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陈堂明:回娘家——聂华苓夫妇访汉散记

已有 2450 次阅读 2019-8-7 09:38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聂华苓, 访武汉散记, 1980年 |文章来源:转载

(原载《湖北日报》1980年5月12日第三版)

“到啦!到家啦!”

当客轮顺江而下,快要驶进武汉港口时,应邀来汉访问的美国依阿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主任、美籍中国血统女作家聂华苓,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拉着她的丈夫——美国著名诗人、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文学顾问保罗·安格尔跑出船舱,扶栏眺望耸立在扬子江边的武汉关钟楼,指手几十年前生长她的故土……

这是五月七日下午,“火炉”武汉的“黄金季节”。宜人的春风拂着故人万里归来。

聂华苓祖籍应山,出生宜昌。为此,她曾取名“聂宜生”。但她的幼年和学生时代,大都是在武汉度过的。这儿,有她的亲人、同学以及结识的作家朋友。她忘不了这儿的一景一物。一九七八年,她曾回汉探亲过。但那是多么短暂的访问啊!“人在美,心在汉”。对于家乡的深切怀念,使她又一次“游子来归”。

此刻,迎侯在趸船上的主人也激情难捺。去年在巴黎与聂华苓会见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在诗人徐迟的脑海里重现出来。他告诉作家碧野:“聂华苓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作家,性格有很多色彩!”轮船快要靠岸时,他忽然说:“看,那不是吗?她到了!”

果然,聂华苓正在船上招手致意哩。她从接客的人群中一下看到了徐迟,热情的目光,就始终盯在主人的身上。

朋友重逢在故里,欢声,笑语,撒满了码头一路……

汽车疾驰在柏油马路上。聂华苓望着窗外,不断数着她熟悉的地名和景物。“这不是‘长江旅社’吗?啊,还在!”可是,她又感到陌生。以前的“租界”不见了,破烂的芦席棚子不见了,充满辛酸的故土,如今盖起了一栋栋高楼。“变化真大啊!”她情不自禁地感叹着。

聂华苓深爱自己的故土。这次重访武汉,正值五月,而美国有两所大学准备授予他们夫妇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授予这种学位是很少的),时间也是五月。“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怎么办?深厚的爱国之情,使她“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安格尔没有多言。一路上,他用新奇而友好的眼光,打量着妻子的“娘家”的一切,迅速捕捉生活的浪花,不时用笔记下一些素材和诗句。——他在车上写作,何等激情,何等勤奋!据北京陪同的同志讲,自从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已写出三十多页诗了。

车抵东湖,作家下榻。这儿,翠柳依依,景色如画,一片幽静。但是,激动的情绪,使聂华苓夫妇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们忙着给同行倒茶、让坐。

“这怎么行呢?你们是客人嘛!”

“不。我是主人。”聂华苓笑着说。

想了想,啊,明白了!

徐迟说:“我是江浙人。”

碧野说:“我是广东人。”

“你,是湖北人。对,应该是主人!”

说罢,一片笑声飞起。

说在当晚,湖北省副省长李夫全接见并设宴招待了聂华苓夫妇。

这是一次欢乐的,家庭式的聚会。

李夫全对聂华苓说:“你这次回家,是回娘家。还记得吗?湖北有个戏,叫‘回娘家’……”

说到这儿,安格尔接上来:“回丈母娘的家!”他生怕主人忘了他似的。

“对!女婿回来是贵客。在我们家庭里,最高贵的客人是女婿。现在,我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代表湖北人民,欢迎你们!”

是啊,应该欢迎!

聂华苓夫妇,是国际上享有声誉的作家和诗人。他们不仅写了优秀的作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四处奔走募捐,于一九六七年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每年九至十二月,邀请五大洲的作家,来到美国依阿华州——安格尔的家乡,从事创作、翻译、学术交流和旅游活动。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十三年来,他们先后接待了六七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作家,受到国际文坛的赞扬:“安格尔夫妇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一九七七年,世界上有三百多名作家联合提名,推荐聂华苓和安格尔为诺贝尔和平奖金的候选人!

更为令人感动的,是聂华苓时刻不忘故国同胞骨肉团聚。一九七九年,在我国作家首次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期间,她特地邀请了包括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居住美国的一些中国血统的作家聚会,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周末”活动。这件事,在海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响。

今天,他们回来了,故乡人民用什么款待他们呢?

服务员端上一盘“凤凰”菜:五彩的羽裳,金色的顶冠,恰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象征着吉祥、美好、幸福。

“啊!”聂华苓赶紧站起来,取过照相机,啪!光一闪,将故乡人民的情谊收入的镜头。

席间,主人问:“这次回汉,感想如何?”

怎么说呢?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啊!聂华苓清楚地记得,一九三一年,长江发大水,武汉变成一片泽国,那时,街上漂着多少死尸呀!而今,沿江长堤,固锁蛟龙!她还说:“看到长江大桥,那里面,一切都有啦!过去,作家总爱‘小桥流水’,发思古之幽情。现在看到长江大桥,幽情也就没有啦!”

优美的语言!深切的感情!

应该说,作家对于故土是十分熟悉的。请看她在《瞿塘峡历险记》中的一段描写吧:

“木船在峡里向上水走,一边是白盐山,一边是赤岬山。两边是山往天上冲,好象要在天上会合了,只留下一条很窄的青天带子。太阳在中午晃一下就不见了。……江水从天上倒流下来,船在水坡上往上爬,爬上水坡,前面又堵住一座大山,好象没有路了,左一转,右一转,又转到了大江上了。”

“……一排纤拖着我们的木船上滩了。他们有时在山岩上走,有时在岸边水里走,纤绳从背后搭在肩上,肩上垫着布,两手拖着胸前的纤绳,身子越弯越低,一面走一面嗨唷嗨唷地唱着,和船哎嗬哎嗬一起一落。……”

多么险恶的山水!多么辛酸的岁月!

