家的年饭是在初一的凌晨,天还没有亮,经常是被一、二家吃年饭的爆竹声吵醒,外婆和爸妈一次次地连声催促着起床。长堰的冬天非常冷,加上守岁较晚,尽管长辈们一再催促,还是有点难舍温暖的被窝。

四周一片静谧,偶尔会听到大人们简单地交流几句,还会听到刀子在砧板上快速舞动的声音,炉、灶上锅碗瓢盆一起忙碌,白色的蒸汽和佳肴的香味早已弥漫在空气中,大人们看到我们起来了,赶紧让我们坐到桌子上准备吃年饭了。

父亲开始祭祖,春台上用碗盛着一块十厘米见方的厚厚的五花肉,上面插着一根筷子,外婆会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筷子巷过籍(移民)来的。父亲点上几炷香,默默地口里念念有词,恭恭敬敬地拜上几拜,然后插在香炉里。那种气氛,加上外婆的叮咛,不由让人油然产生一种神秘和神圣感!

年饭时放爆竹,自然是声音越响亮、时间越长,日子越红火!

餐桌早已摆得整整齐齐,每人面前摆着一副碗筷勺子,直到长大成家,回家过春节,外婆还要特地在年饭桌上为尚在妈妈肚子里的女儿摆上一双筷子,提前迎接我们家第一个第四代的到来。

桌上佳肴美味更是琳琅满目:一条“听话”的鱼放在主位,据说它是要把我们的幸福生活告诉给神祇的,不能吃,也不能随便说不好的话;黄陂三鲜自然是主角,即肉丸、肉糕、鱼丸;黄陂粉蒸肉,之所以冠以黄陂两字,是因为它有特别之处,那就是它的粉是甜的,被五花肉蒸出来的油浸透了的甜粉特别受我们小孩欢迎,经常是粉吃完了,肉还剩很多;同样,夹干肉最先吃完的是里面的干子;和菜也是黄陂特色,它是由千张(豆皮)、红白萝卜丝、青菜、粉条等合在一起而成,寓意是吃了和菜就会一家人和和美美、不吵架、团结,其寓意好,味道也好,因为它属于一道素菜,且味道偏淡,大鱼大肉吃多了,再吃和菜,特别爽口;炸糍粑上撒上白砂糖;香香的卤菜,如卤干子、卤肉、卤鸡蛋;豆腐、豆腐泡、千张;黄陂豆丝;这些菜我们一年才能吃一次,自然是大口朵颐;其它当然少不了排骨藕汤、鸡汤、甜汤、青菜等等菜。主食是米饭,不知为什么,过年特别想吃稀饭,长辈们是绝对不允许的,说过年吃稀饭一年会吃不饱。狼吞虎咽后,告诉父母我吃饱了,想下桌,大人们也是要我们等着大家吃完了再一起下桌的。

吃完年饭后就是各种拜年活动,基本是大人们去应酬,稍大点后,也是两个弟弟文超和武超代表我们家与街坊邻居互动,互道“新年好!”我比较不喜欢串门,两个弟弟很多情形下反而像哥哥样,总是照顾着我。

儿时常听大人们说:“大人怕过年,细伢盼过年。”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么喜庆、这么欢乐、这么好玩的时光为什么大人会“怕”?

今天,世界进入了新纪元,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亚洲的时代,更是伟大中国的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资极大丰富。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年代,正是一代代勤劳刻苦的中国人的发奋图强,才奠定了我们祖国今天繁荣富强的基础。

我怀恋那时的年味,远方故乡在记忆里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儿时的年味,那种难以言表、熟悉而又遥远的味道在记忆里扑面而来。而今,外公、外婆,还有三弟都已离我们远去,于是愈发怀念儿时的年味,一家三代团团圆圆,上慈下爱,单纯天真,无忧无虑!

我享受今天的年味,我们伟大的祖国万象更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雄峙世界名族之林!我们全家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绵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109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