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国家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启动工作的几点建议

已有 1832 次阅读 2019-1-24 16:2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结核病, 国家重点专科, 建设计划

1. 申请筹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

据我所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目前的60多个专业委员会之中,尚无“结核病专业委员会”。而在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挂靠单位仅仅只有肾病专业委员会一家(解放军总医院)。

2. 申请筹建世界卫生组织“耐药肺结核诊疗国际联盟”

陈耀龙教授与世界卫生组织有较好的联系,可以通过他或国家SDC申请该组织。

附:陈耀龙,医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主任,GRADE中国中心主任,亚洲指南协会(GIN)主席,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循证决策方法工作组专家,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杂志副主编(IF=2.143),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CDC、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基金30余项。参与指导、评审和制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100余部。在The BMJ,Ann Intern Med,JAMA,The Lancet,The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等国内外同行评审期刊发表循证医学、指南和GRADE方法学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

3. 组织编写《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拟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余万字)

在《临床结核病学》基础上,上篇为“基础篇”,中篇为“临床篇”,下篇为“防控篇”,并增加中医药诊疗内容。

附:唐神结高文主编《临床结核病学》目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07月出版,全书36章,共100余万字)

上篇 结核病临床诊断学
 第一章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学
  第一节 结核病全身症状
  第二节 结核病局部症状
 第二章 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
  第一节 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概述
  第二节 结核病x线诊断
  第三节 C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 MRI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章 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
  第一节 结核病病原学
  第二节 涂片检查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节 分离培养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 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五节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章 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
  第一节 结核病免疫学
  第二节 结核病体液免疫学诊断
 第五章 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第六章 结核病的介入学诊断
 第七章 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
 第八章 结核病的其他诊断
中篇 结核病临床治疗学
 第九章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
 第十章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第十一章 结核病的介入治疗
 第十二章 结核病的萎陷治疗
 第十三章 结核病的外科治疗
 第十四章 结核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十五章 结核病的史质激素治疗
 第十六章 结核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下篇 临床结核病各论
 第十七章 结核病分类
 第十八章 肺结核病
 第十九章 结核性胸膜疾病
 第二十章 胸壁及乳腺结核
 第二十一章 气管、支气管结核
 第二十二章 结核性脑膜炎
 第二十三章 结核性心包炎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统结核病
 第二十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第二十六章 淋巴结结核
 第二十七章 骨与关节结核
 第二十八章 皮肤结核病
 第二十九章 儿童结核病
 第三十章 老年结核病
 第三十一章 妊娠结核病
 第三十二章 耐药结核病
 第三十三章 肺结核并发症
 第三十四章 肺结核并存病
 第三十五章 结核病与其他疾病
 第三十六章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4. 组织撰写系列结核病诊疗指南

(1)完稿和发表“肺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我院邓国防主任牵头,已经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评议,正修改过程中,与陈耀龙教授团队合作);

(2)撰写“结核病患者指南”(由医生、患者和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一种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科普性指南,陈耀龙教授团队正在研究“患者指南”制定的相关规则);

(3)撰写“淋巴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与陈耀龙教授团队合作)

5. 着手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基于gdT细胞疗法的耐药结核治疗方案研究”(与陈耀龙教授团队合作循证医学设计)

                              2018年12月1日

注:一份失去意义的建议书,但它仍然是一位老职工的心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8879.html

上一篇:[转载]林定夷: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四)
下一篇:“流动性”概念离科学有多远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