而今,长江万里,彩虹飞架,这变化还用多说么?“那里面,一切都有啦!”

对于祖国的任何进步,聂华苓都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她作为一个作家,正是怀着这种感情,在文学领域里尽量为故国贡献力量的。她和安格尔曾经合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并合写了序言,介绍给美国读者。他们认为,从毛主席的诗词中,可以了解中国新一代的人!

虽说回娘家,虽说走亲戚,但聂华苓夫妇毕竟是美国客人,于是,席间的话题自然转到了中美友好关系上去。李夫全告诉他们,湖北省和美国的俄亥俄州已经结成了友好省州。他们听了非常高兴,也准备回去后,建议他们的州长,将他们的家乡……依阿华州与中国的一个省结为友好省州。他们说:“这不仅是为了我们中美两国人民,也是为了世界和平!”

说到这里,安格尔异常兴奋。他指着聂华苓:“我到过许多国家,发现人民之间,中国朋友最好。要不,我怎么和你结婚?来!”他挽起聂华苓的手臂,互相喝了一杯交杯酒。

席间主人全都真挚地笑了。

访汉期间,聂华苓夫妇探望了许多亲友。他们所到之处,洋溢着一片故人的友情。

武汉文艺界的朋友与聂华苓夫妇虽然不是亲戚,但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共同语言,把彼此的心连得更紧。在一次茶话会上,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骆文一见面,就把《长江》丛刊赠给聂华苓。那上面,刊载着她的短篇小说《围城》和《瞿塘峡历险记》。省文联副主席程云也把载有聂华苓的短篇小说《高老太太的周末》的刊物《芳草》赠送给她。他们说,这是故乡刊物表示的一点心意。他们高度赞扬这些作品富有生活气息,笔触细腻,生动感人。原来,聂华苓还怕自己离开故国太久,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太准确。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诗人徐迟对聂华苓说:“看了这些作品,我更愿称你为女诗人,而不愿叫你女作家。”聂华苓听了非常高兴——她反映故国生活的作品,能为故国的同行深刻理解,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慰么?她握着徐迟的手,激动地连声“谢谢”,说:“是的,我是用诗的感情和手法来写这些小说的。”

就在这次文艺界朋友们的聚会中,聂华苓又见到了一九七八年她访汉时结识的作家吉学沛和洪洋。她告诉同行,她家里订了故国的五六种报纸和十多种杂志,虽然她在美国,但凡是和中国血统的作家在一起,就讲中国话,以便加强对故国生活的回忆,使作品中“什么角色就讲什么话”。吉学沛和洪洋听了,都点头称许。

人们常说,作家艺术家的心,彼此都是相通的。这话一点不错。看吧,茶话会上,他们一谈起生活,一谈起艺术,话儿就没完没了。聂华苓是多么羡慕故国作家的工作条件啊!在这里,作家都有固定工资,可以安心写作,不必为生活操心。为了创作,作家愿去哪儿体验生活就去哪儿。这在海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她自己是从事创作的,对教书本无兴趣,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教,并且一教就是几十年!她说,在海外,一个作家要立足站起来,可不容易啊,因为,那是竞争的社会……听着这些,大家都对海外作家的艰辛深表同情,同时,也为他们在困难中努力奋斗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当然,更令人高兴的,是聂华苓夫妇在创作上的合作。一个美国诗人,一个中国血统的女作家,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艺术风格各异,在创作中,自然难免有所“冲突”。但这“冲突”,每次都得到了可喜的解决。安格尔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诗人,但他的诗,聂华苓有时总要改上几句。安格尔说“当作品还给我时,就象衣服拿去洗了一样,又干净,又短了一些。”自然 ,这是聂华苓对安格尔的帮助。安格尔对聂华苓呢?也是如此。有一次,聂华苓突然在脑海里涌现她酝酿已久的创作素材,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她高兴地讲给安格尔听。安格尔听入了神,马上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着一些细节。他们热烈地讲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全部进入了“角色”,以致聂华苓大喊:“快,录音机拿来,别让过后忘记了!”在他们两人身上,不也生动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友好合作的一个侧影么?

为了庆贺这种合作,在座的画家当场挥毫作画,赠给聂华苓夫妇。当然,表示友好感情的,还不止这些,不过,方式不同,百花齐放罢了。比如楚剧艺术家们,就在舞台上唱做念打,为聂华苓夫妇演出了精彩的《蝴蝶杯》。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更是着意打扮,花甲变少女,起舞步,绕云手,传乡音,展现了汉剧艺术的精华……

在访汉的日子里,聂华苓夫妇时刻都处在激动之中。为了报答故乡人民的情谊,聂华苓告诉记者,她于一九七八年访华后写的一部作品——观感故国的《三十年后》,将交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安格尔此次访华写的一首长诗:《中国断想》,以后也将由翻译家荒芜翻译,回赠中国人民。这,就是他们对故乡、对中国捧出的热忱的心!

                                                    摄影 绍甲

image.png

image.png


湖北省应山县聂华苓文学研究会部分成员(198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2747.html

上一篇:[转载]赵洪钧:方药指迷-解表真诠
下一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委会2019 年学术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应急防控深圳论坛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